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背景下和谐家庭建设的伦理审视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you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婚姻家庭道德状况总体情况是积极、健康、进步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谐社会呼唤新型的家庭伦理,同时也对家庭伦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家庭伦理道德必须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谐社会伦理道德的社会供给,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和谐家庭 伦理 道德
  【基金项目】2012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途径探索与模式研究,编号12B26.2,2011年度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引领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研究,编号2011C023。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53-02
  一、我国家庭伦理的现状
  建国以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家庭伦理关系的变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型家庭伦理关系正在逐步建立。目前,我国的婚姻家庭道德状况总体情况是积极、健康、进步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婚姻关系和两性道德尚待改善
  社会主义道德在婚姻家庭关系中要求实行一夫一妻制,社会主义性道德肯定性关系“只有在结婚的床上才是合法的”,强调性生活必须以合法婚姻为前提。[1]
  然而,人们在强化经济观念的同时,却淡化了对爱情和婚姻的忠诚。据统计,目前中国的离婚率为1.54‰,[2]理由主要是性格不合,感到不幸福。因婚姻不忠现象而导致的离婚增长比较快。三四十年前,人们觉得离婚是不健康、不道德的做法。但是现在,人们对离婚的容忍程度提高了许多,人们甚至不再以离婚来评判一个人的好坏。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婚姻不忠甚至于离婚呢?从内因来看,主要是因为一部分人道德素质低,缺乏自我约束力。有的人结婚以后身边可能又出现了真正喜欢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自我驾驭能力,很容易产生婚外恋或者离婚。从外因来看,主要是因为市场的开放性带给人们更多满足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的机会和条件,家庭领域的优良传统和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动摇了人们对婚姻当事人的道德评判标准,从而使不忠于婚姻的现象很容易逃离道德遣责。
  (二)赡养老人的意识尚待加强
  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是7%。[3]现实生活中,一些子女有能力而不愿养老,拒绝履行法定义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农村和基层比率更高。两年前由国家统计局批准进行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城市中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老年人为30%,农村为60%,[4]可见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观念性的挑战,家庭对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传统作用正在削弱,青年人孝敬、赡养老人的观念不断淡化,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尊老爱幼是社会主义社会婚姻家庭道德的重要准则,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尊敬长辈的辛勤劳动和社会贡献的表现。我国的老年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遗弃老人的思想和行为理所当然地应该受到唾弃,它为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不容,更为社会主义道德所不齿。[5]
  (三)家庭教育的理念尚待更新
  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妇联等机构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也普遍存在着虐待儿童的现象。传统的家庭教育经验“不打不骂不成人”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仍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简单粗暴,急于求成,高压孩子,虐待孩子。理论上,家庭应该是小孩最安全的地方,是他们与父母情感和肌肤相亲的最温暖最幸福的乐园。但这样的家庭却是儿童遭受身心摧残最严重的地方。虐待儿童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我们整个社会的问题。
  (四)歧视女童的现象仍然存在
  近10年来,我国的性别差异问题越来越严重,儿童的生存性别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与由选择性别流产等因素造成的出生性别比例有直接关系,也与歧视女孩现象造成的高女孩死亡水平有关。在农村家庭中,女孩的喂养、就医、求学等在家庭中所受的待遇远远比不上男孩。
  人生来是平等的,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今天的女孩是明天的母亲,一代母亲影响一代孩子,一代孩子影响一代历史。女童的素质,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发展,女童问题必须引起特别的关注。
  以上家庭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传统伦理中的落后因素与新型的社会生产方式不相适应,发生了道德领域的新旧冲突;二是中国社会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在伦理道德领域也受到西方社会一定程度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格格不入,影响家庭幸福,影响社会安宁,和谐社会呼唤新型的家庭伦理。
  二、社会转型期对家庭伦理的新要求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摆在重要位置。”[6]构建和谐社会既是研究家庭伦理道德的奋斗目标,也为我国的家庭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导。普遍幸福、个体自由、民主平等、遵纪守法、生活殷实、道德高尚等,是新时期家庭道德的基本特征和具体要求。
  普遍幸福是指每一个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都感到幸福。家庭为其成员追求幸福、享受幸福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家庭成员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平等地追求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个体自由是指家庭中每一个个体都感到自由。家庭鼓励其成员在社会总体价值导向下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价值选择和追求,使个体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得到自由运用,使家庭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活力,家庭成员的人格和个性得到自由、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民主平等是指全体家庭成员都是家庭的主人,家庭的管理体现家庭成员的意愿和意志,家庭成员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共同商量和讨论家庭重大事情,家庭维护其成员的自由和权利。同时,家庭成员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享受同样的权利和机会。   遵纪守法是指家庭成员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和法律,家庭生活应该符合法律的要求,任何家庭成员的行为在家庭内外都得纳入法制的轨道,不可超越和游离于法制之外。
  生活殷实主要指家庭成员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为家庭作贡献,给家庭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力求家庭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保证家庭生活宽绰从容,家庭保障不断完善。
  道德高尚是指家庭风尚宽松、积极、健康、祥和,弱者能得到尊重和帮助,强者能得到鼓励和赞赏。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友善、互助合作。同时,人人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道德品行端正,充满关爱与真情。
  当然,和谐社会的直接表征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广泛的人际合作需要人的协调、亲和的品质,因而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的“家和万事兴”不仅不过时,还因注入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而变得更加充实和丰富。
  三、调适家庭伦理,构建和谐社会
  如前所述,我国家庭伦理的现状还存在着一些与和谐社会不相适应的内容,有必要进一步让国人明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征程中,如何进一步完善现代家庭伦理道德,以及实现家庭道德进一步提升的主要途径。
  (一)完善两性道德,提高婚姻质量
  相爱是夫妻关系中特有的道德规范。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夫妻互敬互爱,相互忠诚,是家庭的稳定剂,是克服困难建设和谐家庭的巨大力量。因为相爱,离婚难以找到理由,能大大降低离婚率。夫妻相爱把“婚外恋”、“一夜情”、“二奶”等道德败坏和人格堕落等现象拒之门外,能有效遏制性病和艾滋病的传播,大大降低性病、艾滋病的感染率。同时,相爱的夫妻能创造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好的环境,对下一代的身心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新中国的家庭人际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夫妻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以爱情为基础的自主婚姻和男女平等的家庭生活已成为当代中国婚姻家庭的主流。在新中国,妇女通过劳动有了独立的经济收入。经济的独立,使妇女赢得了对家庭重大事务的管理决策权。家庭重大事务由夫妻共同决定的家庭越来越多,夫妻同是家庭财产的所有者,平等地支配和使用家庭财产。以平等、民主、和睦的现代家庭关系代替夫权和家长制为代表的传统家庭关系是符合时代主流的,丈夫虐待妻子现象已为社会所不容。所谓爱一个人,其根本表现就是让这个人幸福。只有夫妻双方都幸福,双方感情才能不断深化发展,家庭也才能稳定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夫妻之间只有树立平等互爱的婚姻新观念,事业上相互支持,生活上相互帮助,才能建立起自由平等、携手共进的美好家庭。
  夫妻之间除了树立平等的观念外,还要学会宽容对方,从对方和家庭的需要出发多替对方着想。学会宽容是得到认可或欢迎的好办法。智慧的佛陀也曾说过“恨不能平息恨,只有爱才能平息恨。”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人是完美无缺的,夫妻交往时不能苛求对方,要善于理解宽容对方,学会包容妻子或丈夫的与众不同。
  (二)发扬优良传统,体贴尊敬老人
  中国的“孝”文化使得中国家庭比西方家庭具有更大的凝聚力和更多的天伦之乐。当然,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孝”具有二重性,有糟粕亦有精华。只要我们批判继承,挖掘出孝道的现代价值,其社会稳定功能、和睦功能是不能忽视的。那么如何尊敬老人呢?
  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家庭养老仍然是老年人安渡晚年的主要方式。晚辈有义务照顾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吃饱、穿暖,有地方住,这些基本的生活需要一定要满足老人,绝不能让老人感到无依无靠。
  敬老、爱老、养老,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斗争中形成的一种传统美德。我们把这种传统加以改造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新的内容,使它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知道,吃饱穿暖绝不是老人的全部需要,除了物质生活上得到照顾,老年人还有精神上的需要。节假日给老人打打电话,叙叙家常,或者利用父母的生日、春节送去真诚祝福,向他们说几句温馨的话等等。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经常陪老人散散步,支持老人参加适当的文体活动,使老人身心愉悦,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孝敬父母是我们做儿女的分内之事,不能只停留中口头上,必须体现在行动中。一个行动,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行动,也比那些美丽的夸夸其谈强千百倍。给老人送上一杯水,帮他们轻轻盖好被子,都会使老人感到由衷的幸福。
  当然,尊老敬老除了家庭成员的自觉行动以外,社会也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尊老敬老的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尊老敬老的教育,让尊敬老人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三)转变教育观念,关心爱护孩子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运用科学的教育观把孩子教育好、培养好,帮助孩子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对家庭、对社会都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受“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理的影响,有的年轻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态度粗暴,动辄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阻碍孩子健康成长。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是每一个家庭、是为人父母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应当转变观念,真正关心和爱护孩子,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细致地教育孩子,悉心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同时,社会也应当逐步建立健全各种保障和监督儿童权益的机制。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产生了一批“小皇帝”、“小公主”,这些孩子处处受宠,唯我独尊,自私自利,人际关系紧张,而他们自己根本不知道原因在哪里。为此,家长在关爱孩子时要注意方式、方法,有分寸,有原则。帮助他们提高明辨是非、自我克制的能力。及时找出孩子的优点表扬,指出孩子的缺点并帮助他们改正。
  受“多子多福”、“男尊女卑”传统思想的影响,计划生育政策下许多女婴胎死腹中,有的女婴即使侥幸生下来了也因为其性别在家庭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被遗弃,受虐待。现代生理学,遗传学等生命科学告诉我们,女孩也是传后人,生男生女一个样,女人是社会的半边天。我国的法律也规定,出嫁后的女儿同样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在倡导男女平等的今天,歧视女孩的思想实属落后,歧视女孩的行为实属落伍。
  (四)和睦邻里,帮助他人
  俗话说,“远水救不了近火”、“远亲不如近邻”。从某种程度上讲,邻里关系也是衡量一个家庭质量的参数,邻里和睦,互帮互助,均能给各自的家庭带来许多方便和快乐,同时也是一个家庭整体道德水平的表现。所以,我们要开朗豁达、热心友善,与邻里和睦相处。
  总之,家庭在道德层面的和谐要素的实现既要依靠全体家庭成员的积极努力,也需要社会积极营造浓厚的道德氛围。构建和谐社会要改变的是那些不适应和谐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为了更好地影响社会,家庭伦理道德必须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谐社会伦理道德的社会供给。
  参考文献:
  [1]《伦理学》,唐凯麟,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国妇女的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4年06月,北京。
  [3]《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05月08日。
  [4]《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抽样调查》,刘小青,人民日报,2006年08月16日。
  [5]《伦理学》,唐凯麟,高等教育出版社。
  [6]《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姜赛飞(1974-),女,汉族,湖南宁乡人,硕士,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伦理学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过程中失衡问题是比较明显和严重的,与政府对应的刚性规定和与社会对应的弹性需求两者之间有不少矛盾,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教育资源存在着配置不均的问题,根源是教育过程中的管理制度有两种分隔方式:二元和条块。所以现在的教育管理制度需要改革,使城乡和区域两个方面在在教育管理制度上尽快实现一体化的目标,使义务教育的统筹层级得到提高。  【关键词】区域内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摘要】哲学是爱智慧,智慧是既有最高水平的认识能力,又有最高水平的处理各种人生矛盾的能力,既能趋利避害,又能坚持原则。我们要以智慧为向导,通过哲学与人生的教学,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让学生把哲学作为人生的行动指南。同时,使学生通过哲学与人生的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哲学与人生也起到了很好的德育教育作用。  【关键词】智慧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生行动指南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土壤的降雨入渗性能对于水文过程、作物水分利用、灌溉管理、土壤侵蚀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非常重要。 本文提出了测量降雨条件下土壤入渗性能的产渗流积水法。由水量平衡原
东北地区因地处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夏季干旱等气候条件影响,能陆地过冬的绿化植物资源种类匮乏,园林绿化中急需要耐干旱的宿根花卉资源。并头黄芩是自然分布于黑龙江省干旱草原的观赏性极好的野生宿根植物,因此本文以并头黄芩为试验材料,探讨其优化的种子繁育技术及抗旱性,为其在高纬度干旱地区中进行园林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采集颗粒饱满的野生并头黄芩种子进行试验,研究种子萌发与光照、温度及水分的相关性,及不同浓度PE
本研究采用Nissl染色法、golgi -cox法、神经元逆行追踪标记辣根过氧化物(HRP)和逆行荧光染料葡聚糖四甲基罗丹明(FR)方法,分析了蛤蚧皮质加厚区的核团长度、核团体积、细胞大小、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迈入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传统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50-0
本文对泡桐苗木的栽培土壤条件、泡桐各品种的抗风性、抗寒性及3年生泡桐各品种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对苏北地区泡桐的栽培地选择,泡桐优良品种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