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苦难的终点都是爱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tha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舅去世的时候,表弟19岁,刚参加工作。子欲养而亲不待,多年之后成了表弟心上永远抹不去的伤痛。之后舅妈独自在老家生活,依然务农不止,常年高血压也舍不得吃药,她想多攒点钱,日后为表弟结婚用。表弟一人工作在外,常整晚整晚的睡不着,一根接一根抽烟,想到父亲的早逝和母亲的辛劳,他说心就像被剜了一样。
  他们母子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中国人最传统的表达方式。这种隐忍的爱,表面看上去非常脆弱,实际上却非常强大,几乎是支撑中国传统家族一代一代延续的力量。这种情感渐渐稀淡的今天,能在吴念真的小说《特别的一天》重温,算是幸事一桩。
  《特别的一天》是吴念真在大陆出版的第二本书,写于他年轻时代,“大部分以描写台湾北部矿区的乡间生活为主,故事里饱含对村庄的浓浓乡愁和人情味道”。
  相比去年比较火的《这些人,那些事》,这本书在表达上稍显幼嫩一些,文体上更小说化一些,故事延续了吴念真的一贯风格,平淡、温情、有余韵。七篇小说,每一篇的落脚点都不同,渗透着那个时代生活的无奈,“真实地呈现底层人们生活的艰辛和个体在社会生活的洪流中的无助与茫然”。
  这本小说,确如序里小野所言,由于吴念真对自己所出生的、成长的社会环境的敏锐观察及强烈地批评,通常会被人归类为“挖掘社会阴暗面”。但对“社会阴暗面”的描写,这本书却与其他小说并不相同。
  七篇小说的主人公,大都出身底层。《白鸡记》的落脚仔,《巡夜》的刘海清,《病房》的明良,《白鹤展翅》的清水仔,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与你我无异,除了要为基本生存发愁,还要面临各种人际关系的羁绊。在吴念真的笔下,这些人物有矛盾、有痛苦、有无奈,支撑他们挨下去的,却是隐忍的爱。
  《白鸡记》里,落脚仔讲到他被困在山里,脚被蛇咬伤,第二天醒来肿得裤子都被撑破时,他报之以哈哈大笑;但当谈到母亲在那几天断了气,他的笑容却猛然冻住。
  《巡夜》里的刘海清,不停拜托接替他的江同进,好好照顾巷子里的人们,多年的相处已让他成为巷子的一员,而巷子里的人们也在他妻子死后送来红包。
  《病房》里的明良,被煤矿上掉下的石头砸到胸,躺在病床上,满脑子都是瘫痪在床的父亲和妻儿弱小,最终驱使他铤而走险的也是出于对他们的爱。一个个的故事分明让人感到,这些明显被命运捉弄的人,哪怕被生活逼到了最绝境,因为有爱的存在,活得艰难却并不卑微。对他们来说,受苦是他们表达尊严的方式,也是表达爱的一种方式。
  吴念真描写生活带给人的苦难,没有反讽,没有宏大叙事,也没有崇高的道德标准,只是平淡而温柔地讲述一个个故事;故事背后,让人感到无限的悲凉;悲凉之后,却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这本小说,带人直面苦难,同时也直面苦难带给人的力量。
  描写底层艰难生活的作者,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内在核心,又过于敏感的话,很容易被绝望感和无力感包围。
  比如这段时间很红的阿乙,他的小说主题,与吴念真的差不多。同样描写底层人的生活,在阿乙冷峻、绝望甚至略带嘲弄的笔下,小城镇人的生活,几乎是一场场荒谬的闹剧,充满着重复和无奈。作者本人充当了批判和审视者的角色,把生活赤裸裸解剖开来,消解了全部意义。在这种抽离的状态下,作者也许可以写出惊世骇俗的小说,但他笔下的人物冲破不了生活的桎梏,他自己也冲破不了自制的樊笼。
  吴念真不是这样。他看到了人活之于世必然遭受的苦难,却没有停留在“受苦”这一层面,他向前走了一步,看到了所有的苦难最终指向爱。从这个层面来看,吴念真是真正把握了中国传统社会亲情关系根脉的人。
  《舌尖上的中国》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编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年6月内容简介: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构成了整个中国,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中国人用智慧巧妙地从自然界获取美味,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实现,都得益于他们对上天和食物的敬畏以及对自己深爱的那片土地的眷恋。
  从《舌尖上的中国》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记忆的味道。
  《潜意识:突破阶层之墙》
  高原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7月
  内容简介:几百万年前,在宇宙万物之中,蕴藏着一股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改变世界,创造一切。160多年前,科学家发现了这种神秘的力量。近10年来,它风靡全球,改变世界!全球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这种力量的倡导者与追寻者——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爱迪生、威廉?詹姆斯、柏拉图、伽利略、贝多芬、卡耐基、比尔?盖茨、奥巴马、奥普拉、克林顿,以及许多非凡的发明家、卓越的科学家、伟大的思想家都运用这种力量获得了成功。它就是潜意识!
  《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
  寒川子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7月
  内容简介:鬼谷子一生只收过四个徒弟:庞涓、孙膑、苏秦、张仪——他们进山前都只是无名小卒,出山后个个名流千古。这四人运用鬼谷子传授的兵法韬略和纵横辩术在列国出将入相,左右了战国乱世的政局。先是庞涓下山,帮助魏国傲视群雄;不久孙膑任齐国军师,打得魏国灰头土脸;接着苏秦身佩六国相印,说服诸国合力,使强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最后张仪两为秦相,凭三寸不烂之舌戏弄诸侯,让苏秦功亏一篑,揭开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序幕。
其他文献
企业家们都喜欢讲故事,尤其是自己的创业故事,说到动情处,都要忍不住掉眼泪。老百姓们也喜欢听企业家讲故事,尤其是那些“屌丝逆袭”的励志故事,听到动情处,也要忍不住掉眼泪。大家都过得不容易,按理说“人艰不拆”,不过听多了形形色色的故事,还是忍不住要吐个槽,拆一拆那些企业家的故事,尤其是那些都开始写传记的企业家的故事。  传记是对一个人的毕生总结,一个好的传记应该是经过周密访谈,历时多年才写成的。《乔布
美国政府关门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总统奥巴马彻底取消10月初的亚洲四国之行,关门风波从内政累及外交。人们难免心生疑问,美国政府关门是多大的事?  两党角力“奥巴马医改”  美国政府的暂时关门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新财年财政预算案未得到国会两院的批准。  不过,两党分歧并不在预算案上,分歧焦点是奥巴马医改法案。坚决反对医改的共和党试图通过给政府预算附加条件来阻挠医改实施,而民主党则坚决反对这种做法。奥巴马希望
据环球网报道,10月17日,北京天安门广场、新华门、外交部、首都机场等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柬埔寨太皇西哈努克逝世降半旗志哀。这是近18年来,我国第一次为外国人降半旗,上一次要追溯到1994年金日成逝世。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我国的外交语汇中的特殊称谓。随着时代的发展,“老朋友”们也逐个离世。而我国素以文明之邦礼仪之邦为傲,对于逝去的“老朋友”,又是如何表达哀悼的呢?  悼词考究有深意  正
编者按:早年女艺人转型做制片人,不但引人注目,还让人把此举与“女强人”画上等号。而如今女明星当制片人似乎成了一股风潮、是做一个制片人更容易了,还是“制片人”这个角色如果镀上一层叫星光环,更能为电影制造话题?电影毕竟是生意,“演员”和“老板”是两个角色,当明星她们很专业,那做幕后老板会怎样?“野心”能否让她们正在经历的“水土不服”和难题迎刃而解呢?  让导演回归导演  《无极》是陈红担任制片人的第二
知道土豪都有啥待遇不?英国使馆亲自上门为王健林办签证。今年上半年,王健林要去英国,按常规,他可能需要和其他人一样在大使馆排队等待提取指纹。万达提出希望更快捷地办理签证后,大使馆签证服务人员带着设备上门,接收了他的签证申请,并提取了指纹及照片。万达集团对此表示“非常满意”。  英国国内多次“争吵”的结果  作为早已成為国际交往中司空见惯的一纸存在,签证的政治属性早已越发明显,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
“一个男的在自己的微博上公开侮辱一个女人,同意约架并欣然前往,这男的就欠抽。”针对“吴法天约架”事件,韩寒通过微博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或许是因为受到网友的批评,或许是自己觉得不妥,总之,韩寒很快便删除了这条微博。相比“韩三篇”、“方韩大战”带来的“惊涛骇浪”,这次争议算是水波不兴,戛然而止。但是,他的“公知”身份已摇摇欲坠。    踩着时事G点成名  正如韩寒自己所言,这些年,写些杂文带来了声望
今天家长会,一位同学深有感触,文采大爆发,感叹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你未来丈母娘站在你面前,你却只能喊阿姨。  一同事这几天闹肚子,今早和其一起去医院,刚上车就碰上一小偷,偷同事口袋,一掏出来一看,靠,一大把卫生纸,我同事头也没回,来了句,兄弟,不好意思,拉肚子,就带纸了!  最近闲来无事把QQ签名修改“我爱你 老婆”,这时很多人都问我是不是陷入热恋了,但大部分人还是坚持
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国体育用品生产商李宁的西班牙公司宣布破产,导致西班牙的众多体育俱乐部无法得到最初装备来应对下一个赛季。而据李宁公司品牌公关部负责人表示:“经与公司国际市场部核实,此传闻与事实不符。”  尽管官方快速回应适度降低了负面影响,但李宁公司去年开始的业绩下滑和高管人事变动频频,依然引起各界关注。7月5日,李宁公司又发布公告,宣布张志勇退任行政总裁一职,而几乎淡出一切商业活动的创始人李宁
从“魔兽世界”开始,国务院部委的战争就公开化,文化部与新闻出版总署大打口水仗;高铁事业突飞猛进必然导致民航总局与铁道部关系紧张;三网融合,工信部、广电总局各有各的算盘……随着改革的深入,部委间的力量博弈也更加突显。  铁道部、民航总局:谋动空铁大战  铁道部、民航总局,一个管铁路,一个管航空,原本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部门,如今,在谁主未来“高速时代”的现实情境里,却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地对空”之战。
“只要有理想,你就是完美间谍。”英国著名谍报小说作家约翰·勒卡雷在其著作中如是说。  然而,即使美国中央情报局也难以确定:胜任间谍工作究竟需要哪些素质?《华盛顿邮报》记者杰夫·斯坦曾为美国军队搜集情报,他撰文回忆自己的谍报生涯,试图探寻成为间谍的必备潜质。  刺激的间谍培训课  1967年春天,斯坦走进美国陆军位于马里兰州的情报学校。名义上,他将在这里与30多名同龄人一起修读为期7个月、号称“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