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湖北省高考语文试卷解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学者克拉克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贡献之一”,看来科考系统也是国之明片,世易时移,潮涨潮落,今之高考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科考,它不只肩负着人才选拔的重任,还承载了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作为人文化、生活化的高考语文试题,更是万众瞩目,发人深省。解读2011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本人突出的感悟是:能力立意,“四色”可餐。
  今年是我省自主命题以来,传统课标考测的最后一年,直面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试卷命意自然体现了继往开来、能力立意的特征,可概括为“四色”试卷——保持了国考的本色,体现了湖北的特色,点染了课改的秀色,渗透了时代的亮色。
  2011年湖北高考语文卷较之去年的试题,可谓风景依旧,但显得更务实,实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贴近教材相关内容;实在切合学生知识水平,切合语文考试大纲。让考生们感到不偏、不俗。内容上稳中有变,变中求新;新颖中有突破,突破中有变化。
  比较全国卷与湖北卷,从结构上来看是大同小异。全国卷21题、湖北卷23题,异点在基础知识、科技文阅读,两个板块;从内容上看:基础板块区别于全国卷的是字音、字形、标点、语言表达的连贯,还有词语的考测。以语音考测为例,今年第一题不只在考测考生对生字新词的认读能力,而是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汉语拼音方案的掌握,如平舌音与翘舌音、边音与鼻音、前鼻音与后鼻音的区别。湖北卷用选择填空的题型兼考实词、虚词、成语。全国卷仍是传统的选择题型,这也是一个纵向的变化,似乎是要在词语运用中融入语言连贯的考测。
  ——感点一:湖北特色,重语言知识的积累,也关照了全国卷重语用能力检测的理念,即体现语文的学科性质,又切中语文教学的实际。
  阅读板块——科技文阅读部分,全国卷3题(选择题)分别考筛选、整合信息,理解文章内容,推断、想象等。湖北卷则考4题,其中第9题仍以问答题型考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多种“文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从文本内容上看,“中国建筑的文法”极具人文内涵,又彰显了时代的亮色。
  ——感点二:湖北卷一直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检测,但题型的变化,传达出落实课改,努力创新的信息。从新课标全国卷科技文阅读的题量看,湖北卷科技文的减负亦势在必行。
  文言文阅读文本《谏成帝营陵寝疏》,源自《汉书·楚元王传》仍旧回避了史传文本,这是很能体现地方教育实力的,本板块与全国卷的题型基本一致,但题量仍有差别,主要是文言翻译,湖北卷考3句,全国卷则只译2句。而名句名篇默写填空,则并入了文学常识题,而且是两空,这也是提升阅读鉴赏能力的命意,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关注。
  ——感点三:湖北语文教学任重道远
  本人十分看好2010湖北卷诗词赏析题,首先,选题选体,堪称经典。“七夕”中国的情人节,多么丰厚的文化意蕴;体裁上,全国卷Ⅰ考唐诗、新课标全国卷考元曲,也算是“三体鼎立”嘛。在考点的覆盖方面:赏析词句的感情表达及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阅读赏析课的教学实际,也彰显诗词品读的重点。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引入教材基本篇目(《鹊桥仙》秦观),摘录典型的词句比较赏析,文本的体裁,题材上惊人的相似,考测的角度极富哲理的思辨和细腻情感的品味,“欢乐”与“愁苦”“短暂”与“永恒”,多么明晰的思维焦点。
  今年湖北卷诗词赏析题仍采用比较阅读赏析的形式,全国卷Ⅰ考宋词,湖北卷则考宋诗,也算是“花开两朵”,但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在题量上,由以往的两道题变为三道题,分别设置“形象特征”“结构作用”“内容要点”等考点,设题指向明确,聚焦考点。
  ——感点四:参悟湖北卷诗词题,入乎其内——吃透教材;出乎其外——走出文本。
  湖北卷第五大题(文学作品鉴赏)的命题,可谓是坚守中彰显特色,探究中力求创意。
  选文既不写湖北风物,也非湖北的作家,内容风格上并非《烟花三月下扬州》之类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标题,形散神聚的体式、虚实相生的写意,深沉温婉的情韵,清丽典雅的语言,但也像一本“旧书”,简洁平实的描述中彰显了人物的个性,带着泥土的清香,饱含赤子的情怀,坚守本真,体恤民情。一如既往地贯穿了关注民生、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题,皆与《胡同文化》之类的经典美文一脉相承,能在考场上赏析这样的作品也算是享受“快乐之痛”,提升一种生命的境界。
  赏读共设四题,分别考测词句理解、语言特色、细节描写、形象塑造等知识点和能力点。
  ——感点五:阅读教学与考测也只好“摸着石头过河”。能力立意是重中之重。
  语言表达板块也是试卷创新的实验园地,湖北卷,这一块也有几个亮点值得关注;
  首先,立足于阅读理解“积累、整合”“观察、想像”“概括、描写”(课标语)的能力考查,第20题,校园“禁烟提示牌”的编写充满了人文关怀,凸显时代的亮色,又关涉诗体语言的表达;第21题是图表的分析与归纳,小有创意。第22题,“课文人物”颁奖词的拟写类似于去年第21题,《红楼梦》读书交流会开场白,既关涉课本内容又体现了《标准》对“文化论著研读”的要求,《标准》要求“考查学生是否认真研读经典原著,对论著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把握是否正确”若考生平时有对课文的积累和赏析,“颁奖词”的拟写是较容易的。
  ——感点六: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学乃运用之学。
  高考作文题似乎聚一卷之形神,也关一考之成败,其社会影响犹如激浪之石,其命制的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
  得知今年的作文题,评家也许不无微词,本人却独有所好,首先,它应时而生、直击民风学情;时下,大家习惯于读图上网,信息快餐,传统的读书观念受到流行畅销书目的冲击;因此“旧书”一题引导学生反观社会人生,反思生活,考生可“实题虚写”,以书为线索,叙写读书感悟,也可取其“旧书”之象征意义,历史是一本厚重的旧书,解读社会人生亦在“旧书”的命意之中;其次,它俗中见雅、渗透了传统文化,“旧书”切中了以书为伴的学子生活,在校园生活中,学子们读其书,取其利,并未识其“旧”(如文史经典、古典名著等),旧书之“旧”,皆有超越时空的经典内涵,若写读新版古典名著,也是题意之中;再次,它推旧出新、拓宽了自主空间。近年来,考生们大都亲睐板块拼贴的议论性散文,而“旧书”便打破这种单一的理性思维定势,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记叙、议论、抒情及说明的空间。(如写读一本旧书,一本旧书的故事,旧书新读等)
  总之,一个作文“材料”的解读决不能停留在它的辞采表面,宜潜伏其里,发掘深层的思维内核,又出乎其外,由此及彼,直击命题的生命意义及社会内涵。
  “旧书“本身就彰显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也能点醒考生的个性思维,故它的特色体现在一个“直”字,不至于雾里看花。它没有婉曲的象征,没有含蓄的隐喻,也没有干瘪的说教,只有恰中肯綮的点醒、提引,让人驰骋于天女散花般的想象。因此,它的创意又体现在一个“活”字,不至于千人一面。
  今年的作文题虽不像“举手投足之间”那样“生活”,那样“细腻”,也不像“幻想”那样“飘渺”与“空灵”,但辞章上可以俗中见雅,立意上可以陈中见新,结构上可以平中见奇。
   ——感点七:在文本中栖息,在生活中求索,在作文中升华。
  
  丁家顺,教师,现居湖北沙市。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是构建语言环境,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奠定学生英语基础的主要环节.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语言积累、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以及情感态度培养的萌芽阶段,教师应设计
期刊
印象主义音乐在十九世纪末出现,主要影响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一个音乐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法国作曲家——德彪西(1862~1918)。笔者曾在《谈谈德彪西印象主义乐派之形成及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单元整体教学”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采取这种教学方式。但是,在“单元整体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怎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指教师在对课程标准、教材等教学资源进行深入解读和剖析后,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形成相对完整
小号属于一种高声部西洋铜管乐器,其具有别具一格的表现力,与此同时它除了被用于独奏外,还可以被用于重奏、协奏以及合奏。自小号传入中国之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其演奏
试卷评讲是复习教学的延伸,对教学起着矫正、巩固、丰富、完善和深化的重要作用。它是整个高三复习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评讲课成功与否直接影响高考复习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高质量的评讲课,不但是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提高学生应试技能的重要方法。  一.忌无目标仓促评讲。  1、上好讲评课的必要前提,就是要对试卷和测试结果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以获取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
在对话课文前运用多种方法来导入话题;在对话课文中创设真实有效的情景,领会对话教学的实质和要求;在对话课文后通过有效的操练和拓展,使之生活化,让学生真正理解对话、运用
期刊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经常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以一个单元的话题为核心,根据授课的时间、学生情况等, 适当删减补充教学内容,合理有效整合该单元的所有词汇、语法、练习等学习资料和学习活动,最终实现帮助学生就该话题使用语言的目的。  我本人任教的学校是市级示范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好。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教师备课一般是这样的程序:  首先,大致浏览整本书的目录,包括话题、语法点、阅读内容和写作要求。这样
高一新生文言文教学存在诸多困难。从教学实践来看,高一新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不良现状:看到文言文就害怕,依赖性强,缺少对文言文的归纳,不懂文言文翻译
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史上一座与李白并立的高峰.想到他,就想到了安史之乱所带来的兵刃相见的人间苦难;想到他,就看到了生逢乱世所见到的民不聊生的悲惨情状;想到他,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