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盛系变卖套现郭家学翻身在望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fing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将‘白加黑’出售给拜耳医药一事,商务部透露说最近可能就会批复,但具体的情况我们也不知道。”9月4日,东盛集团内部人士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在此之前,东盛集团将旗下*ST潜药(600568.SH)出售给了珠海中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珠股份”)。8月22日,*ST潜药接到控股股东东盛集团的股权转让通知。
  东盛集团董事长郭家学表示,此次出售给中珠股份的潜药股权收入将全部打入上市公司,用来偿还债款。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如果“白加黑”交易案获批并最终顺利完成,刚刚出售了*ST潜药的东盛集团或将彻底走出资金链断裂泥潭。
  断臂清欠
  
  8月22日,*ST潜药(600568.SH)发布公告称,中珠股份有限公司受让东盛集团和西安风华医药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持有*ST潜药的2985万股有限售期流通股、775万股有限售期流通股。过户手续已于8月17日办理完毕。东盛集团借此套现2.76亿元。
  之前,已经停牌一个多月的*ST潜药最终将花落谁家备受业内关注,中珠股份能够最终入主超出人们的意料。因为中珠股份是一家没有医药产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而最有可能收购*ST潜药的同济堂却意外落选。
  记者了解到,中珠股份是由建设部、中国房地产协会联合全国70多家知名企业于1991年共同出资组建的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注册资本2.02亿元。
  中珠股份公开表示,收购*ST潜药是为了实现公司既定的上市战略,借*ST潜药的壳资源,实现公司内优质房地产资产上市。
  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是否将*ST潜药出售给有医药产业的公司,对东盛集团来说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关键的是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郭家学也表示,潜药的医药产业对于中珠股份而言,并没有太大意义。
  因此,郭家学最后选择了主营房地产的中珠股份。
  那么中珠股份“借壳上市”之后,*ST潜药的医药资产将如何处理?目前,中珠股份并没有给出明确的重组方案。
  东盛集团并未有将所持股份全部转让。现在仍旧持有*ST潜药1.91%的股份。
  一位业界分析人士认为,东盛系股权未全部转让,也为以后的这块不错的医药资产的处理埋下了伏笔。以后东盛集团还可以再次将*ST潜药并购回来。
  
  自救有望
  
  “但东盛集团断裂的资金链能否接上,还要看公司外面体系的运作情况。”国泰君安医药分析师孙亮分析。
  去年10月,东盛科技被爆出大股东挪用上市公司15.88亿元巨款,随后东盛集团资金链断裂。
  东盛科技的实际控制人郭家学不得不开出了“断臂”自救的“药方”:第一,以股抵债,以东盛药业持有东盛科技的3558万股股份抵偿其所占用的公司资金;第二,以资抵债,以东盛集团拥有的股权或资产抵偿其所占用的公司资金。
  孙亮说,当时东盛集团之所以出现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也是因为其在大肆的并购过程中,一味采用借贷等方式,而没有采用融资等更加合理的方式。这才致使东盛集团的资金链最后断裂。
  在去年12月底,东盛集团用资产及股权冲销的方式偿还了9.5亿元的款项。
  今年8月23日,东盛科技发布公告称,东盛集团已于2007年3月5日至8月21日期间陆续以现金方式偿还了非经营性占用的公司资金2.85亿元。上述资金归还后,东盛集团和东盛药业非经营性占用公司资金的余额降为2.56亿元。
  之前,东盛集团曾考虑以其持有的*ST潜药25.7%的资产权益注入东盛科技,但由于该股权当时已经被冻结,“以资抵债”的计划未能实施。
  记者采访获悉,证监会和商务部一直没有对东盛集团将“白加黑”等3个西药OTC品种出售给拜耳医药进行批复,东盛集团暂时也无法拿到大约10.72亿元的资金。
  东盛集团将优质资产“白加黑”等品牌进行变卖还债,孙亮认为并不会导致东盛集团出现危机。因为这些品牌本身就是东盛并购过来的。
  东盛集团原来的大医药定位和正在做的其它业务,保证了东盛集团在变卖这些优质资产之后的正常运作。
  东盛集团自己也表示,卖掉“白加黑”有利于集团自身的产业转型。
  看来,经过一连串的资本运作之后,郭家学东山再起的希望出现了。
其他文献
好事多磨,港股直通车自宣布之后,迟迟不能开车,市场气氛受到明显影响。美股休市,外围没有方向,A股高位势危,多重因素影响港股上下震荡,维持整理格局。  港股继续在高位反覆,但恒指及国指皆曾试新高,虽然“港股直通车”仍未被正式启动,或多或少引起市场担心会否无疾而终,但以股市的整体表现推测,普遍投资者仍有信心港股直通车将在不久正式开行。  来自监管部门的权威人士4日表示,“港股直通车”业务近两月内有望推
期刊
尹中立  资产价格膨胀加剧流动性过剩    当前,在我国诸多影响金融体系的信用创造能力的因素中,资产价格成为变化最为剧烈的因素。资产价格(主要指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使我国的账面财富迅速增长。这些暴增的国民财富给经济及金融所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如果对此不加控制的话,股价及房价的上涨最终会冲击其他领域,它可能使经济出现新一轮通货膨胀,甚至是经济的全面泡沫化。    钟
期刊
停牌一个多月之后,中国远洋(601919)受非公开发行方案浮出水面。  2007年9月4日,中国远洋宣布,作为中远集团上市旗舰和资本平台,将通过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并结合自有资金以及向金融机构借款等方式支付收购对价,用以向中远集团及其下属公司收购中远散运、青岛远洋、Golden View、深圳远洋100%股权。  中国远洋的强势复牌,平安证券企业并构部总经理陈郎平点评:“从买盘巨大,股价涨停的情况可
期刊
进入2007年夏天的中国股市,正呈现前所未有的炽热。在股指所向披靡之际,在“一夜致富”的各路神话背后,一场股市“瘟疫”也在日益蔓延。  9月5日, 中国证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范福春在证监系统内部培训班讲话中指出,近一段时期以来,证券市场十分活跃,违法违规现象有所抬头,内幕交易案件增多,操纵手段花样翻新,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广大投资者利益。  来自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监测报告显示,当前证券市场
期刊
“国美正在与山东三联集团洽谈收购,目标是三联旗下的上市公司三联商社(600898)。”9月5日,有投行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国美有意收购三联商社的所有超市网点,并计划将其更名为国美控股。”  本报记者就此传言展开调查,5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鹏润大厦的国美总部,国美婉拒了记者的采访。随后,记者致电山东三联商社,但有关负责人不予置评。  回归A股,一直是在香港上市的国美电器的宿愿。此前,坊间曾
期刊
投资收益和主营业务增长比翼齐飞当然是最好的,”证券分析师叶剑表示,“但投资收益多了也不是什么坏事情,至少在2年内,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在资金方面所有推动,有利于其主营业务的提升。    沪深交易所近日发布了有关报告,通报了2007年上市公司中报业绩总体情况,两市主板公司中报净利增长近7成。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上市公司总体业绩实现了跳跃性增长,深交所仍提醒投资者警惕业绩剧增背后的隐忧。投资收益、资产注入
期刊
国家发改委4日发布《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称,预计实现2020年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任务,将需总投资约2万亿元。《规划》指出,要逐步提高优质清洁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到2020年达到15%左右。目前,可再生能源规模只有8%。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资源潜力大
期刊
“如不出意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投公司”)将在本月底挂牌,楼继伟、高西庆、张弘力、谢平、胡祖六等人将组成豪华的管理阵容。”9月5日,有接近筹备小组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即将成立的中投公司的投资方向也已基本敲定。“一手抓股权,一手抓资源”,将成为这家新生公司投资的主题。  此外,本报获悉,央行副行长苏宁也可能加盟中投。入股已确定的16家大型央企作为其战略投资者,助力其海外投资只是其庞大投资的一
期刊
“99%的投资者还没有认识到新天国际(600084)的价值。新天5年后会超过张裕,它在国内最有条件做高端酒。”北京一位机构投资者信心十足。  *ST新天于8月30日起停牌,直至相关事项明确后刊登公告复牌。“大股东中信国安集团有限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估计都将参与增发,而此前刚刚登门造访的光明食品集团和刚与新天方面合资成立新公司的温州财团也可能认购股份,此外,国内几家知名酒业也有意成为战略投资者。”
期刊
2007年8月31日,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接近尾声,在这个领域忙了三年的监管者终于可以稍稍喘口气。  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刘纪鹏告诉记者:“2004年以来,我国证券业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清理整顿,在全面化解证券业金融风险的同时,也为市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年治理    2004年1月2日,南方证券问题暴露被行政接管,拉开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序幕,2004年8月,中国证监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