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刘禹锡竹枝词及其续响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name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言及竹枝词的起源地:“《竹枝》本出巴渝。”杜甫在夔州寄居期间作的《夔州歌》中有“竹枝歌未好,画舸莫迟回”,中唐顾况《杂曲歌辞·竹枝》也提及“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可知巴渝民间歌唱竹枝词盛况。

从朗州到夔州


  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参与王叔文主导的“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湖南朗州。《太平御览》记载:
  刘禹锡贬朗州司马,比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与言者。禹锡在朗十年,惟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舞鼓,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
  (朗)州接夜郎,俗信巫鬼,每祀,歌《竹枝》,鼓吹俄延,其声伧佇。
  从《太平御览》和《唐才子传》的记载可知,刘禹锡在谪居朗州期间,就已经对南方的民间歌舞有了初步接触和了解。朗州地区好巫祝、祭祀,每逢祭祀,人们会唱名为《竹枝》的民歌。刘禹锡在诗中对这些民间习俗加以记录,为他之后在夔州的竹枝词创作做了准备。
  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冬,唐穆宗下诏任命刘禹锡为夔州刺史。次年二月刘禹锡到任,至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在夔州任刺史。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序:“岁正月,余来建平。”此处的“建平”即夔州。唐代夔州是渝东最为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据《新唐书》记载,夔州有四县,分别为奉节、云安、巫山、大昌,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巫山县、云阳县一带,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都曾到过夔州。《竹枝词九首》序记载了蜀地民间竹枝歌的演唱形式和效果:
  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佇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
  乡里多人一起唱《竹枝》歌,并吹奏短笛、敲打小鼓来应和节拍,唱歌的人扬起衣袖伴舞。白居易《忆梦得》诗注:“梦得能唱竹枝,听者愁绝。”可知刘禹锡对竹枝歌舞体会很深。从这些描述来看,以夔州为中心的巴渝地区竹枝词歌舞较朗州更盛,所以胡震亨认为《竹枝》“本出巴渝”显然是有依据的,这当然也是刘禹锡在夔州期间创作大量竹枝词的原因。清人翁方纲《石洲诗话》因而指出:“‘竹枝词’始于梦得,后人致之。”

刘禹锡的竹枝词


  关于竹枝词的创作缘由,刘禹锡在《竹枝词九首》序中这样解释:
  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使)善歌者飏之,附于末。
  即刘禹锡创作《竹枝词九首》受到屈原作《九歌》的启发。《竹枝词九首》多以夔州地理环境和风情等为题材,例如: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其一)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其五)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其九)
  “白帝城”“永安宫”以及“白盐山”“昭君坊”等都是夔州古迹。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据考是西汉末年割据蜀地的公孙述所建,因公孙述自称“白帝”,故名“白帝城”。永安宫原为刘备在白帝城的行宫,是托孤的故址。白盐山也是夔州的名山之一,位于今奉节县东长江南岸,这座山峰十分陡峭,因岩体颜色如盐一般洁白而得名。另外杜甫的《负薪行》诗说:“若道巫山女粗丑,安得有此昭君村?”可知唐代属于夔州的巫山县有“昭君村(坊)”故迹。第九首前句展现了夔州山峦起伏、云雾缭绕之景,又以“银钏金钗”“长刀短笠”代指正在田地里忙碌的青年男女。“烧畬”是南方特有的焚烧荒草、犁地种苗的耕种方式,《太平寰宇记》曾记载:“每岁畬田,刀耕火种。”在种下新的庄稼幼苗之前,山里人总会焚烧田里的杂草以便于播种。《竹枝词九首》为读者揭开了夔州山水地理、人文风情的神秘面纱。再如: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其二)
  巫峡苍苍烟雨时,
  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
  由来不是此声悲。
  (其八)
  古人以为长江的源頭是发源于蜀山(岷山)的岷江,所以也把长江称为“蜀江”,第二首触景生情,以花、流水为喻,表现了丰富复杂的感情,为《竹枝词》名作。其中“水流无限似侬愁”直启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黄庭坚《跋刘梦得竹枝歌》指出:“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黄庭坚认为刘禹锡使原本粗糙、质朴的民间竹枝歌逐渐向文雅高妙的文人竹枝词演变,后世诗人在创作竹枝词时几乎都在沿着刘禹锡开创的“歌咏民风而不低俗”的方向继续发展。刘禹锡在夔州期间还作有《竹枝词二首》: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其一)
  楚水巴山江雨多,
  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
  回入纥那披绿罗。(其二)
  夔州巫山一带多高山,登高望远,长江对岸视野极为开阔。长江水流充沛、支流又很多,夏天极易蒸腾成云,大片炎热晴空之中,雨云汇集形成局部急雨。“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正是夔州巫山一带夏天经常可见的自然景象,化而为诗,语意双关,也成为竹枝词中的名作。第二首中“纥那”一般认为是当地唱歌的一种和声,刘禹锡另有《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
  竹枝无限情。   周郎一回顾,
  听唱纥那声。
  刘禹锡还有更多作品虽然并未以“竹枝”为题,但诗中仍然包含着竹枝词的情调,在诗中叹咏夔州民风民俗,如“杨柳枝词”“蒲桃歌”“踏歌词”等,这些诗据统计约50余首。其中《堤上行三首》也十分特别: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其一)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其二)
  长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
  日晚出簾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其三)
  这组诗选取了民间生活中“行人争渡”“月夜唱歌”“酒舍揽客”三个场景,展示了夔州民众生活的精神面貌。夔州多水路,进出巴渝的居民和客商通常都只能乘船,所以才会出现“行人争渡急”的場面;第二首地方特色最浓,长江两岸的人们在夜里唱歌,既有传情的桃叶歌,也有哀怨的竹枝歌;末首写酒舍“次第开”、大小船只争相招客,可知唐时夔州的繁华。三首诗质朴自然、不假雕琢,是“虽无竹枝名,但有竹枝实”的典型之作。
  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调任忠州刺史,比刘禹锡到夔州早约两年。忠州在夔州以西,其地山势险峻,白居易任忠州刺史一年零三个月,时间较刘禹锡知夔州为短。白居易在忠州也多听闻竹枝歌舞,作有《竹枝词四首》,例如: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其二)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其四)
  在白居易笔下,巴渝竹枝多怨愁、悲苦,这应该是巴渝竹枝词的本来风貌。但在刘禹锡笔下,竹枝既可表现愁苦,也可表达如“东边日出西边雨”这样的活泼情调,显然对民间竹枝词进行了创造性改进。刘禹锡此前在湖南朗州十年中就接触了不少竹枝词,他在巴渝地区时间比白居易更久,将自己置身于夔州民间,以竹枝歌演唱者的视角来展示独具特色的祭祀、踏青、农耕、酿酒等民间活动,题材也更丰富、广阔。相比较而言,白居易只是一个时间较短的旁观者,他听到了竹枝歌中的艰辛悲苦,以写实的风格记录了其中的感情而未深入,创作的竹枝词比刘禹锡少得多。

刘禹锡之后的竹枝词


  总的来说,竹枝词发展至中唐,因刘禹锡的创造性“摹写”而大盛。刘禹锡的竹枝词是他的夔州诗乃至全部作品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其成就与影响在于,以创新的形式表现巴渝民间风貌,并吸引了一大批诗人投入竹枝词创作。刘禹锡等创作的竹枝词基本为七言四句,类似于七言绝句。七言绝句为格律诗,风格尚雅;由于尚雅,不易表现民间风情。竹枝词无须遵循平仄格律、更为自由,大多俚俗、活泼,可补七言绝句所不能。这正是唐人的诗学智慧:遵格律而不限于格律,更不因格律诗而排斥其他样式,具有开放性、包容性。
  唐以后,竹枝词并没有随着朝代更替销声匿迹,而继续盛行于民间。宋代甚至出现了专门传唱竹枝词的“竹枝娘”“巴娘”。如谢伯初《寄欧阳永叔谪夷陵》:“下国难留金马客,新诗传与竹枝娘。”黄庭坚《竹枝词二首》在其跋中说:“予自荆州上峡入黔中,备尝山川险阻,因作二叠,传与巴娘,令以《竹枝》歌之。”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为选集,已录唐代到民国初1200多位作者竹枝词2万1千多首,可知受刘禹锡影响,竹枝词创作之盛。
  宋代苏轼、苏辙兄弟的竹枝词颇具特色。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苏洵应皇帝诏令入京。苏氏两兄弟同其父苏洵一起离开家乡眉山,乘船沿岷江、长江出蜀,途经巴渝,一路闻见竹枝歌舞,苏辙作《竹枝歌》九首:
  舟行千里不至楚,
  忽闻竹枝皆楚语。
  楚言啁哳安可分?
  江中明月多风露。(其一)
  扁舟日落驻平沙,
  茅屋竹篱三四家。
  连春并汲各无语,
  齐唱竹枝如有嗟。(其二)
  俚人风俗非中原,
  处子不嫁如等闲。
  双鬓垂顶发已白,
  负水采薪长苦艰。(其四)
  苏辙从竹枝歌中了解到巴渝不同于中原的民风:有女子终身未嫁,也有头发花白的老人挑水砍柴,可知长江中上游两岸人民刀耕火种、生活艰辛。整体来看,苏辙的《竹枝歌》仍沿用刘禹锡九章一组的体式,在内容方面也沿着刘诗的路子,简略描写巴渝风光、民风民俗,以及感叹民生疾苦、抒发思乡之意。
  苏轼也作有《竹枝歌九首》,其序中说:“且其山川风俗鄙野勤苦之态,固已见于前人之作与今子由之诗。故特缘楚人畴昔之意,为一篇九章,以补其所未道者。”其中如:
  苍梧山高湘水深,
  中原北望度千岑。
  帝子南游飘不返,
  惟有苍苍枫桂林。(其一)
  水滨击鼓何喧阗,
  相将扣水求屈原。
  屈原已死今千载,
  满船哀唱似当年。(其三)
  三户亡秦信不虚,
  一朝兵起尽讙呼。
  当时项羽年最少,
  提剑本是耕田夫。(其七)
  刘禹锡竹枝词几乎没有咏史怀古的成分,苏辙的竹枝词也并未表现出对竹枝词革新的意味。苏轼在“前人之作”基础上,给竹枝词注入了新的元素,即回顾历史、叹咏古人,把竹枝词的内涵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竹枝词已经不只单纯地咏唱民风民俗,而逐渐有了咏史怀古、抒发议论等功能,朝着更为广博的境界发展。不过,与刘禹锡在夔州的竹枝词相比,则少了俚俗、活泼,苏轼的《竹枝歌九首》已近于雅正的七绝。
  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在《圩丁词十解》中明确表示自己是在效仿刘禹锡:“余因作词以拟刘梦得《竹枝》《柳枝》之声,以授圩丁之修圩者歌之,以相其劳云。”杨万里曾在不同地区创作竹枝词,例如淳熙十六年(1189年)在今江苏丹阳所作《竹枝歌》:“晚发丹阳馆下,五更至丹阳县。”《峡山寺竹枝词五首》是匆匆赶往广东任职、途经浙江峡山寺所作。杨万里在不同地区写作竹枝词,推动了竹枝词的地域性传播。与杨万里同一时期的范成大曾担任四川制置使,淳熙四年(1177年)范成大奉命回京,离蜀东归途中经过夔州时,作《夔州竹枝歌九首》来反映路途所见的自然风光,例如:
  赤甲白盐碧丛丛,半山人家草木风。
  榴花满山红似火,荔子天凉未肯红。(其二)
  当筵女儿歌竹枝,一声三叠客忘归。
  万里桥边有船到,绣罗衣服生光辉。(其九)
  由此可知宋代夔州竹枝歌仍然颇为繁盛。
  元代诗人杨维桢在竹枝词创作上也颇有成就,例如他的《题云居》:
  赤日行天午不知,老夫一榻号希夷。
  儿童那信松阴好,又到西湖唱竹枝。
  杨维桢在此诗中写儿童纷纷跑到西湖边上唱起竹枝歌,浙江与巴渝有数千里之遥,可见竹枝歌已突破地域的限制流传开来。到了明清时期,竹枝词以咏唱风土人情盛行一时,逐渐成为民间歌谣中有名的一体。宋元以后还出现不少带有地名的竹枝词,如宋范成大《夔州竹枝歌》、元杨载《西湖竹枝词》、明李东阳《长沙竹枝歌》、清孔尚任《清明红桥竹枝词》等。从明、清竹枝词分布的地域来看,明显比唐、元时期广泛得多。竹枝词从中唐到清末已历1000余年,到现代仍有创作,和刘禹锡对竹枝词的开创性贡献是分不开的。纵观1000余年的历程,刘禹锡无疑代表了竹枝词创作的最高水平。
  (作者简介:张中宇,哲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恬,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其他文献
内省很早就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一种修养方式。如《易·乾卦》第三爻爻辞即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箴劝。其后,这一方式在先秦儒家那里被广泛地提倡,如“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反求诸己”“内省而外物轻矣”等。儒学经典倡导的这一对待自我的修心方式,遂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实践的重要内容,而且,其伴随的自我精进的内驱力,又使之升格为一种可贵的德性之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戏曲的发展历史进程中,京剧的地位很特殊。一方面它的历史并不像昆曲、高腔那样悠久,其文化品格更与昆曲等为代表的雅文化殊异;另一方面,这个迟至清中叶才诞生的剧种,却在诞生之后的数十年里在大江南北广泛传播,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市场号召力和文化影响力,甚至在现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产生特殊的社会作用。  京剧本该是个学术研究的富矿,但意外的是从晚清、民国至今,京剧研究几乎
很少有这种比喻,把语言比作了两种镜子:平面镜和透镜。  想想吧,照镜子会看到些什么?你自己、你以为的自己、和被扭曲的自己。  所以,从平面镜和哈哈镜里到底能看到些什么,就跟从一段话里能听出什么一样,大部分人都不会去想,已然习以为常,但是仔细一看,还是吓一跳。  镜子里的颜色是真的吗?  首先,在一面平面镜里,除了自己的大圆脸,难道还能看到奇迹吗?  《话/镜》是一本讲好玩语言的书,里面的故事虽然不
20世纪初的中国,时局动荡,云诡波譎,新旧力量冲突、中外思想碰撞异常剧烈而复杂,中国正在内忧外患中迎来政治、社会与文化的现代转型。一个时代的变迁,需要新的信念、新的思维、新的方法的驱动。此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创者约翰·杜威的访华,无疑是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教育界甚至是政界的一大盛事。壹  杜威于1919年5月1日(一说4月30日)到达中国,4天之后,“五四”运动爆发
让时间说话  事缓则圆,让时间说话。  我在写下这个题目时,是琢磨了另外一个开头的,但我辞世46年的父亲,突然站在我的身旁,拍了拍我的肩膀,代我开了这样一个头。我以为父亲为我这篇短文的头开得好,开出了我下来想要说的话,而且是,那些话像我开头写的一样,都是父亲当年说过的话。  父亲说过,人没尾巴难认。  父亲还说,时间没尾巴难抓。  时间在父亲的意识里,是具体的,像人或是别的物件一样,是可触摸的,只
家庭伦理,作为调节整个家庭成员由于血缘、姻缘、收养等基本关系而衍生出的行为准则,是整个社会伦理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道德规范。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处于“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这一结构长此以往的延续,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家庭制度的稳定和发展。因而,“忠孝一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思想一直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家庭的伦理道德中。  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中国
讲经典,没有常规,讲述者各有各的法门。可要想讲得好,讲得妥帖有趣,也不容易。我很喜欢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小册子,13篇,不到十万字,是他在西南联大教书时写的,里面介绍了《说文解字》《易》《书》《诗》《史记》《汉书》等传世经典以及辞赋、诗文等文学史常识。喜欢,是因为这本小书知识上简洁精辟,行文又是浅明晓畅的白话文,堪称典范,至今不知印了多少册,自己也成了经典。传统文化、传世经典需要“常”谈,但怎么
在自媒体时代里,随着大众传媒的便捷,作为历史见证者,“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使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转变为有据可查的文本世界,意味着中国公众史学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但如何通过正确引导,使中国公众史学由“可以”变成“可行”,进而成为一门学科,宁波大学钱茂伟先生《中国公众史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一书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公众史学学科建设的意义重大,今日中国逐步
碑志文源于先秦时代,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其实际功用大致是记功、记事和记墓主,一般来说以事实为依据,以真实为追求,具有记录历史的作用,也是后人研究历史时常用的重要材料。学界关于碑志文的研究整体上呈现两个侧重,一个是侧重于研究碑志文的史学价值,另一个是侧重于研究唐前碑志文。徐海容著的《唐代碑志文研究》则专门以唐代的碑志文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补充了学界的空白。该著作于2018年由中华书局付梓刊行,在
//壹//  1981年,我从家乡的前仙中学毕业,考上了县城里的元氏一中。在此之前,我还从来没有离开过前仙村前后左右高低错落排列着的那一圈山环。只有一次学骑自行车,不小心一路向东骑到了十五里地开外的南佐。南佐是个有好几万人口的大镇,有好几条通往不同方向的公路在这儿交会,于是,南佐也就成了周围四里八乡的贸易中心。我爷爷他们那代人总是走着去南佐赶集,买卖各种农副产品和家庭用品,遛遛达达走一趟正好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