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给大家讲两篇唐传奇,一是《巴邛人》,一是《元无有》。我认为,《巴邛人》和《元无有》是两篇唐传奇短小精品。
巴邛是一个地方,这里一户人家里的橘园在橘子成熟摘完后,树上还剩下两只大橘子,每个都有装三四斗米的盆子大。斗是一种容器,三四斗约三四十斤大米。两个橘子真大得异乎寻常。不寻常事物常会出怪事。小东西特别大、或大东西特别小,都会产生怪异现象,有某种人们无法掌握的神秘力量在主导怪事的发生——至少古代人们是这么想的。
记叙文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这是语文老师都给学生讲过的,但光记住三要素还不够,还要懂得运用、变通。要写好作品,作家要找特殊的角度,运用高妙想象力,并加以精确的文字叙述。如果张三走过来就写张三走过来了,见一头驴跑过来就说有一头驴跑过来了,那只是记流水账。但会琢磨的人,见到驴子也会产生联想。如写唐传奇《板桥三娘子》的这位作家,就觉得这些驴子可能是住店的旅客吃了三娘子的魔法烧饼后变的——后来三娘子自己也被设套吃了魔法烧饼,变成了驴子——好在华山庙旁那位神秘老人眼光厉害,能一下子透过驴皮见到真相,发现原来这就是板桥三娘子。
好作家的好作品,会在“三要素”中腾挪,产生意想外变化,如人变成驴,如堂皇大屋原来是老鼠窝,又或苍蝇、烛台、水桶、扫帚懂得吟诗作赋等。常人看问题视角一旦产生改变,小说中的一切都会变得闪闪发光了。
《巴邛人》较为有趣之处是“地点”产生变化。
一般人都住在房子里,茅屋或者摩天大楼,别墅或者公寓,顶多是住在窑洞里或树巢上,偶尔出门溜达,可能在树荫下摆龙门阵,下下棋,喝喝茶。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新景象:四个老头住在橘子里。
橘子不是珍稀物种,大概人人都吃过,很多农家都种有橘子。在这篇传奇里,巴邛人家摘剩下来两只橘子特别大,还古怪得很——体积比普通橘子大上几十倍,重量却跟普通橘子差不多——简单一句话,包含极多古怪之疑:大橘子跟普通橘子为何同样重?橘子里两个老头难道没重量?巴邛人让人把橘子采摘下来并剖开后,发现每个大橘子都有两个一尺多高的老头在下象棋。他们须发皆白,皮肤却红润细嫩,一看就不是凡人,个子太矮小了。大橘子被剖开了他们也不惊慌,继续下棋,一直下到分出了输赢才结束。
四个老头两人一组在橘子里下棋,很像是关门搞国际比赛或仙际比赛,比赛赌注很惊人,要找个隐秘处不受任何人任何神干扰。古文简约,文中留白多。可以想象的地方也很多:巴邛人剖开橘子见到四个老头时心里怎么想?反应怎样?吓得退得远远的大惊小怪大呼小叫还是兴致勃勃地凑近围观?
小说写到这里读者就知道四位老头是神仙了。神仙们的行踪一般在深山老林、蓬莱仙境或九天重霄,躲在橘子里下棋却很少见——所以这也算是特殊的“地点”变化。在小说中,这种变化极其重要。
这样猜测行不行:四位神仙原来可能在王先生家玩,玩得不过瘾,或吵闹太厉害,王先生嫌烦干脆让他们搬到橘子里玩,说过一阵再来看他们?这算什么意思?是想避开别人没有任何干扰地下象棋杀个你死我活分出个高下?神仙下一盘棋要多长时间?几个时辰还是几十年几百年?老神仙们也可能生性顽皮至老不竭点子多得一箩筐一箩筐?他们从青城草堂搬到橘子里是王先生想办法呢还是四仙翁自己想办法?“王先生许来”一句藏了好多没说出来的意思——王先生答应来一起玩或者观战或者做裁判,但还没来橘子就被人摘下来了。唐传奇用词简约,点到为止,这是它的好处,也很可回味。读这种作品可以停下来思考,不像一些又长又臭的流水账事无巨细地纪录什么都想写出来,但重点不突出细节不生动。橘子里一个老神仙说橘子里比商山还好玩,可惜没玩够就遭愚人采摘——“但不得深根固蒂,为愚人摘下耳。”
这四个老神仙还是顽皮老神仙,虽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姓甚名谁,但比其他书本上写的老神仙们如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南极仙翁、瑶池王母、太乙真人、赤松子、广成子等好玩多了。他们长生不老,可能活得也有些腻味了吧?当神仙什么事也没有,只好整天相互拜访到处游历上天入地东南西北乱跑变着法子玩,玩着玩着玩到了橘子里继续玩啊玩——橘子被巴邛人摘下,剖开,他们照样下棋兴致分毫不减,一直到分出胜负才罢休。一位老神仙高兴地叫道,你输了我这么多……东西,请后天在王先生青城草堂交给我。这老神仙嘴里说的“绛台山霞宝散二庾,瀛洲玉尘九斛,阿母疗髓凝酒四钟,阿母女态盈娘子跻虚龙缟袜八緉”,都是神仙们的服食或者使用的珍奇宝贝。看看,老神仙下盘棋赌注都这么大,“庾”是容积单位,相当于二斗四升,这么多霞宝散能吃得掉吗?“斛”更大,相当于十斗,九十斗九百升瀛洲玉尘吃到哪年才吃得完?好在“玉尘”不会霉变,老神仙又长生不老可以慢慢吃。但“玉尘”好吃不好吃只有神仙自己知道了。“緉”是指一双(袜子),王母娘娘的“女态盈娘子跻虚龙缟袜”却不知是什么东西。相当于现在一些富豪炫耀自己有超级跑车豪华游轮私人飞机,但他们不可能有“玉尘”这种健康食品,也不可能有“阿母疗髓凝酒”。神仙也有“私人飞机”,且他们的“私人飞机”可以用来当食物,削下来先吃饱后再搭乘,什么也不耽搁,还具有现代机械产品所缺之生命和灵性。这就是文中说的“龙根”。这龙根随你怎么削了吃都还是那么多,不会减少一分一毫。四位老神仙吃饱了,含水一喷,大概还念了什么咒语,这“龙根”就变成一条真龙。四位老神仙坐上去,真龙脚底冒烟,腾云驾雾,变成神仙私人专机,开到云之云外,虚无缥缈世界去了——也许是去王先生青城草堂那里交赌注,拿到后,再到昆仑山或天池继续玩。
这个故事有丰富的涵义,古文基础不好的同学要花工夫多琢磨,弄懂后就读出好玩来。阅读古文和外文都首先要多读,先浏览略读,再细读,把字词读懂,知道大概意思,琢磨透,就觉得有意思了。
说开去,这个故事还衍生出很多好玩的故事。宋代郑思肖曾以这篇传奇为灵感写了《巴山橘中图》诗一首:
剖破浑沦一壳宽,
二仙飞去已云端。
须知橘里封疆别,
莫作凡间胜负看。
这里大意说神仙下棋,那胜负的观念跟我们凡人不一样,凡夫俗子就别去凑这个热闹了。“洞中方七日,世间已千年”的传说写深山砍柴的樵夫王质在山洞里旁观两个仙童下棋,二位神仙下完棋后他发现自己手上的斧子木柄已经烂了,后来这座山称为“烂柯山”。一千年在一盘棋间倏然而逝,他的家可能早就被推平了,他的子孙也散落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个想象也很神奇,从晋代到明代,各种繁衍的叙述纷繁复杂。凡人没事就别凑神仙热闹了。下棋还算和平,要是神仙打架,凡人也去打酱油围观,那就是自讨苦吃了。孙悟空一万三千多斤的擀面杖不用说,连山峰都能擀成饺子皮。巨灵神千斤大锤砸下,凡人在千八百米外也会脑震荡。 明代象棋大师、东海人朱晋桢是当时顶尖高手,驰聘棋坛三十馀年鲜逢敌手,可能也热爱读《巴邛人》,也被郑思肖的诗引发过无穷联想,总揣摩神仙下棋该怎么走,想得多了就成了大师。朱晋桢写象棋谱《橘中秘》成书于明末崇祯五年,这时象棋已成为人们喜爱的游戏,上达皇府宫廷下至市井山野下棋情境随处可见。《橘中秘》四卷,前二卷是全局谱,后二卷为残局谱,全局谱以斗炮局为主。自宋代以来,象棋棋子中出现了“炮”,因威力无比受棋手钟爱——从象棋中可以看到,中国很早就有了“炮”,最早可能宋代开始就使用在战场上了。明代著名国手李开先曾在长诗《篆棋歌》中盛赞车炮之威:“当头用炮能惊众,夹肋藏车可突围。”当时象棋对弈主要都是斗炮,先手架炮后手也应对以炮,以刚制刚的结果往往是先手炮占得先机。《橘中秘》核心思想也是运炮,其《歌括》诗五云:
象棋易学最难精,
妙着神机自巧生。
得势舍车方有益,
失先弃子必无成。
他强己弱须兼守,
彼弱吾强可横行。
更熟此书胸臆内,
管教到处有芳名。
但《巴邛人》里的神仙下棋大概没有这么火爆会动不动就架炮轰炸,他们在橘子里安静地玩。棋中加进了炮大概就不能在橘子里玩了。神仙手里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真玩出火来,“炮”说不定就开火把橘子炸个稀巴烂了。
《橘中秘》和《梅花谱》是两大传世名谱,由此可见《巴邛人》这篇传奇的影响之大。
这就是“空间”变形的奥秘所在,故事由此产生了特殊的趣味。
在古代,人们在神仙概念里用到了“相对论”,神仙可以变化可以上天入地,这不用说了,他们去的地方也是变化无常的,是凡人想象不到的,空间大小是可以反复变化的。凡人理解的空间尺度、大小,都是多少平米,多少层楼,一点趣味都没有。很多孩子都非常喜欢搭帐篷,周末爱让爸爸妈妈带自己去野外、去草地搭帐篷。我家孩子在五岁时就曾发下宏愿一个人壮着胆子独自在客厅里搭帐篷宿营。她自己睡得很刺激很香甜也很激动。小孩子的小小的帐篷就是一个大大的世界。空间大小从精神的概念来看是可以变化的。大多数成年人大概不喜在自家客厅里搭帐篷野营,可能认为席梦思床垫最合适睡眠,甚至觉得在客厅里搭帐篷野营不成体统。法国儿童文学大师圣·埃克絮佩里在《小王子》里问:为什么成年人世界这么古板无趣?客厅里搭帐篷,可能是魔法学校秘密通道,小魔法师可以从这里通过时光旁路悄悄去魔法世界学习而不用惊动家里的大人呢。橘子里四个老神仙到底怎么钻进橘子里去的?这个不劳我们担心,他们自己会找到通道的。而且,他们虽然身处不同橘子,但在他们的空间里,这两个橘子是相通的。
凡人如果灵魂出窍或者做梦,也可能一不小心就到了一个极微小的世界里去当大王。唐传奇里这类故事,实在太多了。有名的《南柯太守传》写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喝醉酒被朋友送回家在大槐树下休息醒酒。他呼呼大睡,迷糊间有两位使者前来迎接他,说大王请他去当驸马。他不知道大王是蚂蚁王不知道公主也是蚂蚁。他在蚂蚁国里颇受欢迎,呼朋唤友好不热闹,还当上了南柯太守。“南柯”是一段朽木,这个人灵魂出窍,在这里过了二十多年,经历了和其他国家的战争、公主的死亡,以及凡此种种人生大事,似乎过了一生。一天,他突然被国王点醒,说你应该回人间了。他梦醒了,发现自己不过是打了一个盹,他在蚂蚁国见到的两个熟人却真的是死了。蚂蚁生命须臾,跟人生相比太短暂了。古人从不同的生命长度中,悟出了时间相对的概念。
除了空间相对的概念外,古人还有强烈的时间相对概念。如“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和上文提到的“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前年”。这种奇妙的念头,英国著名魔幻系列小说《纳尼亚传奇》系列里运用得非常精彩,那些孩子们从大衣柜、从一幅画等地方,都可以来到“纳尼亚”,但在“纳尼亚”的疯狂经历、漫长的冒险,都只是人间的一瞬而已。这种想法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中国唐传奇的启发?
《元无有》这篇,写的是人物的变形。
在唐传奇里,万物有灵,各种物件、小生命都具有人类的意识,还有人类的才能。《玄怪录》里有篇《来君绰》,写江都总管来护儿率领大军进击高丽失败,隋炀帝恼怒之下灭他九族,远亲来君绰为逃避隋炀帝追杀,和几个好友结伴跑到海州。一天夜黑路迷不知所在,忽见旁边有灯光,就敲门进去。这一进去不得了,饥渴困顿间见到了一位翩翩佳公子威污蠖。这位公子出口成章,反应敏捷,无人能应对。一通海吃山喝后休息,第二天早上醒来离开,来君绰等人还恋恋不舍,走出了十几里外还念威污蠖的风度仪容,又转回去探望。结果,他们发现自己住过的大房子原来是一个污水池,那翩翩佳公子威污蠖是一条大蚯蚓,他们晚上吃的山珍海味……回想之下,他们全翻江倒海吐出来了。又有一篇《滕庭俊》,写一个在毗陵县当小管掾吏的滕庭俊长期患热病久治不愈,去洛阳选调其他官职,在荥阳西十四五里的一个农庄家投宿,晚上跟麻束禾、和且耶两位门人吟诗作对。后来发现麻束禾是一把秃扫帚,和且耶是扫帚上一只大苍蝇。这样的故事很多,后来的长篇演义神魔小说或文言短篇小说里,如《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等里面也有些类似的用法,但都不如唐传奇用得这么随意、自然,唐传奇是万事万物皆有灵性,不论蚯蚓、田螺、苍蝇、扫帚、烛台。
《来君绰》这里能诗善诵的还是动物——一条大蚯蚓——《滕庭俊》里就变成无机物扫帚和有机物苍蝇一起作怪了。再到本次选入的《元无有》这里,夜里变形后吟诗作赋的人物是更特别的东西——家庭用具。
这里的用具有四种:旧杵、烛台、水桶和破铛。“杵”是一种棒槌,大的可以当武器在战场冲杀,甚至装上尖刺变成狼牙棒;小的可以到河边洗衣服时把衣服放在石块上敲打——过去只有达官贵人才可能有些丝绸绢帛做衣服料子,平民百姓的衣服大多是麻布纺织裁剪而成,用棒槌敲打不仅可以去除污迹,还可以软化麻衣的纤维,穿着时更柔软体贴——唐代大诗人李白《子夜秋歌》写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可见当时乘着夜色,来到河边捣衣服,是一片胜景。画家黄永玉在长篇小说《无愁河边的浪荡汉子》里,也写到湘西妇女在河边洗衣服兼争吵打架的有趣细节。其中更小的可以捣蒜,都是这个木头做的“杵”。“铛”在古代是一种有耳可以穿绳提拿、有脚可以搁置烧煮的锅,质地有陶瓷有金属。还有一种温酒的小盅也叫铛,也指后来的平底锅。
“元无有”这个名字很像后来《红楼梦》里写的“贾雨村”之类,说是“原来没有”。他春天时在淮扬郊外乱走,天晚夜雨,跑到路旁空的农庄避雨宿夜。这里说了,是“兵荒”之后“人户逃窜”,郊野实际是不见人烟的。这一小段不动声色的描写,即可以见得战争的破坏之惨烈——要知道,淮扬自古繁华,地杰人灵的。但这个地方地处中原,两千年来也一直是战争涂炭的中心地带。这时活人是没有了,和元无有先生碰见的只是农家留下的这几样成了精的用具——它们写的诗也很粗糙。旧棒槌说:“齐纨鲁缟如霜雪,嘹亮高声为予发。”第一句还有点意境,其实就是说齐国和鲁国生产的绢帛很白,或者月色如霜时,它呢,在捣东西捣得邦邦响,还有些自鸣得意。第二位蜡烛先生,第三位水桶先生,第四位破铛先生,都写诗说自己干的事情,有些自吹自擂的意思。
“爨”字写得这么复杂,其实还是一个象形字,下面左右手拿柴烧火,灶台上面是一个带着双耳可以提拿的蒸锅——词典里说是“甑”,一种蒸食品的炊具。“爨”在这里就是烧火。
人都没有了,倒是四个农家用具在荒郊野外翩然而起,在月色冷冽中吟诗作赋,这本身就是一件很诡异的事情。但唐传奇没有把这写成恐怖小说,也没有写成悬疑小说,却是跟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有关。但简单的描写,却传达出对战争带来的大破坏的恐怖景象,这也是优秀作品中文字的魅力。
王琦,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责任编校:郑利玲
巴邛是一个地方,这里一户人家里的橘园在橘子成熟摘完后,树上还剩下两只大橘子,每个都有装三四斗米的盆子大。斗是一种容器,三四斗约三四十斤大米。两个橘子真大得异乎寻常。不寻常事物常会出怪事。小东西特别大、或大东西特别小,都会产生怪异现象,有某种人们无法掌握的神秘力量在主导怪事的发生——至少古代人们是这么想的。
记叙文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这是语文老师都给学生讲过的,但光记住三要素还不够,还要懂得运用、变通。要写好作品,作家要找特殊的角度,运用高妙想象力,并加以精确的文字叙述。如果张三走过来就写张三走过来了,见一头驴跑过来就说有一头驴跑过来了,那只是记流水账。但会琢磨的人,见到驴子也会产生联想。如写唐传奇《板桥三娘子》的这位作家,就觉得这些驴子可能是住店的旅客吃了三娘子的魔法烧饼后变的——后来三娘子自己也被设套吃了魔法烧饼,变成了驴子——好在华山庙旁那位神秘老人眼光厉害,能一下子透过驴皮见到真相,发现原来这就是板桥三娘子。
好作家的好作品,会在“三要素”中腾挪,产生意想外变化,如人变成驴,如堂皇大屋原来是老鼠窝,又或苍蝇、烛台、水桶、扫帚懂得吟诗作赋等。常人看问题视角一旦产生改变,小说中的一切都会变得闪闪发光了。
《巴邛人》较为有趣之处是“地点”产生变化。
一般人都住在房子里,茅屋或者摩天大楼,别墅或者公寓,顶多是住在窑洞里或树巢上,偶尔出门溜达,可能在树荫下摆龙门阵,下下棋,喝喝茶。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新景象:四个老头住在橘子里。
橘子不是珍稀物种,大概人人都吃过,很多农家都种有橘子。在这篇传奇里,巴邛人家摘剩下来两只橘子特别大,还古怪得很——体积比普通橘子大上几十倍,重量却跟普通橘子差不多——简单一句话,包含极多古怪之疑:大橘子跟普通橘子为何同样重?橘子里两个老头难道没重量?巴邛人让人把橘子采摘下来并剖开后,发现每个大橘子都有两个一尺多高的老头在下象棋。他们须发皆白,皮肤却红润细嫩,一看就不是凡人,个子太矮小了。大橘子被剖开了他们也不惊慌,继续下棋,一直下到分出了输赢才结束。
四个老头两人一组在橘子里下棋,很像是关门搞国际比赛或仙际比赛,比赛赌注很惊人,要找个隐秘处不受任何人任何神干扰。古文简约,文中留白多。可以想象的地方也很多:巴邛人剖开橘子见到四个老头时心里怎么想?反应怎样?吓得退得远远的大惊小怪大呼小叫还是兴致勃勃地凑近围观?
小说写到这里读者就知道四位老头是神仙了。神仙们的行踪一般在深山老林、蓬莱仙境或九天重霄,躲在橘子里下棋却很少见——所以这也算是特殊的“地点”变化。在小说中,这种变化极其重要。
这样猜测行不行:四位神仙原来可能在王先生家玩,玩得不过瘾,或吵闹太厉害,王先生嫌烦干脆让他们搬到橘子里玩,说过一阵再来看他们?这算什么意思?是想避开别人没有任何干扰地下象棋杀个你死我活分出个高下?神仙下一盘棋要多长时间?几个时辰还是几十年几百年?老神仙们也可能生性顽皮至老不竭点子多得一箩筐一箩筐?他们从青城草堂搬到橘子里是王先生想办法呢还是四仙翁自己想办法?“王先生许来”一句藏了好多没说出来的意思——王先生答应来一起玩或者观战或者做裁判,但还没来橘子就被人摘下来了。唐传奇用词简约,点到为止,这是它的好处,也很可回味。读这种作品可以停下来思考,不像一些又长又臭的流水账事无巨细地纪录什么都想写出来,但重点不突出细节不生动。橘子里一个老神仙说橘子里比商山还好玩,可惜没玩够就遭愚人采摘——“但不得深根固蒂,为愚人摘下耳。”
这四个老神仙还是顽皮老神仙,虽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姓甚名谁,但比其他书本上写的老神仙们如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南极仙翁、瑶池王母、太乙真人、赤松子、广成子等好玩多了。他们长生不老,可能活得也有些腻味了吧?当神仙什么事也没有,只好整天相互拜访到处游历上天入地东南西北乱跑变着法子玩,玩着玩着玩到了橘子里继续玩啊玩——橘子被巴邛人摘下,剖开,他们照样下棋兴致分毫不减,一直到分出胜负才罢休。一位老神仙高兴地叫道,你输了我这么多……东西,请后天在王先生青城草堂交给我。这老神仙嘴里说的“绛台山霞宝散二庾,瀛洲玉尘九斛,阿母疗髓凝酒四钟,阿母女态盈娘子跻虚龙缟袜八緉”,都是神仙们的服食或者使用的珍奇宝贝。看看,老神仙下盘棋赌注都这么大,“庾”是容积单位,相当于二斗四升,这么多霞宝散能吃得掉吗?“斛”更大,相当于十斗,九十斗九百升瀛洲玉尘吃到哪年才吃得完?好在“玉尘”不会霉变,老神仙又长生不老可以慢慢吃。但“玉尘”好吃不好吃只有神仙自己知道了。“緉”是指一双(袜子),王母娘娘的“女态盈娘子跻虚龙缟袜”却不知是什么东西。相当于现在一些富豪炫耀自己有超级跑车豪华游轮私人飞机,但他们不可能有“玉尘”这种健康食品,也不可能有“阿母疗髓凝酒”。神仙也有“私人飞机”,且他们的“私人飞机”可以用来当食物,削下来先吃饱后再搭乘,什么也不耽搁,还具有现代机械产品所缺之生命和灵性。这就是文中说的“龙根”。这龙根随你怎么削了吃都还是那么多,不会减少一分一毫。四位老神仙吃饱了,含水一喷,大概还念了什么咒语,这“龙根”就变成一条真龙。四位老神仙坐上去,真龙脚底冒烟,腾云驾雾,变成神仙私人专机,开到云之云外,虚无缥缈世界去了——也许是去王先生青城草堂那里交赌注,拿到后,再到昆仑山或天池继续玩。
这个故事有丰富的涵义,古文基础不好的同学要花工夫多琢磨,弄懂后就读出好玩来。阅读古文和外文都首先要多读,先浏览略读,再细读,把字词读懂,知道大概意思,琢磨透,就觉得有意思了。
说开去,这个故事还衍生出很多好玩的故事。宋代郑思肖曾以这篇传奇为灵感写了《巴山橘中图》诗一首:
剖破浑沦一壳宽,
二仙飞去已云端。
须知橘里封疆别,
莫作凡间胜负看。
这里大意说神仙下棋,那胜负的观念跟我们凡人不一样,凡夫俗子就别去凑这个热闹了。“洞中方七日,世间已千年”的传说写深山砍柴的樵夫王质在山洞里旁观两个仙童下棋,二位神仙下完棋后他发现自己手上的斧子木柄已经烂了,后来这座山称为“烂柯山”。一千年在一盘棋间倏然而逝,他的家可能早就被推平了,他的子孙也散落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个想象也很神奇,从晋代到明代,各种繁衍的叙述纷繁复杂。凡人没事就别凑神仙热闹了。下棋还算和平,要是神仙打架,凡人也去打酱油围观,那就是自讨苦吃了。孙悟空一万三千多斤的擀面杖不用说,连山峰都能擀成饺子皮。巨灵神千斤大锤砸下,凡人在千八百米外也会脑震荡。 明代象棋大师、东海人朱晋桢是当时顶尖高手,驰聘棋坛三十馀年鲜逢敌手,可能也热爱读《巴邛人》,也被郑思肖的诗引发过无穷联想,总揣摩神仙下棋该怎么走,想得多了就成了大师。朱晋桢写象棋谱《橘中秘》成书于明末崇祯五年,这时象棋已成为人们喜爱的游戏,上达皇府宫廷下至市井山野下棋情境随处可见。《橘中秘》四卷,前二卷是全局谱,后二卷为残局谱,全局谱以斗炮局为主。自宋代以来,象棋棋子中出现了“炮”,因威力无比受棋手钟爱——从象棋中可以看到,中国很早就有了“炮”,最早可能宋代开始就使用在战场上了。明代著名国手李开先曾在长诗《篆棋歌》中盛赞车炮之威:“当头用炮能惊众,夹肋藏车可突围。”当时象棋对弈主要都是斗炮,先手架炮后手也应对以炮,以刚制刚的结果往往是先手炮占得先机。《橘中秘》核心思想也是运炮,其《歌括》诗五云:
象棋易学最难精,
妙着神机自巧生。
得势舍车方有益,
失先弃子必无成。
他强己弱须兼守,
彼弱吾强可横行。
更熟此书胸臆内,
管教到处有芳名。
但《巴邛人》里的神仙下棋大概没有这么火爆会动不动就架炮轰炸,他们在橘子里安静地玩。棋中加进了炮大概就不能在橘子里玩了。神仙手里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真玩出火来,“炮”说不定就开火把橘子炸个稀巴烂了。
《橘中秘》和《梅花谱》是两大传世名谱,由此可见《巴邛人》这篇传奇的影响之大。
这就是“空间”变形的奥秘所在,故事由此产生了特殊的趣味。
在古代,人们在神仙概念里用到了“相对论”,神仙可以变化可以上天入地,这不用说了,他们去的地方也是变化无常的,是凡人想象不到的,空间大小是可以反复变化的。凡人理解的空间尺度、大小,都是多少平米,多少层楼,一点趣味都没有。很多孩子都非常喜欢搭帐篷,周末爱让爸爸妈妈带自己去野外、去草地搭帐篷。我家孩子在五岁时就曾发下宏愿一个人壮着胆子独自在客厅里搭帐篷宿营。她自己睡得很刺激很香甜也很激动。小孩子的小小的帐篷就是一个大大的世界。空间大小从精神的概念来看是可以变化的。大多数成年人大概不喜在自家客厅里搭帐篷野营,可能认为席梦思床垫最合适睡眠,甚至觉得在客厅里搭帐篷野营不成体统。法国儿童文学大师圣·埃克絮佩里在《小王子》里问:为什么成年人世界这么古板无趣?客厅里搭帐篷,可能是魔法学校秘密通道,小魔法师可以从这里通过时光旁路悄悄去魔法世界学习而不用惊动家里的大人呢。橘子里四个老神仙到底怎么钻进橘子里去的?这个不劳我们担心,他们自己会找到通道的。而且,他们虽然身处不同橘子,但在他们的空间里,这两个橘子是相通的。
凡人如果灵魂出窍或者做梦,也可能一不小心就到了一个极微小的世界里去当大王。唐传奇里这类故事,实在太多了。有名的《南柯太守传》写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喝醉酒被朋友送回家在大槐树下休息醒酒。他呼呼大睡,迷糊间有两位使者前来迎接他,说大王请他去当驸马。他不知道大王是蚂蚁王不知道公主也是蚂蚁。他在蚂蚁国里颇受欢迎,呼朋唤友好不热闹,还当上了南柯太守。“南柯”是一段朽木,这个人灵魂出窍,在这里过了二十多年,经历了和其他国家的战争、公主的死亡,以及凡此种种人生大事,似乎过了一生。一天,他突然被国王点醒,说你应该回人间了。他梦醒了,发现自己不过是打了一个盹,他在蚂蚁国见到的两个熟人却真的是死了。蚂蚁生命须臾,跟人生相比太短暂了。古人从不同的生命长度中,悟出了时间相对的概念。
除了空间相对的概念外,古人还有强烈的时间相对概念。如“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和上文提到的“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前年”。这种奇妙的念头,英国著名魔幻系列小说《纳尼亚传奇》系列里运用得非常精彩,那些孩子们从大衣柜、从一幅画等地方,都可以来到“纳尼亚”,但在“纳尼亚”的疯狂经历、漫长的冒险,都只是人间的一瞬而已。这种想法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中国唐传奇的启发?
《元无有》这篇,写的是人物的变形。
在唐传奇里,万物有灵,各种物件、小生命都具有人类的意识,还有人类的才能。《玄怪录》里有篇《来君绰》,写江都总管来护儿率领大军进击高丽失败,隋炀帝恼怒之下灭他九族,远亲来君绰为逃避隋炀帝追杀,和几个好友结伴跑到海州。一天夜黑路迷不知所在,忽见旁边有灯光,就敲门进去。这一进去不得了,饥渴困顿间见到了一位翩翩佳公子威污蠖。这位公子出口成章,反应敏捷,无人能应对。一通海吃山喝后休息,第二天早上醒来离开,来君绰等人还恋恋不舍,走出了十几里外还念威污蠖的风度仪容,又转回去探望。结果,他们发现自己住过的大房子原来是一个污水池,那翩翩佳公子威污蠖是一条大蚯蚓,他们晚上吃的山珍海味……回想之下,他们全翻江倒海吐出来了。又有一篇《滕庭俊》,写一个在毗陵县当小管掾吏的滕庭俊长期患热病久治不愈,去洛阳选调其他官职,在荥阳西十四五里的一个农庄家投宿,晚上跟麻束禾、和且耶两位门人吟诗作对。后来发现麻束禾是一把秃扫帚,和且耶是扫帚上一只大苍蝇。这样的故事很多,后来的长篇演义神魔小说或文言短篇小说里,如《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等里面也有些类似的用法,但都不如唐传奇用得这么随意、自然,唐传奇是万事万物皆有灵性,不论蚯蚓、田螺、苍蝇、扫帚、烛台。
《来君绰》这里能诗善诵的还是动物——一条大蚯蚓——《滕庭俊》里就变成无机物扫帚和有机物苍蝇一起作怪了。再到本次选入的《元无有》这里,夜里变形后吟诗作赋的人物是更特别的东西——家庭用具。
这里的用具有四种:旧杵、烛台、水桶和破铛。“杵”是一种棒槌,大的可以当武器在战场冲杀,甚至装上尖刺变成狼牙棒;小的可以到河边洗衣服时把衣服放在石块上敲打——过去只有达官贵人才可能有些丝绸绢帛做衣服料子,平民百姓的衣服大多是麻布纺织裁剪而成,用棒槌敲打不仅可以去除污迹,还可以软化麻衣的纤维,穿着时更柔软体贴——唐代大诗人李白《子夜秋歌》写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可见当时乘着夜色,来到河边捣衣服,是一片胜景。画家黄永玉在长篇小说《无愁河边的浪荡汉子》里,也写到湘西妇女在河边洗衣服兼争吵打架的有趣细节。其中更小的可以捣蒜,都是这个木头做的“杵”。“铛”在古代是一种有耳可以穿绳提拿、有脚可以搁置烧煮的锅,质地有陶瓷有金属。还有一种温酒的小盅也叫铛,也指后来的平底锅。
“元无有”这个名字很像后来《红楼梦》里写的“贾雨村”之类,说是“原来没有”。他春天时在淮扬郊外乱走,天晚夜雨,跑到路旁空的农庄避雨宿夜。这里说了,是“兵荒”之后“人户逃窜”,郊野实际是不见人烟的。这一小段不动声色的描写,即可以见得战争的破坏之惨烈——要知道,淮扬自古繁华,地杰人灵的。但这个地方地处中原,两千年来也一直是战争涂炭的中心地带。这时活人是没有了,和元无有先生碰见的只是农家留下的这几样成了精的用具——它们写的诗也很粗糙。旧棒槌说:“齐纨鲁缟如霜雪,嘹亮高声为予发。”第一句还有点意境,其实就是说齐国和鲁国生产的绢帛很白,或者月色如霜时,它呢,在捣东西捣得邦邦响,还有些自鸣得意。第二位蜡烛先生,第三位水桶先生,第四位破铛先生,都写诗说自己干的事情,有些自吹自擂的意思。
“爨”字写得这么复杂,其实还是一个象形字,下面左右手拿柴烧火,灶台上面是一个带着双耳可以提拿的蒸锅——词典里说是“甑”,一种蒸食品的炊具。“爨”在这里就是烧火。
人都没有了,倒是四个农家用具在荒郊野外翩然而起,在月色冷冽中吟诗作赋,这本身就是一件很诡异的事情。但唐传奇没有把这写成恐怖小说,也没有写成悬疑小说,却是跟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有关。但简单的描写,却传达出对战争带来的大破坏的恐怖景象,这也是优秀作品中文字的魅力。
王琦,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责任编校:郑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