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韦庄《菩萨蛮(其二)》与白居易《忆江南(其一)》意境之异同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ey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自主欣赏篇目中有韦庄《菩萨蛮(其二)》一诗,在探究·讨论第三题:“参见相关链接试比较脍炙人口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三首的异同。”现将白词其一与韦词其二就意境的异同作如下探究与讨论。
  韦庄《菩萨蛮》(其二):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白居易《忆江南》(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一、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
  韦庄《菩萨蛮》是五首组词中的第二首,是韦庄晚年留居蜀地回顾平生、思念故乡之作,曲折地表现了“乡园不可问”的焦虑无奈和“流离客思伤”的沉痛忧思,“老”的伤感包围了所有的文字。从艺术表现方面来看,“尤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似直而纡,似达而郁”。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适合在江南老去。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江南酒垆边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撩袖盛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不到年老时,千万不要回到故乡,回到家乡思念江南之情会让人愁断肠。其实是反写,表达的还是要还乡的意思,作者欲回乡而不得。“人人尽说江南好”,这其间所隐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
  下面的“游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但中国还有句老话:“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韦庄这两句词,似直而纡,把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蕴藏在这表面看来非常真率的词句。“只合”,合者,该也,什么人敢这样大胆地对韦庄说你就该留在江南终老?在江南你是一个游人客子,而却劝你在江南终老,那一定是你的故乡有什么让你不能回去的苦衷,所以才敢劝你在江南终老。
  因为韦庄是在中原一片战乱中去江南的,当时的中原如同他在《秦妇吟》中所描写的“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在这种情况下,江南人才敢这样直白地劝他留下来。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特色,正体现在这表面率直而内里千回百转的文字中了。
  白居易与韦庄词相比,呈现如下特点:
  二、白居易词“一语天然万古新”
  白居易《忆江南》以“江南好”开头,总领全词,是对江南美景脱口而出的直颂。“风景旧曾谙”意思是,江南美景虽然不在眼前,但却是极为熟悉的,这里包含着无限怀念之情。“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诗人追忆江南美景中印象最深的事物,也是“江南好”具体形象的描绘。这两句勾出了江南春景的特色,它为读者展开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江南春景——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一片早霞倒映在江面上,上下辉映,光彩夺目;江边带着晨露的红花是那样鲜艳,这时朝阳把光辉涂在江花上,那花真是“红胜火”了。“日出”、“春来”在上下句中是互文的,上句包含着“春”,下句暗含着“日”,这样整个画面不仅美,而且由于“日出”、“春来”这两个主谓词语的使用,渲染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气氛。
  据《乐府杂录》,《忆江南》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所以,这首词体现了白居易独特的内涵,正是“一语天然万古新”。
  综上探究比较,两首词形成如下风格:韦庄词表面显得直率,其实情意曲折;口吻看似通达,而内容其实沉郁,这正是词中最好的境界。
其他文献
阅读方法的整合,包括阅读课内文本内容和课外阅读资源的方法、整合性阅读教学活动组织的方法和评价方法。  一、阅读方法的整合方法  1.比较阅读法:将两种或多种阅读资源对照阅读的阅读方法,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种阅读法,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学习材料的内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比较阅读的形式很多,常用的有:题材比较法、体裁比较法、主题比
期刊
随着北京等地新高考方案的出台,语文科目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扩大,足见各地教育部门对于母语的重视。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对于这种现象,深感欣慰的同时也产生一丝忧虑——分数的增加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
期刊
时事评论成了当今流行的一种写作方式,那么,中学生面对当今的时事,又该有怎样的感悟与体会,并把它们变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呢?  首先,是学生的道德取向。据网上调查结果表明,“负责任”在中学生“最看重的品质”中排第四位,和第五位“沟通”都没有超过0.40,也是排在同类积极品质的末尾。在中学生所持道德价值取向与其生活体验的关系分析中,研究者也发现,“负责任”与生活体验没有显著相关。这些都表明,责任感和责任意
期刊
在语文高考备考中,诗词鉴赏历来是重点和难点。其中,要求抓住诗词中某一字词进行分析、理解、拓展与联想而进行鉴赏的命题形式,在近几年的备考模拟试题与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这种命题形式也越来越引起了高三备考师生的重视。至于在鉴赏中怎样去准确、明了、又快又准地做好这类题目,并从中总结出本身的规律,寻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却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根据近年的备考要求,结合教学实践,本人认为以下五点是
期刊
教育这座大山,曾经让我“景行”且“仰止”,而今它的巍峨秀丽已经消磨殆尽,没有冈峦竞秀、茂林修竹,乏见鸟鸣溪唱、野芳清幽。原本的优游通衢变为逼仄羊肠,满眼灌木喧嚣着荒凉。我沉默着无奈,我坚忍着麻木,一觞教育的老酒,浇醉几多悲天悯人的情怀。  近几年的教育不仅形神匆忙,且疾言厉色,甚而拳棒相加,全无风流儒雅、温柔敦厚的长者之风。当前现代化的教育犹如一部高速运行的机器,教师是生产线旁或手忙脚乱、或汗流浃
期刊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补充,是学生语文能力获得的又一途径。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教学内容的扩展与丰富,更重要的是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内容去鉴赏母语文化,去发现语文的精髓,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对学生语文创造力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开设选修课的初衷,就是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学好选修教材,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期刊
音调雄壮的北朝民歌《敕勒歌》是人所共知的: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也就是在音调上,无论是大学读本,还是中学课文,都不约而同地对“笼盖四野”的“野”的读音加注:念yǎ;而“野茫茫”的“野”,没有注释,自然仍读yě。这种临时改变读音的现象叫叶韵,目的在于协调声韵,让“下”“野”“羊”几个字押韵。不过,人为强行更动,至少说明汉语
期刊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和“末代”诗人,在中国现代诗坛上影响深远。他的诗歌是美的象征,“美”是其诗歌的精髓和生命。1928年一个夏天的夜晚,故地重游的诗人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归国途中,诗人用《再别康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诗中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
期刊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典文学中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就是这棵文化之树上丰硕的果实。它们像和煦的春风,沐浴着人们的肌肤;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浸润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形成了深厚的中华文化积淀;又像那丝丝缕缕的花香,浸染着人们的灵魂。  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入的52篇(其中必修17篇、选修35篇)文言文、74首(其中必修22首、选修52首)古诗
期刊
团体心理学认为,理论基础群体动力学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一个良好运转的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凝聚力。而这种力量来自成员对团体内部建立起来的一定规范和价值的遵从,它使个体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紧密相连,使得团体行为深深地影响个体行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使广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学生内心世界丰富,精神生活充实,使学生潜能得到发挥,让学生的人生价值得到正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