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颅面骨受累的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game12093272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儿童颅面骨受累的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的145例颅面骨受累的LCH患儿的临床资料。将颅面骨受累的LCH患儿分为中枢神经系统风险(CNS-RISK)颅面骨受累组和非CNS-RISK颅骨受累组。患儿于化疗5周、11周、25周、52周及停药3个月、6个月、1年、3年进行疾病状态评估,分析尿崩症、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

145例颅面部受累的LCH患儿占同期232例LCH患儿的62.5%。中位年龄29个月,中位随访31个月。顶骨受累最常见(78例,53.8%),其次为颞骨(59例,40.7%)、额骨(57例,39.3%)。CNS-RISK颅面骨受累组患儿103例,非CNS-RISK颅骨受累组患儿42例,前者中位发病年龄(26个月)显著低于后者(54个月),前者多系统危险器官受累患儿(72/103例,69.9%)比例显著多于后者(15/42例,3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777,χ2=16.908,均P<0.05)。患儿总体复发率为35.9%(52/145例),CNS-RISK颅面骨受累组(45/103例,43.7%)明显高于非CNS-RISK颅面骨受累组(7/42例,16.7%),且前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明显低于后者[(66.9±5.7)%比(88.2±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427,Z=2.205,均P<0.05)。同期232例LCH患儿,尿崩症发生率13.7%,颅面骨受累患儿尿崩症发生率(27/145例,18.6%)明显高于非颅面骨受累患儿(5/87例,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79,P=0.006);CNS-RISK颅面骨受累组与非CNS-RISK颅面骨受累组尿崩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3%比11.9%,χ2=1.760,P=0.185)。单系统CNS-RISK颅面骨受累患儿未出现尿崩症。至随诊截止时间,仅1例患儿死亡。3.4%(5/145例)单发的CNS-RISK颅面骨受累患儿均接受系统化疗,无尿崩症及死亡病例,1例复发。多因素分析提示,累及顶骨、额骨、上下颌骨是尿崩症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HR=2.697、3.487、5.425,均P<0.05),累及颞骨、上下颌骨是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HR=3.712、3.380,均P<0.05)。

结论

顶骨是LCH患儿最常见受累的颅面骨,CNS-RISK颅面骨受累的LCH患儿发病年龄低、并多系统危险器官比例高、复发率高、3年无复发生存率低。单系统CNS-RISK颅面骨受累患儿尿崩症发生率低。顶骨、额骨、上下颌骨受累的患儿易发生尿崩症,颞骨、上下颌骨受累的患儿易复发。

其他文献
目的提高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应用培门冬酶化疗所致高三酰甘油血症(HTG)的认识。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确诊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5例患儿化疗前三酰甘油(TG)、肝肾功能均正常,在诱导缓解及延迟强化期,均予VDLD方案联合化疗,化疗后均出现HTG。结果5例患儿合并HTG期间均伴高密度脂蛋白下降,而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正常,同
乳糜泻是指遗传易感个体摄入含麸质蛋白及其相关醇溶蛋白后所引发免疫介导的全身系统疾病,典型患者可出现吸收不良等症状,可伴发多种肠外表现,乳糜泻是可筛查、可治疗的疾病,但延迟诊断,可出现多种显著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并发症,如果及时诊断并给予严格免麸质饮食,可明显改善患儿预后。现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儿童乳糜泻的相关文献,就儿童乳糜泻筛查、预后等方面作一综述。
目的旨在了解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hereditary thrombocytopenia,HT)在儿童慢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例中的检出率及其临床和实验室特点,为临床早期识别和诊断HT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病史超过1年、应用免疫治疗效果欠佳的血小板减少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基因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筛查HT
结外NK/T淋巴细胞淋巴瘤鼻型(ENKTL)为起源于NK或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一种高度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发病与EB病毒(EBV)感染密切相关,东南亚和中南美洲发病率高。本病好发于鼻腔、鼻咽、鼻窦、腭部等呼吸消化道上段中线部位,肿瘤细胞弥散性浸润,呈血管中心性破坏性生长,引起进行性毁损性坏死为本病显著临床病理特征。近10余年来国际上深化了ENKTL分子遗传发病机制的认识,完善和优化了分期
血友病性关节病是血友病患者反复出血过程中最常见、最典型的表现之一。滑膜增生、炎症及新生血管生成、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骨损伤是主要的发病机制。基于其发病机制,可能成为血友病性关节病治疗的靶点包括铁、炎症、血管重塑、高纤溶、软骨再生和骨重塑。迄今为止,铁螯合剂、抗炎疗法、抗纤溶剂和骨重塑剂在临床前实验阶段已证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就血友病性关节病的发病机制进行叙述,确定潜在的治疗靶点,以提供血友病性关节
目的讨论儿童先天性中胚叶肾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2例先天性中胚叶肾瘤患儿的年龄、影像学特征、病理分型、治疗及预后。结果12例患儿年龄7 d~25个月,平均3.1个月。术前均未化疗,均行瘤肾切除术,陈旧破溃2例。术后病理:经典型5例(41.7%);细胞型4例(33.3%),均<3月龄,1例陈旧破溃;混合型3例
目的分析儿童非转移性横纹肌肉瘤(RMS)分层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诊断的非转移性RMS患儿,共129例。根据RMS术前、术后分期及病理类型将患儿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根据分组采用不同强度化疗、放疗治疗及适时肿瘤根治性切除术。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对RMS进行生存率及影响因
目的探讨青春期睾丸扭转与季节温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经手术诊断为睾丸扭转的2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信息及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查到并记录了该地区的季节和开始发病时当天温度。同时根据其发病的季节,将28例患儿分为春季组、夏季组、秋季组和冬季组。结果28例患儿平均年龄为13.0岁(10.4~17.0岁);病程1~
目的调查上海地区住院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病死率和临床特点。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的623例NE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统计采用Stata 12.0软件包。结果共纳入623例NEC患儿,早产儿485例(77.8%),包括1期304例,2期176例,3期143例。胎龄(33.2±3.9)周,出生体质量(1 979.7±813.5)g。住
目的研究IN1基因表达水平与儿童肝母细胞瘤(HB)临床特点及疗效的相关性,阐明IN1基因对治疗及预后的预警价值。方法筛选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确诊的初诊初治HB 40例。采用荧光免疫PCR法检测IN1基因mRNA表达水平。收集HB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分期、分组、危险度、化疗疗效及预后。应用SPSS 21.0软件分析IN1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疗效、分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