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模糊评价的广州市河长管理效能评价研究

来源 :人民珠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xjmb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长制效能评价存在不同影响指标,针对河长制的指标权重和效能评价,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广州市河长制效能评价体系,构建了三层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通过AHP法获得河长制效能各项指标的权重,然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广州市河长制效能进行评价.结果 表明,广州市河长管理效能评价得分78.283,处于良好等级,但河流治理投入指标的整体情况较差,评价结果相对还较低,还需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和管理,以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
其他文献
外海盐分随潮波在内河的扩散对河口区的水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以万泉河河口为例,利用Mike21模型对不同径流和潮位下的河道盐度分布进行模拟,并对变化规律以及主导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万泉河入海口水系及河床地形降低了潮汐对盐分的上行扩散作用,盐分主要集中分布在入海口附近水域,沿河上游的盐度分布迅速降低,潮位分别增加0.1、0.3m后基本无变化.弯曲和束窄河道改变了局部水流,易出现盐分累积后盐度突然增高的分布情况.盐分的上行范围主要受到径流的影响,当径流达到106、148 m3/s时,潮位分别需要
为探究最新版本的陆面模式CLM5(Community Land Model,version 5)对地表蒸散发的模拟效果,选取珠江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CLM5对该流域1989-2018年的地表过程进行模拟,并以基于卫星观测的GLEAM遥感蒸散发产品作为真值对模式的蒸散发模拟表现进行评价.评价从时间和空间的多个尺度展开,结果表明,时间上,CLM5对珠江流域的蒸散发模拟存在不同程度的低估,流域多年平均蒸散发的相对误差为-16.07%,这种低估主要来源于对冷季蒸散发低值的低估.相比之下,CLM5对于暖季蒸散发高值
超临界机组高温合金管氧化膜剥落问题是困扰机组安全与经济运行的难题,严重制约了机组蒸汽参数和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超临界机组采用给水加氧处理方式(0T)后,奥氏体不锈钢管内壁氧化膜大面积剥落事故屡见不鲜,尤以TP347H合金管为甚.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针对超临界机组合金管氧化膜研究的进展及相关成果,首先介绍了超临界蒸汽环境中合金管氧化机理和原子迁移机制,综述了铁素体和奥氏体合金表面氧化膜的形貌特征,分析了蒸汽溶氧对氧化膜生长速率、形貌和缺陷的影响.氧化膜完整性是决定合金抗腐蚀性能的重要因素,但在机组运行过
为识别广东与广西农业生产水资源占用及其影响因子,在量化1996-2018年两省(自治区)农业水足迹及其构成的基础上,揭示了农业水足迹强度驱动机制及其区域间差异;广东和广西年均农业水足迹分别为29.88、41.37 Gm3,均随时间增长,2018年广西的农业水足迹约为广东省的1.5倍.广东谷物和水果的水足迹合计占比高达80.4%;广西的谷物、水果和糖类的农业水足迹均在12 Gm3左右,三者占比之和达总量89.5%.农业水足迹强度总体上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的态势.水足迹组成均表现出蓝水足迹<灰水足迹<绿水足
基于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点多线长、技术复杂、工期长、协调难的特点,充分应用BIM、GIS、电子签章、“云大物智移”等新型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协同共享,打造了全生命期BIM+ GIS系统平台,包括一套信息化标准体系、一个工程大数据资源池、一个BIM+ GIS支撑平台、一套电子签章应用体系、一个多元信息感知预警与可视化分析平台、一套基于BIM+ GIS工程全景的态势辅助决策应用.全生命期BIM+ GIS系统平台服务于行业监管、工程建设、设计、监理、施工、安全监测等全部参与单位,工程建设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
长距离引水工程建设具有点多线长、参建单位多、施工环境复杂的特点,随着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兴起与融合应用,在其智慧建设中常面临对数字化技术认知不一、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推进无头绪等问题.结合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数字化工作推进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BIM+ GIS具体实施流程和相关成果的管控制度等,为行业长距离引水工程智慧建设的管理提供一套可借鉴的经验,并打造出具有自身工程特点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为解决目前核电机组频繁调峰所存在的运行安全性问题,基于EBSILON仿真软件在AP1000核电站二回路热力系统模型基础上,将燃气轮机循环与核电站二回路的蒸汽朗肯循环相结合,提出3种核气联合循环系统配置方案.对建立的核气联合循环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方案中联合循环效率最高的是方案3,该方案配置6台燃气轮机并且用省煤器代替2台高压加热器和2台低压加热器,其联合循环效率为48.760%;通过遗传算法,对方案3的主要参数进行优化,优化后联合循环效率增加至49.893%;采用核气联合循环后提高了核电机组的安全
为了降低径向进气室对压气机通流性能的影响,通过三维数值仿真对进气室的设计参数进行了研究.首先,量化评价了不同的进气室平直段子午型线对压气机进气均匀性的影响,然后对进气室支板与平直段支撑筋之间的相对角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压气机的通流裕度对进气室平直段的型线较为敏感,需要谨慎修型以确保通流性能不会衰减;进气室平直段型线的改型主要诱发压气机进口径向叶尖的旋流畸变;而进气室支板与平直段支撑筋之间相对角度的改变对压气机进口的周向叶根畸变略有影响,支板与支撑筋重合会导致进气室的压损增加,压气机的喘振裕度略有下
建立包含转子的刷式密封三维理想切片模型,通过商用ANSYS系列软件计算了不同工况条件下刷式密封与转子的温度场分布情况,在热分析基础上进行了刷式密封热-结构耦合分析.结果 表明:随着上下游压差增大,刷式密封泄漏量逐渐增大,刷式密封泄漏量随着转子转速的增加呈微弱的下降趋势;在工作开始阶段的温升过程中,刷式密封的最高温度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最终达到稳定;刷丝与高速运转的转子间主要存在粘着磨损,随着时间的增加,刷丝的磨损量增加,磨损率降低.
为了实现船用燃气轮机剩余使用寿命的预测,对燃气轮机健康监测参数进行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关系分析,采用平均影响值(Mean Impact Value,MIV)进一步分析监测参数对性能退化的敏感性,筛选出敏感特征;对得到的燃气轮机特征参数进行预处理,以消除外界环境的影响;研究了一维卷积神经网络(One Dimensi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1DCNN),挖掘滑窗特征参数与运行时间的映射关系,实现燃气轮机剩余使用寿命预测.基于美国国家航天局发布的航空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