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设计好问题,促进学生深思考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andmw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堂教学应当从问题开始。提问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手段,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课堂上,师生通过提问进行信息交流和直接的双边活动。优秀的问题和精准的提问是优质的教与学的核心。下面笔者就如何精准提问,谈谈一些看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以问题促进思考的“疑-展-评”课堂上,我们常常把找结论的问题变为找理由的问题、找过程的问题、找方法的问题、找方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过程。
  一、把找结论的问题变为找理由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好的问题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也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方面精心设计问题。下面,我们将探讨如何把找结论的问题变为找理由的问题,让学生更加关注 “为什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片断1】“认识射线、直线”的教学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线段,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线段,并说一说它的特点。
  生:线段有两个端点,可测量长度。
  师:如果把你画的线段从一端一直画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画到了纸的边上了,不能再画了。
  生:如果纸足够大的话,我一直能画下去。
  師追问:一直能画下去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无限长。
  师:其实同学们刚才画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外一种线叫射线(板书:射线),你能说说什么是射线吗?
  ……
  上述教学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教师提出了一个“如果把你画的线段从一端一直画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况?”的思考性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借助与直线和线段的比较来认识射线,理解了射线区别于直线及线段的特点。学生获得新知不仅限于结论,而且包括得出结论的理由。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的理念。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他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然后再将学到的新知纳入到他们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形成知识体系。在以问题引导思维的课堂上,学生对“为什么”问题的回答,需要寻找支持自己答案的理由或依据,而寻找理由或依据的过程,需要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回顾、选择和重构,这一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思维。
  二、设计找过程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品质,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益的重要措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小学阶段,学生受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往往不够,需要教师的引导。设计找过程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在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回顾与整理,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得结论的方法和过程进行探索,达到学会分析问题的目的。
  【片断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
  在导入新课后,教师直接提出:你们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生操作后汇报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过程与方法。
  师: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拼出的长方形的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 ×高
  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用问题“你们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比较思考后得出结论。这种先思考过程再得出结论的方法,不仅使学生经历了一个自主探究、自我发现的过程,而且对结论的认识与体会更加深刻。
  三、设计找方法的问题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进行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以帮助学生的学习为目的,以学生学习所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寻找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找方法的问题就是在问题的引领下,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通过找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片断3】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后,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你能用哪些方法找出一个比大而比小的分数?
  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有了以下方法:
  方法1:通分法
  
其他文献
【摘要】全省的体育中考总分都在不断提高,从30分提高到60分,2019年广州市把体育总分提到70分。这体现国家对中学生体育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分析体育中考各项目在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提高各项目成绩的方法,旨在为了今后初中体育中考的课堂教学中、训练中如何提高成绩提供参考与借鉴。  【關键词】体育中考;教学课堂;各项项目  近年来,广东省体育中考都是实施采用“必考”和“选项”这两个
【摘要】为解决德育在农村小学语文的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的重要性与教学原则进行研究,提出了在农村小学语文中开展德育的有效策略,主要包括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知识、在写作教学中开展和渗透德育、通过朗读开展和渗透德育以及通过课外教育开展和渗透德育,以期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德育  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有效实施德育的开展和渗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
【摘要】绘本教学摒弃生硬教条的灌输,其小故事中的画面、人文、情感、意蕴如清泉般滋润着学生们。本文以中山市广大汇翠学校创设的特色班“梦之翼绘本馆”为例,以绘本为德育的载体、以读后的“绘”为重,激活绘本的德育价值。“梦之翼绘本馆”特色班级集体的创设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内心和行为,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手工造型能力,促进班级德育建设。  【关键词】绘本特色;班级德育
【摘要】近年来,推理小说不断涌入我国图书市场,以其多样的风格类型、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高超缜密的逻辑推理受到了许多年轻读者的追捧。推理小说是典型的叙事作品,早已经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叙事模式。推理小说的叙事模式和小说教学看起来似乎没有联系,但是,推理小说的叙事模式和小说教学的课堂组织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借助推理小说的叙事模式在小说教学中组织课堂是一种创新的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中模仿推理小说的情节进行
【摘要】兴趣是学自觉主动去认识研究某种事物的心理驱动和欲望,它是学习者参加学习的动力和根源。一位学生如果对数学发生兴趣,他就会热爱数学,可以持之以恒地去钻研,去创造,同时产生优越感和成功感。因此,基于数学建模下,我巧促“数趣”与“学趣”。  【关键词】数学建模;数学知识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数学是一门严谨科学的学科,但包含着大量丰富有趣的内容,如果我们能把静止
【摘要】学生健康品格要从小抓起,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抓起,不文明良好行为习惯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初中时期是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正确意识形态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应从“点点滴滴抓常规,扎扎实实促养成”做起,为学生健康品格奠定坚实的基石,让学生学会讲文明、讲公德,学会自律、自强,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良好习惯;自觉抵制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不良行
7月14日,广东省新一轮(2021-2023年)中小学名教师、名校(园)长、名班主任工作室启动授牌仪式在佛山市南海区教师发展中心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华南师范大学和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承办,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广东省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和佛山市南海区教师发展中心协办。省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名教师、名校(园)长和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等50
一、写作主题解读  本次關于“某市电视台举办‘走进科学’主题论坛,邀请嘉宾畅谈对‘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的看法”的新材料是本届高三联考的作文题。众所周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落实要求,它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表现为人文底蕴、科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落实,创客教育也开始进入课堂,开启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开源硬件是创客运动的技术基石,而Arduino作为开源硬件是很适合在学校进行推广的。本文探讨如何设计课程将Arduino这门重要的创客课程上好。  【关键词】创客教育;Arduino;实验设计  一、创客教育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创客”之后,“创客”越来越受到大家的
【摘要】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情境体验,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品读感悟体验,丰富想象,加深理解;读写训练体验,不断积累,灵活运用;实践活动体验,学会合作,积极探究;审美欣赏体验,自我修养,提升品位。因此,体验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验式教学;有效途径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