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溺爱孩子,大多是补偿心理在作怪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_hua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偏差或亏欠,为求得补偿,很多人在成年之后会对自己小时候最匮乏的东西产生贪欲,或者将其过分给予孩子,于是产生了溺爱孩子的行为。
  父母爱孩子是件好事,但是爱得不讲原则极有可能变成溺爱。溺爱是父母对孩子的畸形之爱,也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后果不堪设想
  溺爱孩子,几乎是家长的通病,因为“爱”与“溺爱”界线模糊,家长又都本能地爱孩子,所以一不留神就踏进了溺爱的误区。以下4个案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案例1】 “小霸王”程程
  4岁男孩程程从小被妈妈溺爱,是个说一不二的主儿。他身体强壮,经常在幼儿园打小朋友,抢夺玩具和零食。被家长投诉,程程的妈妈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为程程辩护,甚至说些不讲理的话,比如:“谁叫你家孩子带那么好吃的零食来幼儿园?小孩子哪能经得住诱惑,不抢才怪!”“一个巴掌拍不响。程程抢玩具,你家孩子第一时间放手就不会被打哭了。”总之,无论程程做错了什么,都是别的小朋友不对。
  每天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程程总是不停地抱怨,今天抱怨老师不公平,明天抱怨小朋友们孤立他,不和他玩,等等。妈妈则在一旁附和:“对,学校不好,老师不公,同学也不友好。”最后安慰一句:“别理他们,反正有妈妈爱你,怕什么!”
  程程的妈妈私下对丈夫说:“我小时候没少挨爸爸的巴掌,我的儿子绝不能再受那种罪!”
  【案例2】 “小可怜”乐乐
  5岁女孩乐乐在小区里的外号是“小可怜”,因为她特别爱哭,玩游戏时被小朋友踩了一下脚都要哭上半小时,所以小朋友们都不敢和她一起玩。
  乐乐由单亲妈妈带大,妈妈缺乏安全感,特别担心乐乐遇到危险。在幼儿园,乐乐不仅娇气,而且很多游戏不会玩,显得很低能,于是成了小朋友们嘲笑的对象。
  【案例3】 “小暴徒”斌斌
  6岁男孩斌斌是父母的宠儿,在家里骄横跋扈,就算闯了祸也不会被惩罚。平时父母情愿做儿子的奴仆,满足儿子的一切愿望。
  斌斌的爷爷偏瘫多年,不久前从乡下来城里医院治疗,住在斌斌家。斌斌讨厌爷爷身上的中药气味,不肯跟爷爷住同一个房间,爷爷只好在客厅沙发上睡觉。有一天,斌斌的爸爸调看家里的监控录像,赫然发现斌斌扇爷爷的耳光!爷爷无力招架,只好任由孙子施暴。
  爷爷自我解嘲:“我打儿子,儿子的儿子打我,这是还债,也是一种公平。”
  【案例4】 “轮椅妹”小苇
  12岁的小苇是一个脑瘫患儿,正在接受治疗。在特殊学校,她每天要接受4小时的康复训练,走路基本正常。
  今年寒假后开学,康复师发現小苇不会走路了,行动依赖轮椅,连训练课都上不成,被大家戏称为“轮椅妹”。一问才知道,在寒假里,父母怀着深深的愧疚,轮番请假在家里照顾小苇,将康复师布置的训练作业抛诸脑后,小苇每天就窝在沙发里看电视。两年来艰苦训练掌握的走路技能,不到一个月就荒废了,令康复师痛心疾首。
  父母爱孩子是件好事,但是爱得不讲原则极有可能变成溺爱。溺爱是父母对孩子的畸形之爱,也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后果不堪设想。
  溺爱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会让孩子形成强迫性格,甚至患上强迫症,导致成年后做事情犹豫不决,个别孩子还会变得控制欲过强,不利于以后与他人相处
  父母溺爱孩子大多出于本能,往往不被父母意识到,有时即使意识到了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殊不知,这种有悖教育原则的爱会给孩子带来以下五种严重的伤害。
  第一,让孩子形成自我中心化倾向。
  有的父母认为自己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孩子已得到爱的满足,不需要再与同伴交往;有的父母爱子心切,当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受了委屈,不分青红皂白,立刻上前保护而不去了解原因。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只追求自我的满足,待人缺乏真诚,极少考虑他人感受,缺乏责任感,更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第二,让孩子失去独立自主能力。
  有调查显示,溺爱型家庭的幼儿比严厉型家庭和民主型家庭的幼儿更容易出现学习障碍。因为父母过分保护,总是怕孩子受伤,长期对孩子实施搂抱式保护,剥夺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致使孩子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
  第三,使孩子耐挫折能力降低
  有的父母舍不得让孩子受苦,无论孩子有什么要求,父母都马上予以满足,这样会使孩子觉得任何事物都很容易得到,缺乏为生活奋斗的意愿;有的父母误以为只要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花数万元进好学校,孩子就能成才,于是放松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长期的纵容导致孩子耐挫折能力较弱。生活中的一点小事就可能引起孩子较大的情绪波动,稍有点挫折便丧失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第四,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有些家长过分宠爱孩子,凡事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怕孩子挨饿,就以零食代餐;孩子早上不肯起床,父母不愿为难孩子,只好编瞎话向老师请假;孩子打碎了花瓶不肯承认,父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父母的纵容,容易导致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第五,不利于学校教育的正常进行。
  因为溺爱而养成不良习惯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由于不能像在家里那样任性,会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向父母寻求帮助。溺爱型父母一般很反感别人的批评,并不断为自己的溺爱行为寻找借口,以求得心理平衡,使教师的说服教育工作很难奏效。长此以往,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百害而无一利。
  综上所述,溺爱孩子其实就是在害孩子。讽刺的是,父母的溺爱往往会换来成年孩子的恨。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之下,一旦离开家,他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大麻烦。在家中,他习惯了别人替他做事情,他可以颐指气使,但离开了家,不会有人做他的奴仆,于是,他会遇到各种挫折。   当遇到的挫折太多,从小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怨恨,恨父母不能永远帮自己解决麻烦,恨父母没有本事永远一手遮天。他潜意识里的逻辑是:父母对我好是理所应当的,是欠我的,如今父母的庇护不再,就意味着父母欠债不还,自然应该怨恨。
  此外,有独立意愿却错过了“独立见习期”的孩子也会怨恨父母,是父母的无知使自己在独立自主这件事上落后于同龄人。
  父母溺爱孩子,无论对孩子还是对自己,都没有好处。奇怪的是,既然溺爱孩子两头不讨好,为什么父母还要不管不顾地做呢?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偏差或亏欠,为求得补偿,很多人在成年之后会对自己小时候最匮乏的东西产生贪欲,或者将其过分给予孩子,于是产生了溺爱孩子的行为
  我们常常听父母这样说:“我绝不能让孩子走我的老路。”“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像我那样受苦。”于是,很多家长教育孩子不从实际出发,总是带着莫名其妙的补偿心理,影响了孩子的发展,表现形式之一便是溺爱。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偏差或亏欠,为求得补偿,很多人在成年之后会对自己小时候最匮乏的东西产生贪欲,或者将其过分给予孩子,于是产生了溺爱孩子的行为。
  父母对孩子的补偿心理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在孩子身上补偿自己童年的缺憾。
  有的父母小时候被严厉管教,自己有了孩子以后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孩子格外温和,放松约束。前文程程的妈妈便是这种类型。
  有的父母小时候家里经济状况不好,缺吃少穿,自己有了孩子以后会特别愿意在物质上满足孩子。
  有的父母小时候经常受到家长的忽视、拒绝和惩罚,焦虑、悲伤、恐惧的情绪会深深印在脑海中,为人父母后,一旦发现自己在拒绝孩子,或孩子的表现类似自己的经历,就会不寒而栗,本能地终止正在发生的事情。前文斌斌的父母属于这种类型。
  有的父母小時候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好好读书,就会非常愿意在教育上投资,而且非常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
  ……
  父母童年有怎样的缺憾,就会有怎样溺爱孩子的理由,有的令人难以置信。一个成年男子小时候非常想要一个滑板,可是父母不给买,令他难以释怀。妻子分娩那天,得知生的是男孩,他立刻去体育用品商店买回一个最贵的滑板,根本不管儿子长到多大才能玩。其实,儿子什么时候玩滑板不重要,爸爸是在补偿自己的人生缺憾。
  第二,补偿陪伴孩子时间不足。
  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不能经常陪伴孩子,所以对孩子有求必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第三,补偿孩子的不幸遭遇。
  有的父母离婚,或者孩子身有残疾,于是对孩子满怀愧疚,总觉得对不起孩子,从而溺爱孩子。前文乐乐和小苇的父母便是这种类型。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避免和纠正溺爱行为呢?
  1.克服补偿心理
  寻求心理补偿,虽然不一定是坏事,但过度补偿一定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所以,父母要深刻反省,承认过往现实,与自己的父母和解,避免殃及后代。
  2.不要让孩子居于家庭的首要地位
  父母要清楚,父母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而以自我为中心后患无穷。父母应该从日常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和分享意识。比如,家里来了小朋友,父母要引导自家孩子主动分享食物和玩具。
  3.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长到两三岁就有了强烈的自我意志,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从基本的自理能力入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进而帮助父母做些家务。
  4.不必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生活本身就包括种种挫折和缺憾,父母要让孩子体验成功,也要让他经受挫折的考验,所以,对孩子的要求不必样样满足,总体上只要能满足他全部要求的四分之一左右就行了。样样满足孩子,实际上就是告诉他可以不劳而获。
  5.避免隔代溺爱
  祖辈更容易溺爱孩子,因为祖辈的补偿心理更强烈。父母应该事先和祖辈沟通好,遇到孩子做错事时,祖辈可以到别的房间去或者借故出门,让父母来解决。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先肯定孩子的话,然后加上一个有积极意义的提问,因势利导,找到孩子的心结,进而引导他步入正确的轨道——  那天,看着儿子小凡喝一包冷牛奶,我一个箭步上前抢了下来,说:“这大冬天的,牛奶要热一下再喝,冷的喝下去要拉肚子的。”小凡撇了撇嘴,伸手又夺回牛奶,不耐烦地回我:“老妈,你真烦!我就爱这么喝。”说完,他拿着牛奶去了自己的房间。  小凡12岁了,想法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爱跟我唱反调。平时让他少看手机,
“得中原者得天下”、“逐鹿中原”、“问鼎中原”,所有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背后,是河南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地位,在5000年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有近4000年,文明中心在河南,河南是“中国的DNA”。    河南简称“豫”,根据《说文解字》,“豫者,象之大也”。河南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发展中大省,在奔向现代化的征途中,就像因身躯庞大而动作不敏捷的大象,前进的脚步很沉重。  但是,谁说大象不能跳舞?进
第二次高考失利后,他骗父母说自己考上了大学,然后去北漂,迷茫无助时,父亲引领他回家;送他上大学时,父亲叮嘱他珍惜时光;从设计业巨头洛可可公司离职被嘲讽时,父亲让他走自己的路;做手书字库被骂时,父亲说会永远站在他这一边……如今,他在手书领域越来越出名,他说——  第二次高考失败,他藏起成绩单,骗父母说自己考上大学了,然后开始北漂。迷茫无助时,他接到父亲的电话:“回来吧,家门为你敞开着。”  尚巍,1
美国儿科学会近日发布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幼儿园表现好的孩子,日后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取得成功。  为了解幼儿园生活对孩子未来成功的影响,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研究员卡罗琳·菲茨帕特里克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对参与魁北克儿童发展纵向研究的2000名儿童展开跟踪调查。调查从5岁开始,到高中结束。  研究人员先测试了参试儿童的词汇量和数学能力;在幼兒园毕业时,评估了老师们对参试儿童课堂表现的问卷调查结果;在参试孩子高中
美国《精神病学前沿》杂志日前刊登的研究成果表明,深度参与育儿有益父亲心理健康,降低其“产后抑郁”风险。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研究团队对来自美國5个地区、881名不同种族的低收入父亲进行走访调查。随访于孩子出生后1个月时进行。在控制社会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情况下,研究人员着重评估了参试父亲与婴儿相处时间的三项指标:父亲陪伴新生儿的时长、养育子女的自我效能感和提供物质支持的能力。孩子出生后1个月、6个月和
症状:孩子做事特别磨蹭  一大早,一位家长打来电话,语气焦急,说发现孩子不正常,请我尽快安排接待来访。于是,下午我就接待了这一家三口。  虽然听家长说孩子不正常,但出于职业习惯,我依然会有自己的观察。从这一家三口进门到落座,我初步的观察结果是,男孩挺正常,而且给我的第一印象不错。进入房间后,因为人多椅子少,男孩不仅帮忙搬椅子,还让父母先落座,然后自己才坐下,并主动和我打招呼。说实话,男孩的表现热情
有些孩子不能惹,因为他总把自己的需要摆在第一位,他的玩具熊、小车、餐具……谁都不能碰。万一别人不小心招惹了他,他就大发脾气,又哭又闹。  我的谁也不能碰  案例:小力的玩具太多了,多到不得不专门拿一个房间来放置。可即便这样,每当家里有小朋友来玩,妈妈希望小力把玩具拿出来和小朋友分享时,小力却不同意。他最大的慷慨,是把玩具拿在自己手里,给小朋友看看,但坚决不让小朋友碰。就算他已经不玩了的旧玩具,如果
有了宝宝后,你希望他健康成长,并竭力做个好妈妈。可有时为赶时间,为尽快做完家务,为激励宝宝上进,你可能伤害了宝宝而不自知。但是正因为它的隐蔽性,宝妈们尤其要注意,因为——  妈妈:没耐心听完宝宝的话   宝宝:妈妈不考虑我的愿望  镜头一:“昨天蒙蒙梳了两个小鬏鬏,像哪吒,特别好看。妈妈,我也想……”涵涵停住正在穿袜子的手,兴致勃勃地对妈妈说起昨天的事。妈妈一边麻利地帮她套上裙子,一边不耐烦地打断
目前,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父母在养育婴儿时打破传统的性别规则,本着性别中立的原则来抚养孩子。  一直以來,很多父母本能地给婴儿限定性别,比如女婴的衣服是粉红色的,男婴的衣服则是蓝色的;女婴的玩具是洋娃娃,男婴的玩具是小汽车;等等。澳大利亚儿童心理学家发现,这种家长把性别角色强加给孩子的行为,限制了孩子的大脑发育,阻碍了孩子发现自己的潜能,甚至对其今后社会认同感的建立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时间管理能力的强与弱几乎决定了学习成绩的优与劣。对有学习问题的学生,老师经常给出“时间观念不强”“学习效率不高”的评语,家长的评价用词也更多与时间有关,“磨蹭”“懒惰”“虚度光阴”“事倍功半”等。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就是在培养孩子的综合竞争力。本期,我们邀请时间管理研究专家、资深中学教师唐玉清女士,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时间管理的话题。  时间乃公平之物  潘之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