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泡桐苗木的栽培土壤条件、泡桐各品种的抗风性、抗寒性及3年生泡桐各品种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对苏北地区泡桐的栽培地选择,泡桐优良品种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泡桐栽培在该地区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总体随土层加深含水量、肥力因子下降;容重、pH值增大。和对照地相比,其容重、含水量居于桐农间作地与纯农地之间,略差于桐农间作地。肥力较合理,尤其是全圃地的理化性质较合理。其随土层性状变化趋势与桐农间作相似,氮、全磷、有效磷含量较高,可以满足苗圃地苗木的需要,但由于苗木的密度较大,随泡桐苗木生长,更多地使全磷全氮转化为有效磷与水解氮十分必要。 2、酶活性:在苗圃地土壤剖面中,自上而下,各种酶的活性随深度增加大都呈逐步降低的趋势,但降低的趋势各不相同。桐农间作与苗圃,特别是苗圃地,土壤较为紧实,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酶的活性。 3、在苗圃地,酶活性与理化性质之间在一定相关性。影响蔗糖酶活性的因子主要是有机质和PH值。脲酶的影响因子主要是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影响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主要因子是全氮和全磷含量。四种酶之间也具有相关性。 4、6种泡桐无性系在不同低温下其电解质与钾离子渗出率差异均十分显著,经综合评判抗寒能力为:白花>26A>8B>苏桐3号>毛白33>4A。即白花泡桐、26A的抗寒性相当,并处于最好抗寒水平,其次为8B,以后依次为苏桐3号,毛白33,抗寒性最差为4A。 5、6个泡桐无性系的树冠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6个无性系树冠结构可以分为3个类型,a类窄冠塔形,分枝较细较多;b类树冠圆卵或平头形,分枝粗和分枝数中等,分枝结构较合理;c类分枝上重下轻,不均匀。毛白33,8B,4A属于a类,苏桐三号属于b类,毛白,26A属于c类。 6、树冠结构的差异是影响泡桐抗风性强弱的重要因素。4年生泡桐,毛白33、8B、4A具有较强抗风性,苏桐三号次之,26A、白花泡桐抗风性最差。 7、在苗期几个泡桐物候期不同且生长性状存在差异。6个泡桐品种分为3类:苏桐3号与8B为第一类,这类生长状况为最佳;毛白33与26A为第二类,生长状况较第一类略差,4A与白花泡桐为第三类,生长状况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