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小学由于受到生活环境、父母素质、专业教师的欠缺、心理健康教师素质和师资培训存不足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村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片面性、模糊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方式、观念、辅导形式的落后,家长与教师有关“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了解甚少,这已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农村的小学生周围,所以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人才需求,除了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外,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通过对我县农村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农村很少有人重视孩子身上的这些细微的表现,没有感到周围或自己的问题,没有认识到加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們从分析预防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疾病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了解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沟通能力、学习兴趣欠缺
  农村小学生是学生群体中最易产生负面心理的群体之一。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许多学生易产生失望和沮丧情绪,甚至是绝望,不能正确面对和处理问题。许多学生过于敏感,爱哭、胆小都是具体表现。部分学生还容易采取暴力方式解决问题;他们的生活面狭窄,资源获取单一,所处环境单调。这些因素造成部分孩子容易产生自卑、自闭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以至于被他们视为冷漠、自私,更不愿与他们沟通;农村小学的教学水平相对低下、教学设备不够完善、教具的使用不够充分、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等,这都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
  二、农村小学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模糊
  在农村小学,部分教师和家长仍然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把眼光盯在考试分数上,根本无暇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导致学生出现缺乏学习兴趣、自控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弱、意志力欠缺等问题。部分农村小学采用单纯的德育方式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基本的心理学教育知识及心理学教育能力,片面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政治课内容,属于思想道德范畴,忽略了对心理素质的引导,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得以解决;由于农村小学缺乏专业人才,心理教师多由思想政治教师或班主任兼任,他们欠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些都制约了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甚少,缺少自制能力及防范意识,受到心理污染及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
  三、学校原因影响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鉴于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教育行政部门重视教学骨干教师的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轻视心理教育专业的培训,育人技巧,教师健康心理的养成。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游离,学生学业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看重。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考试指挥棒依旧左右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试教育理直气壮地成为抓质量,教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学校生活节奏较快,学习科目又多,这一切都使当代学生自信心缺乏,常处于焦虑、多动、担忧、挫折等不平衡、不稳定的状态中,从而形成了心理健康问题。
  四、家庭原因影响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家庭施加压力过渡,应试教育影响严重,自信心难以树立起来,产生自卑心理;隔代抚养造成孩子心理障碍;家庭娇生惯养,稍有挫折不能融入集体生活;农村家庭教养方法方式观念的落后,使得农村小学生从小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和周围事物,产生心理障碍等;有些父母生活压力又往往使家庭成为宣泄的场所,导致家庭气氛下降,加剧了子女的心理不平衡;大部分家庭父母外出打工,家长无法担当起对孩子成长的辅导责任,同时也因为家长文化水平的限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缺乏,无心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宠爱使孩子形成了依赖性和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这些都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五、社会原因造成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小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邻里之间经常问及的是孩子的学业,经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绩。
  六、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践中的偏差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比较突出,很多学校重心理学知识的灌输,很少通过活动去亲身体验;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偏重于对少数学生进行矫治性辅导,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的预防性教育;辅导老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来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形式;农村小学常常以专题讲座、辅导报告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渗透;农村小学的心理咨询过程中,不能主动深入到学生中间,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扰,一些学生表现出厌学、不适应、自卑、焦虑及攻击行为等。
  总的来说,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心理素质要从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与研究,必须加大力度,从小着手,有步骤、有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走出一条适合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吴增强.小学生心理辅导指南[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07.
  [2]蔺志燕.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教书育人,2012(26).
  [3]武明志.农村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决策探索月刊,2014(2).
  注:本文系甘肃省2018年度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号:GS[2018]GHB0854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欺凌行为在小学校园较为普遍,这一情况出现导致许多小学生因害怕被欺凌而出现逃学及孤僻情况,严重的还出现自残现象,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此,对小学欺凌行为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措施,旨在构建良好的小学校园学习及生活氛围。  关键词: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对策  欺凌行为指学生间的一种力量不均衡特殊攻击行为,分成直接欺凌与间接欺凌两种类型。小学校园中的欺凌行为给小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影
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就如桥梁一般,引领学生从文本的浅表渡入深处.经过这些年的正本清源,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正日益认识到朗读训练的重要性,这对于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无疑
创新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核心.高中阶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基于核心素养,着眼创新能力开展教学,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课中,学生通过探索、作图、比较、推理得出SSS,ASA,AAS,SAS可以判断两三角形全等.但是对“SSA”到底能否判定三角形
期刊
为什么对生活具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作文,在学生的笔下寥若星辰?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在揣摩和迎合老师“好作文”的标准——虽然老师可能并没有对他们说过“作文的主题思想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指老师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外,还应该在课后主动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应该情景进行,即在知识、技能的产生或者应用的对应情境中进行.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规律得出的情境就是物理学家进行物理实验探究的情境.物理具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