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sun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我的一篇说课稿。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对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3的倍数的特征”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团体操表演——因数与倍数信息窗2的内容,它是在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 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2和5的倍数的特征,再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因为2和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如下:一是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二是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三是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感悟数学思维的严谨。
  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二、教学模式
  本节课遵循我校的探究课模式:小学数学“双闭合”式9字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1.模式基本结构
  就教学流程来看,共为9个字,突出了小学数学的探究性学习。
  2.双闭合
  其一,从教学模式五大环节来看,是闭合循环的;从探究环节的四个步骤猜、证、辩、结来看,也是闭合循环的。其二, 此探究教学模式既体现了知识技能产生的闭合循环的状态,又体现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闭合循环状态。
  三、教学设计
  1.问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本节课我以问的形式和学生交流:“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帮我,愿意吗?”课件出示3人一组的叠罗汉队形,问学生选派多少人才适合叠罗汉队形呢?学生说的人数都是3的倍数,初步明确本节课研究的是3的倍数。然后我告诉学生我有一个本领,随便说一个数我能马上判断出它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感觉很神奇,同时进一步感知3的倍数身上一定有它独特的特征,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探
  (1)猜:要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只看黑板上几个数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更多的数来探究,出示百数表,引导学生按顺序找出3的倍数并圈出来。通过学生自己观察、组内交流、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3的倍数有什么样的特征。
  (2)证:有猜想必将有验证的过程。100以内3的倍数有这样的特征:各个数位上数字和是3的倍数,100以上3的倍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征呢?引导学生想出验证的方法,可以借助黑板上已有的3的倍数来验证一下,学生通过验证发现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
  (3)辩:3的倍数有这样的特征,然后引导学生质疑辩论不是3的倍数的数会不会也有这样的特征。通过学生对黑板上不是3的倍数的数各个数位相加最终得出结论:3的倍数的特征是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
  3.梳
  接下来对刚才的探究过程进行梳理。一开始我们借助百数表找到了3的倍数,然后观察它们的特征,从而对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又通过举例对我们的猜想进行了(验证)。通过质疑辩论这些不是3的倍数的数是否也有这样的特征,最终得出了结论。通过知识梳理,帮助学生积累探究学习的经验。
  4.用
  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设计了3个题目:先让学生判断四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对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巩固,然后利用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上课时提的问题:如果大赛组委会规定叠罗汉集体舞表演人数在100~110人之间,我们学校应该选派多少人合适?让学生体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接下来,引导学生找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可以有更快的方法——弃3倍数法,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提升所学知识。
  5.创
  只靠举例子验证得出一个结论还是不够严谨的,它需要用严谨的数学知识来证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家严谨的证明过程,鼓励学生用本节课掌握的探究方法自主开启新知识的探究之旅。
  四、教学得失
  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始终感到课堂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大家庭,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行列中。本节课也有不足,在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时,应放手让学生多说、说透,这样更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其他文献
我爸爸是位建筑工人,常年在外奔波。爸爸的辛苦换回了我家的好日子,家里常常响起我和妈妈的欢声笑语。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