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是书生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wy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分子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或是在书斋里专注于自己的研究,两耳不闻窗外事,享受独处的快乐,拥有学术的独立和自由;或者以天下为己任,关注国计民生,在公共领域挥洒舍我其谁的参与热情。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学者,其专业领域与公共领域有着密切的关联,注定不可能躲进小楼成一统,所以他的个人际遇与时代风云的变迁息息相关。
  近年来,梁思成的名字常被学者和大众传媒提起,逐渐为人们所熟悉。或许很多人是从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得知他是大名鼎鼎的梁启超先生的公子、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丈夫。不过,人们更为追念感怀的应该是他对我国古代建筑由衷的热爱和竭尽全力的保护。
  上世纪50年代,政府决定对北京进行改建,要拆除城墙和大量的古建筑。在决策的动议和实施过程中,梁思成一直奔走求告,苦口婆心地解释保留古城墙的意义和价值,设计出让古城墙发挥现代作用的一整套方案,可是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他只能痛苦地看着古老巍峨的城墙被拆除殆尽而束手无策。“文革”时期,造反派还用漫画来批判他,画像上梁思成的脖子上挂着北京的城墙,下面写着“我们北京的城墙,更应称为一串光彩耀目的璎珞了”,这正是他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中的一句话。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如今,随着对当年北京大规模改建行为的反思,当时大声疾呼要保护古城的梁思成先生的话语的价值被重新确证,但是,北京的古都风貌已永不能再。人们只能发出这样的慨叹:“错批一人,多生几亿,这是说马寅初的。错批一人,少了名城,这是说梁思成的。”〔1〕2001年4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规格颇高的纪念梁思成诞辰100周年活动,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发言说:“梁思成先生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北京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都城,应将城墙、城楼、护城河等尽可能地加以保护利用,在改建中保持它的传统风貌。今天我们重温这一观点,更深切地领悟到他的远见卓识。”〔2〕
  梁思成毕生从事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建设。青年时期,他到美国学习建筑专业,1928年学成回国后,他先是在东北大学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建筑系,后在中国营造学社这个民间研究机构工作,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他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建筑系,并一直担任系主任直至1972年逝世。梁思成对建筑专业有着由衷的热爱和深刻的理解,在他看来,建筑师与土木工程师是不一样的,除了要掌握技术,更要有全面的人文艺术修养,所以,在安排课程时,他特意设置了社会科学和艺术训练方面的相关科目。清华大学建筑系至今流传着一个掌故,说梁思成经常向学生展示一只古代的小陶猪,问学生是否欣赏,他幽默地说:“到你们能体会这个小猪的线条美的时候,也就可以从建筑系毕业了。”〔3〕
  梁思成早已认识到与其他艺术样式相比,建筑是复杂的,建筑师的工作会受到更多的牵制,不可能独自在设计室中完成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1932年,身为东北大学建筑系系主任的他在给毕业生的信中说:“非得社会对于建筑和建筑师有了认识,建筑不会得到最高的发达。”“为社会破除误解,然后才能有真正的建设。”〔4〕所以在他的文集中,既有发表于学术刊物的大量专业论文和学术专著如《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又有在《大公报》《人民日报》《旅行家》《新观察》等面向大众的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普及性文章,更有多篇向上级主管领导和部门呈送的关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信件和报告。阅读梁思成的著作,人们能感受到一个学者在专业领域的造诣和向外界普及建筑知识、期待实现建筑审美理想的不懈努力。
  1962年,梁思成在《人民日报》上陆续发表了5篇文章,总题为“拙匠随笔”,他从各个角度对建筑这门学科进行介绍,希望普及一些常识,让更多的人理解建筑之美,懂得保护古代建筑,懂得设计建造新建筑必须遵循的基本审美和实用规律,《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就是其中的一篇。作者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向读者解释建筑艺术的重复与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写作目的并不止于表达对艺术的理解,更有着现实的针对性。他对当时建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批评:“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但是‘好’中自应包括艺术的一面,也就是‘百花齐放’。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对现实的关切,对自己专业领域的当仁不让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洋溢在字里行间,是这篇文章最为动人的所在。
  不过,作为一篇旨在推广普及建筑审美理念的文章,《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在传播的效果上应该说是不够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采用过多的专业术语
  
  让普通读者接受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是作者写作普及性读物时的努力方向。一般说来,在这类文章的写作中,作者都会尽力避免使用过于生僻的专业术语,如果非用不可,也要进行一番解释,因为正如俗话所说,隔行如隔山,专业术语会给人们的理解造成更多的困难。像茅以升的《没有不能造的桥》、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都力求通俗,就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但是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中,作者却有意无意地采用了许多专业术语,而且不做解释,这就增添了理解的难度。文中出现了修辞学的术语“通感”,音乐术语“五重奏”“主题”“变奏”,绘画术语“手卷”,建筑术语“额”“庑”……这些专业术语对于报纸的普通读者来说,是比较生疏隔膜的。不过比起在《拙匠随笔》中的另一篇文章,这些都还不能算是拦路虎,因为在那篇文章里,作者甚至用上了高等数学的符号,虽然作者在文章后附上了解释,但是不懂得高等数学的读者,还是难免会产生畏难的情绪。
  
  二、举例过于阳春白雪
  
  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中,作者要阐述的其实是一个浅显的道理,那就是建筑艺术的美建立在重复与变化的和谐上。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举出的例子有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这种写作效果会怎样呢?那就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因为对听过舒伯特的音乐、见过这两幅宋代名画的人来说,作者所讲的道理其实只是常识;而对没有这些欣赏体验的读者来说,作者的言说无异于与夏虫语冰,并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建筑艺术。普及性的文章应该深入浅出,对专业学者来说,这的确是一个挑战,因为他必须从读者的角度考虑自己文章的传播效果,有时甚至需要有意识地避免自己所熟悉的言说方式。梁思成家学渊源又学贯中西,有很好的艺术修养,当他要把自己的艺术感悟与人们分享时,难免遭逢曲高和寡的尴尬。
  
  三、缺少具体的反面事例
  
  梁思成写《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有针对性的,那就是对现实中存在的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提出批评,假如他能指出那些具体的失败之作,对其进行分析,那么读者无疑会更有收获。可是作者所举的事例却都是正面的,并没有反面的具体事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当然,这个要求对作者来说的确过于苛刻,因为他这篇文章发表的载体是我国最权威的党报,即使是再不谙世事的人也会心生顾忌。对比阅读梁思成1951年写给周恩来总理的一封信,我们就会发现作者心目中的一个批评对象。在信里,梁思成直言不讳地对当时长安街两侧兴建的各部委办公楼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完全成为形形色色的自由创造,各行其是的中西合璧!!本身同北京环境绝不调和,相互之间更是毫无关系。……全部错杂零乱地罗列在首都最主要的大街上。”〔5〕
  总之,从学者的言说方式可以见出其个性思想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通过文集、传记和亲友的回忆录,人们会看到一个执著于自己的专业追求,有着书生本色的梁思成。而探索专业知识如何穿越障碍,进行有效的传播,从而提高民众对科学和审美领域的认识,也正是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前人的得失给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启迪。
  
  〔1〕谢泳《梁思成百年祭》,见林贤治、章德宁主编《记忆·第2辑》第151页,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版。
  〔2〕王军《解读“梁思成热”》,《联合时报》2001年5月25日第2版。
  〔3〕赖德霖《梁思成建筑教育思想的形成及特色》,见高亦兰主编《梁思成学术思想研究论文集》第129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版。
  〔4〕梁思成《祝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梁思成全集》第1卷第312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5〕梁思成《致周恩来信》,《梁思成全集》第5卷第124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其他文献
谭海生老师的文章《中小学生写作用语应提倡华丽反对朴实》把学生作文语言练习和作家写作区分开来,针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提出语言训练应从华丽入手,借鉴使用经典文章中的丰富的书面语言,通过反复训练,形成技能等主张,见解独到,给人启发。谭老师还指出了学生学过并积累的经典语言不能转化成写作用语的问题,毫无疑问,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探讨其产生的原因,揭示病根,对症下药,对目前的阅读和作文教学具有现实指导意
化学课堂教学是落实培育核心素养任务的重要途径[1],其教学内容应该基于真实情境,为学生提供灵活应用知识技能的机会。“境脉”式教学突出情境脉络的预设,并把情境脉络与活动脉络、知识脉络、素养脉络四者有机结合,指向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核心素养目标在实践层面的呼应。  一、“境脉”式教学的概念  “境脉”式教学,是指基于情境脉络的教学,“境”即为创设情境,“脉”即为教学主线,通过情境的脉络发展关系把化学
语文课堂教学一般以文本阅读教学为主。近段时间有关文本阅读的有效拓展、文本的多元解读、课堂的动态生成及小组合作学习等问题的讨论很多,所展示的成功课堂案例也很多,但总给人没有把握到实质的感觉:有效拓展成了不着边际的拓展,多元解读成了与文本风马牛不相及的解读,合作探究成了流于表面的讨论……思考再三,笔者觉得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文本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明确了,以上诸问题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新诗的抒情方式及语言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单元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使学生了解诗歌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个性化阅读获得情感体验。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六首诗词都是名家名作,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个人色彩,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毛泽东的两首词,大气磅礴但抒情手法迥异;徐志摩与食指同抒离情别意,前者柔美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收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有的放矢,有效收集资料,整理内化,体会资料的实用性;走进课堂,学会适时运用资料。资料的收集与运用,要基于文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提升听说读写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资料收集与运用 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收集信
【摘要】在学前教育领域,有很多关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研究,但基于“儿童视角”的环境创设研究并不多见。我们认为,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以“儿童视角”为出发点,回归与还原儿童的真实生活。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反映的是儿童、课程与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环境为例,阐释了“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本质、路径以及价值取向,提出了“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策略与思考以及课程与环境的同构
数学知识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效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学生就可能从整体上认识数学,形成知识链条,经历思维过程,体会到数学的有序有理,从而越学越清晰,越学越轻松。这是思维发展的核心,也是原汁数学的本质所在。本文以“图形的放大與缩小”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让数学课“原汁原味”。  一、思维的起始点:打破原有的平衡  案例1:教师出示一张A3纸与一张A4纸,并将A3纸对折,刚好与A4纸一样大
还记得小时候,当我们矮矮的个子穿行在人群中时,我们曾感到无助和彷徨,因为我们无法与成人站在同一高度看世界。于是,我们渴望这时能有个大人俯下身来,感受我们内心的“不满”,微笑着聆听我们内心的呼声。如今的我们已经长大,那么就俯身下来,去倾听孩子们内心的呼唤吧,他们也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渴望有人为他们敞开心灵的大门。
近读《费孝通在2003》一书,特别是书中《文化自觉——传统与现代的接榫》一文,尤受启发。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不仅仅是‘除旧开新’,而且也是‘推陈出新’或‘温故知新’。‘现代化’一方面突破了‘传统’,另一方面也同时继续并更新了‘传统’。”对此,书中另一处作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从‘今天’是可以推测‘昨天’的,因为历史并没有‘走’,它还包含在‘现在’里。人们一般不去关心这个时间概念——我们说昨天已经过
作为校长,他用一个“中”字,耕耘着他的学校。这里,人们寻中、问中、执中而得中,这里尊重差异、各美其美。这里,是郑州市第九中学,他,就是校长田宝宏。  多年来,他以“中教育”理念引领学校课程改革,相信“种子的信仰”、欣赏差异之美,用特长交往改变分数交往,在学校进行了长达八年的“生态大课堂”的课堂形态构建和以“课型教学”为主题的课改实践,用实际行动探索和实践新课改的学校独有路径。在谈到郑州九中的教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