例谈烘托的写作手法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man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先简要地解释烘托这一写作手法的含义与作用;再以名家的范文为例,详细地阐述了烘托的三种方法──用景物烘托人物的心情,用他人烘托主人公,用景物烘托景物的写法;最后以学生的优秀习作为例,具体地分析这一写作手法在习作中的应用情况与作用。
  关健词:烘托 心情 主人公 景物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在画面上物体景象的外围用水墨或较淡的色彩加以点染、使物体景象鲜明突出。如果烘托用于文学艺术创作,就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常借助他人他物或他景,来烘托此人此物或此景,使被烘托者更加鲜明、突出,达到“烘云托月月更明”的效果。烘托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用景物烘托人物的心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可以烘托出人物的心理,做到寓情于景,自然生动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感受与情感变化。如鲁迅在《风筝》一文的开头写道:“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外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结尾写道:“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首尾两段的景物描写,都表现了严冬的悲凉和肃杀;在此不只是单纯地描写景物,还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我” 悲凉的心理。因为“我”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造成无法补过的悲哀,使人不寒而栗。
   又如莫泊桑写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有两处的景物描写:“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与“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前者烘托菲利普一家人旅行时快活而骄傲的心理,后者则烘托了他们沮丧、失望的心情;我们分析其心理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金钱,所以这两处的景物描写又烘托了菲利普夫妇自私自利、金钱至上的性格。
   用他人烘托主人公。通过对他人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来烘托主人公,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具体丰满。如何为写的《第二次考试》一文,陈伊玲在初试时,作者不直接写她的出色,而是通过描写苏教授对陈伊玲赞叹的表情:“一向以要求严格闻名的苏林教授也颔首赞许,在他严峻的眼光里,隐藏着一丝微笑。”来烘托陈伊玲出色的音乐天赋与才华。在复试时,陈伊玲的表现让人大失所望,什么原因呢?作者不是通过陈伊玲直接辩解说出原因,而是通过苏教授从陈伊玲的弟弟口中得知:“两三天前,这里因为台风造成电线走火,烧毁了不少房子。陈伊玲协助里弄干部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让人明白陈伊玲第二次考试失败的原因,从而烘托出陈伊玲的宁可牺牲个人利益,也要顾全集体和他人利益的高尚品质。
   又如:汉乐府诗《陌上桑》一诗中写道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其实,作者要写的是罗敷的美貌,但不直接写其外貌,而是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他们被罗敷的美貌所吸引, 所倾倒,从而烘托出罗敷倾国倾城之容,沉鱼落雁之貌。这种烘托的写法,还留给读写者广阔的想像空间,构成一副立体的美的画面。
   用景物烘托景物的写法。同样是景物描写,而在这些景物之中,又有主次之分,次要的景物是用来烘托主要景物的。这种烘托手法在写景文与古诗词中比较常见。王籍写的《入若耶溪》一诗中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表面上看描写的是山林中“蝉噪”“鸟鸣”的画面,可仔细一想,作者的目的并不是表现山林的热闹景象,而是通过用“蝉噪”“鸟鸣”这一热闹的动景来烘托若耶山林的幽静、深沉。试想,蝉可噪,鸟可鸣的地方,一定是人迹罕至无人打扰的幽静之处。
   下面,笔者就以学生的一篇优秀习作为例,来具体地分析这篇文章是怎样应用烘托的手法,以及应用这一手法的作用,以便学生能从中学到应用这一手法的方法。
  掌声响起
  郑 研
   一个周末的晚上,我和妈妈饭后到河边公园散心。虽然已是初春,但是春寒料峭,嗖嗖的河风掠过脸颊,不禁让人打起寒颤。放眼望去,路上的行人稀少,只有夜空中的点点繁星映着初上的华灯,一闪一闪的,格外耀眼。
   (环境描写来烘托残疾人生存的不易,春寒料峭的初春,行人稀少,衣食无忧的们,都躲在家里,享受着家的温暖,而这位残疾人却要在露天下谋生存。)
   我们漫步在铺满鹅卵石的小道上,准备到广场上去看喷泉。此时,远处传来了阵阵悠扬的歌声,我好奇地加快脚步向前走去,转过一个弯,只见广场旁边的空地上早已围满了人。(这么多的人,都来听他歌唱,烘托其歌声的吸引力。)我赶忙挤进人群中间,眼前的一幕顿时使我的心为之一震:只见人群中央坐着一个失去了双腿的残疾人,从他的大腿到裤脚都是空荡荡的,真令人扼腕痛惜啊!他还很年轻,大概不到三十岁吧。他一只手握着话筒,神情投入地演唱着,另一只手吃力地撑在地面上,划动着坐在屁股下面的一块能滑动的木板。我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想到他如此年轻,本应该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养家糊口,却因为失去了双腿而流落到街头卖艺的地步,实在是太不幸了!(用我的同情心,烘托残疾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可是我的这种想法即刻之间就消失贻尽了。从这个街头艺人的眼睛里,我看见了一种快乐和满足!他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他怡然自得地摇晃着头部,显得有点零乱的长发随风摆动,仿佛只身陶醉在这音乐的世界里,丝毫没有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残废者。当他用那有点沙哑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唱完了郑智化的《水手》之后,他微笑着向人们伏下身子鞠躬,“啪!啪!啪!”从人群里传来了一阵掌声……原来有一位老人用掌声表示对他的赞赏,接着所有沉浸他歌声里的人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顿时掌声雷动!在这热烈的掌声中,那位残疾青年激动地推动滑板,转到那个带头鼓掌的老人面前,深深地再鞠了个躬,然后向四周的观众致以谢意……人们恍然大悟似的纷纷掏出钱来放在他面前的钱罐里,我也赶紧献出了原本打算用于购书的十元钱。(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几乎忘记了他是一个靠卖艺生存的残疾人,从而侧面烘托出残疾人歌声的动听,让人陶醉;以及他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是啊,施舍金钱只是表达同情的一种方式,而掌声才是对人的鼓励和肯定,更是催人奋进的良药!让我们多为他人鼓一鼓掌,让世界多一份爱吧!(篇末点题,告诉人们,对残疾人的尊重鼓励比单纯的给钱更有意义,更显爱心。)
   大家看了这篇文章,一定会不由自由地啧啧称赞,可见,在习作中如果能巧妙地应用烘托的手法,一定会达到不同寻常的表达效果,使文章倍添风采。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语文课堂关注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升。但是关于汉字的教学却比较缺失,教师不愿多花时间和心思在汉字教学上,学生对汉字的理解、掌握、运用情况不乐观。笔者认为,汉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必须利用语文课堂,进行有效的字词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深情。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有效 汉字教学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汉语——我们民族语——具有其他语种所没有的
摘要:中学语文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人文化特点,将培养学生的美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摆到了重要位置。并提出了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任务。本文以中学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为核心,就如何有效开展中学语文课堂情感教育进行探讨,并重点对相关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学教学 语文课堂 情感教育 方法研究   情感教育具体是指的
一TPP谈判中的劳工标准问题TPP中的劳工标准是对现有国际劳工标准的发展和提高。国际劳工标准,又称国际劳动标准(International Labour Standards),是指“超越一国主权范围、
摘要: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探究式教学既顺应了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满足了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强烈意愿。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无论对教育的主导还是对教育的主体,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探究式 全体 自主能力 加强   课程改革首先是思维理念上的改革,实施新课标,
平常喜欢看书,什么类型的都看一点,关于语言文字的有一个故事,让我至今印象深刻。故事是在圣经旧约《创世纪》中看来的,原文大约是说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时期,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的。有一天,他们想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要通天,由于口音语言一样,交流沟通起来都很方便,没过多长时间,通天的塔就建成了。结果这件事惊动了天神,天神看到说:“他们现在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都盖了一座通天的塔了,以后他们要干什么
期刊
摘要:情感是语文的灵魂,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还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应该寓于课程的导入、讲解以及朗读之中,并得以延伸。  关键词:导入 语言 讲解 训练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语文是人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