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教学促学生思维能力提升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wq19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素养的本质是心智的灵活转变[1]。作为学校开设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同样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长久以来,受生物观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往往是按照“增强体质”或“增进健康”的目标进行操作,造成了学生所进行的学习很多是已经被学生所掌握的或者是相对简单的“经验再现型”练习,因为这样的练习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运动时间,才能使身体运动对“增加体质”或“增进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2]。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乃是归属于学校所设立的课程范畴,作为课程就担负着课程的基本属性——文化传承,也就是说文化传承这一教育的本质属性始终要贯穿于课程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3]。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知识、技能与方法为传承内容,如果体育教师是按照传授知识、技能与方法的观点进行操作,那么教师安排的身体运动当然是不为学生所熟悉的,在操作过程中更重于学生形成新的运动经验,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学习的过程才能够获得,其性质上更偏重于“认知—学习型”[2]。当课堂教学内容不是简单重复的身体活动,而是一个“认知—学习”的过程时,那么思维活动必定存在其中,也就是说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在学习过程中必定存在着思维活动,也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运动经验往往是在伙伴、对手、环境、条件等变化过程中获得的,存在着动态性、开放性、复杂性等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提出“21世纪未来人才必备的关键能力”,认为重要的软实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协作能力[4]。面向未来社会、未来世界,学校的智能目标要与时俱进,要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高阶思维能力更强调批判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作创新能力,在物联网时代对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校课程之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发展学生灵活心智的重任。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把理念打開,把思维打开,敢于打破自己的固有思维、固有习惯,充分发挥学科特性,使教学从“一元逻辑”的机械记忆型课堂教学向“多元逻辑”的思维型课堂教学转变,将学习者变成思考者。
  一、从效果到效益
  课堂教学讲效果是必然的,但有时却往往注重效果而忽视了效益,也就是通过学习能对学生终身产生影响的教育。效果重视的是结果,效益不仅关注学习每一技术(知识)本身的直接结果,而且还要关注由学习这一技术(知识)引发的间接影响。追求效果可能效率更高,而追求效益则比追求效果要花更多的时间,但对学生的后期发展来说,追求效益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贾齐教授曾提出了“曲线式教学”,就是指教师不是将所要传授的运动技能直接展现给学生, 而是设置一定的情境或运动课题, 为学生(个体或团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机会。由于学生不清楚怎样的操作才是有效的,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走一些弯路, 弯路情境的设置也就是“曲线”一词的含义所在[5]。 如,在“中国教育学会2019年度课堂教学展示与观摩系列活动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浙江省体育教师钱明星执教的武术“上步架打”一课教学时,先向学生提出了“对手冲拳攻击你,你有什么方法挡”的问题,当学生在2人攻防过程中总结出了“格挡、架挡、推掌挡住、躲闪”等防守动作时,教师又提出了“对手打在什么位置,你采用什么方法挡合适”“架挡后,如何攻击对手”“防守学生转攻后,冲拳学生如何防”等一系列真实情境问题,让学生在尝试、体验中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明白动作的内涵。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改变了根据武术套路进行教学的常态。“上步架打”是套路武术,表现的是暴力美学,追求的是“美”,“对手冲拳后如何挡,挡后如何攻”是技击武术,表现的是搏击格斗,追求的是“打”。“理解”有2个标准,一是无论它以何种情况或何种方式出现,都可以指认它;二是可以将它运用在各种情况下[6]。学生在搏击对抗中根据对方一招一式,通过演绎、归纳、思考,提炼出了自身认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法,从“会”到“用”,真正明白了动作的运用原理,达到了理解的程度。虽然比常规去教“上步冲拳”耗时要多,课的内容也不多,但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模仿与练习,而是在“攻与防”的真实情境中,明白了架打的原理,初步掌握了多元的架打方法。教师的这种时间“浪费”,使学生有机会直面问题、了解问题,能仔细地思考、推敲,寻找答案,从而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与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才能真正让学生受益终身,达到了教学的最佳效益。
  二、从封闭到开放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包括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等,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把学习引向深入。深入的学习是以问题为学习支点引导学生卷入学习,选择与设计开放性、挑战性、探索性的“高阶思维问题”,使学习者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能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将知识迁移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如,4×100m接力这个教学内容,教师往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关注上挑与下压的传接棒形式、手臂尽可能的固定、传接时的信号等环节上,虽然这些是决定传接棒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的确需要格外关注,但是决定传接棒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同伴之间的配合。接棒人启动的时机、启动的速度由传棒人的速度决定,这更是影响传接棒成功的因素,而这些因素都是变量,是教师所教不了的,这要考验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判断与决策的能力。“什么时候跑”“跑的速度是多少”这些问题,是学生在大量失败与成功的实践中感悟、体验,而自我总结出来的。换了一个传的同伴,就会有不一样的启动时机与启动速度;由接棒变传棒的角色转变中,又该如何与同伴合作,这些才是对学生的真正考验,需要学生去采集同伴的信息,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这也正是4×100m接力这一教材内容培养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的价值所在。上挑、下压传接是技术的体现,传接顺畅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教师在关注技术的过程中,更要去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思维型课堂的关键是要确定教学的核心内容,对教学主题进行提炼,围绕教学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是重中之重。如,在篮球胸前传接球练习时,教师往往会告诉传球学生把球传到接球同伴的胸前位置,这样便于同伴接球。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错,但是这样的教学下,学生只是“鹦鹉学舌”,知道了传接球怎样传、怎样接,但如果没有传到位该怎么办,学生往往并不知道。那么,教师可以尝试不告诉学生应该传到什么位置,而让学生自己在练习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表1)。
  如,对接球学生来说,同伴的球没有传到位该怎么办?从而引发出移动接球,继而又引发出同伴传球时,自己应该干什么?要观察、判断来球的速度、路线、力量,然后立刻做出反应,并尽可能移动到接球的位置,这些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是学生通过练习自我建构的。相比被动接受,这样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更不易遗忘的,且更运用自如。对求知者来说,不应该只知道这个领域的事物,而必须了解事物、概念之间的区别与关联,加以比较、融会贯通,传接球时的观察、判断、反应、移动是对抗类与隔网类球类项目的核心问题,至于用手还是用脚去接或击则依据项目特性来决定。明白了这些道理,学生就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师要从追求一个标准答案的定义思维方式,逐步转化到开放性的解释思维方式。把教学从单一引向多元,让学生启动思维,体验思维过程,因为获得知识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得出。为此,教师不要做“答案主义者”,而要做“问题主义者”,从教材特性出发把教学从单一引向多元。
  三、从碎片到综合
  季浏教授曾表示,现在的体育课存在着“无体能、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不在于体育教师,而是因为教材一直沿用着机械还原论的方法,层层还原分解使得运动项目教材失去了整体性,由动变静使得运动项目教材失去了鲜活性,使运动项目教材成了碎片化[7]。所以,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从小学到初中,内容都是单一动作技术的呈现,并且教学上遵循的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教学过程基本是从原地到行进,从无对抗到有对抗,从单个动作到组合动作,从而造成了学生会运球、会投篮、会传接,但不会比赛的现象。
  碎片化的、静止的知识不再是力量,对待知识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如何整合与运用知识才是力量,在信息社会里,碎片化知识随处可得,但是怎么把碎片化知识进行整合,怎么运用知识,这才是关键[4]。如,篮球传接球不再分动作进行教学,而把传接球与抢截球进行整合,通过不断改变练习的环境,诱使动作的产生,设置5m×5m场地、半场、全场3个练习环境,让学生进行2v2的抢传球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白在小范围内常用的是胸前或反弹传接球,在半场内常用的是肩上或头上传接球……这样的学习活动以培养“战术意识”为主线,注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兴趣的保持上,教学主线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学生在练习中明白了在抢传时应该“做什么”与“怎么做”。
  教师应该有整合知识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由分项的学习走向综合的学习,由文本的学习走向实践的学习,由单一技术的学习走向组合技术的学习。在教学中要注意将“联系”的观点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关注体育项目之间、体育与其他学科之間、体育与生活之间、体育与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关联、整综,从动作技术的内在结构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运动项目关联起来,使各个运动项目的知识点在学生的大脑中连成线、织成网,帮助学生建构开放的知识结构。
  在体育学科工具属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更要发挥体育学科的文化属性,还原体育学科的思维魅力,在学习过程中基于自身的学科特性,使学生领悟到运动的乐趣,潜移默化地形成运动的认知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与思维品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
  [2]贾齐.体育课程性质辨析[J].体育与科学,2007(3):77-80.
  [3]贾齐.还体育课程以本来面目[J].体育与科学,2005(3):5-9.
  [4]程红兵.面向未来的课程改革,社会、国家、家长、学校何为?[J].课程·教材·教法,2020(2):16-21.
  [5]贾齐.体育课程中运动指导价值取向的考察[J].体育与科学,2002(2):7-9.
  [6]约翰·霍特.教育的使命[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123.
  [7]李杰凯.从“运动制胜”到“运动致趣”向俗回转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78-82.
其他文献
科学家最近发现,在有着锯齿形起伏的水平面上,液滴可以依赖蒸汽作用移动,甚至流向更高处。  英、美两国的科学家进行了合作研究,他们在有着许多微小锯齿形起伏的铜制表面上放置水或其他液体,并将表面加热到远高于液体沸点的温度。例如水的沸点是100℃,而放置水滴的铜制表面将被加热到220℃。  由于表面温度很高,液滴与表面之间就会产生一层蒸气,这样,液滴就有了一个“气垫”,就像气垫船一样,水平方向上一个微小
对蓝球教学来说,笔者认为熟练掌握1项运动技能是指学生既学习了篮球运动的技术动作,又了解了篮球运动的规则,并懂得把握运、传、投等技术运用的时机,且掌握了简单的战术配合方法,从而具备了运用所学技术的能力,达到了能打篮球比赛的标准。当前学校篮球教学以小单元居多,注重技术动作的学、练,缺少技术衔接与运用的指导,忽略了篮球意识的培养,导致有些学生上了篮球课却不能打篮球比赛。笔者在小学高年级进行篮球组合技术大
编者按:2019年12月4日-6日,“温州市体育与健康学科‘促进有效学习’教学研讨暨‘四地九室’体育名师工作室教研联盟活动”在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举行,本次活动围绕《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下“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主题,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展示、教学主题论坛交流、专家讲座三个部分开展活动,旨在进一步学习领会《纲要》精神,让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提升体育与
游泳课程的教学参考书大多是从单一泳姿进行分析与指导,更多地服务于高校选修课或指向专业运动队训练,针对在中小学开展游泳课程的较少,而且未能成为较为完善的体系,因此,构建校园游泳一体化课程并推动校园游泳运动的开展是有必要的。  经常进行游泳锻炼,不仅能有效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增强免疫力,在水中长时间规律的有氧运动还能有效帮助提高呼吸机能以及心肺功能。此外,游泳还能塑造健美的体形,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
2019“我是体育教师”大型公益活动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指导,由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主办,初评阶段覆盖一线城市及偏远地区大、中、小学段的一线体育教师,共有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0余名体育教师通过网络报名。网络报名阶段成功后,还要经过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等环节,最终选出20名符合活动主题的教师进入总评阶段,由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拍摄制作和播出。2019年是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
运动损伤是运动员专业成长中最大的障碍之一,也是教练员和运动员最为头痛的事情。按照惯例,每年的高考体育生专业考试在4月进行,春季是高考体育生的专业冲刺期,这个时期发生运动损伤对高考体育生来说是致命的。  然而寒假开学,学生刚刚经过冬训季的刻苦训练,在春季训练时急切想把冬训的成果展现出来,迅速提高成绩。急躁的心态加上乍暖还寒的天气,体育生很容易在训练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影响春季训练,更影响专
笔者有幸拜读了2020年第8期《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中的“初中‘实心球打靶赛’游戏的变化与教法研究”一文(以下简称“原文”),认为此游戏非常具有趣味性,是一个很好的投掷击准类游戏,很值得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笔者非常钦佩作者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敬业精神,其通过不同的变化设计,使“实心球打靶赛”游戏更加具有实践价值。同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原文中也有3个问题引起了笔者的认真思考。为了使“实心球打靶赛”游戏更好
在排球传球教学中,笔者发现如果太注重教单个传球技术,只进行简单的2人互传练习,学生会形成盲目地向正前方传球或将球传给对手的不良习惯,在比赛中还会出现“持球”犯规。本期话题研讨中提到:体育课堂教学不应仅是单个动作的教学,而应该是一项运动的动作文化教学。单个动作的教学要服务于整个项目。笔者认为,应该从排球运动文化的角度看传球的整体价值,以“人—球—人”的关系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我、球、队友和对手、空
自闭症谱系障碍(简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是儿童期常见的发展性疾病之一。美国精神医学学会2013年发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将自闭症的基本症状界定为:社交沟通和社交互动的持续损害,受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模式。  乐乐上幼儿园时,经常一个人往外跑,不听教师指令,不跟其他幼儿玩。后经上海儿科医院诊断为“自闭症(轻度)”。2018学年我开始教他们班的体育课,从此乐乐便成为我
一、创新练习方式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  速度耐力训练的方法一般是安排间歇跑或快慢组合跑,这种枯燥的练习学生很难按要求完成。可在篮球课上利用“四角传接球”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每个角安排3名学生,先用1个球进行,每传接成功一次喊出一个连续数字,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一组连续传接球成功次数最多;然后过渡到2个球甚至更多,随着球的增多学生间歇的时间逐渐减少,间歇跑在不断重复中。  分析:体能练习具有难以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