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物理教学的教育价值追求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shui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性和教育性(或称培养性)是教学价值的两个维度.物理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显性的、结论性知识传授,必须站在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立场,挖掘并凸显物理教学的教育价值.本文提出“物理教学的教育价值追求”,是基于物理教学往往弱化甚至缺失“教育价值”的现实,企盼我们的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从“知识性”走向更深层次的“教育性”.
  1 物理教学的教育视野
  通常把教人做人(比如思想观念、道德品行)的教学称为教育,而把教人做学问(比如物理、数学等学科知识)的教学称为教学.学科知识有“表层知识”与“深层知识”或说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分,比如具体的物理概念、规律、原理等就属于表层知识,而物理思想、方法,甚至还有普适的一般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些与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相关的思维及其技能力性知识,就属于深层知识.可见,同时关注“表层知识”与“深层知识”的教学才是完整的.
  爱因斯坦曾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一文中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我国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关注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即关注人文内涵、科学意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并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具体描述,反映了“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使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与探索的能力,发展思维水平、实践能力、创造意识甚至创造能力.在经常化的课堂教学点评、特别是比赛课或示范观摩课的点评中,一般老师往往从知识获取与掌握的角度考虑课堂如何运行,而专家则往往以教育的视界提及科学思维、方法,甚至科学与人文等教育因素.
  当然,一个令人纠结的现实问题是:尽管都知道“深层知识”对人的发展很重要,但毕竟很难在短期反映出来,更直白一点说,就是不能通过当前的考试反映这种教学“成就”.应当承认,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试教学”是由当前的考试与评价“逼”出来的.我们期盼着考试与评价的改革,而在这种理想未实现之前,我们的教学能否“重视远期的、不显见、无法精确考核的方面”,就成为教学智慧与非智慧的区别,再高调一点,就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区别.同时也应当承认,从“教学性”走向“教育性”的脱俗与超越,既需要现代教育理念与足够教学技术底蕴积淀,也需要足够勇气.追求教学智慧的人们,应该拿出承担教育使命的勇气,朝着这样的方向不懈的努力.
  2 认知策略的教育价值
  教是成就学的工作.往小处说,就是成就学习成绩;往大处说,就是成就人的未来.一般老师认为,我并没有那么高的境界,只希望学生理解、掌握当前学习内容,提高考试成绩.事实上,即便是在相对狭义的认知层面,同样是有深层次“教育性”因素值得关注的.
  比如“欧姆定律”的教学,常有两种不同教学观念支配下的教学行为:
  其一,“机械学习”特征的教学.作为电流、电压、电阻三者关系的欧姆定律,是前人早已得出的结论,不论语言表达还是数学形式(I=UR)都很简单.在无非是教会解题应对考试的教学观念支配下,只须很少的时间就能将公式的来历及其运用注意点“讲到位”,至于猜想和探究则被“节约”用于做更多的题,通过大量做题来强化公式记忆,或在大量的“试误”中强化所谓理解.
  其二,“意义学习”特征的教学.这种教学,是从实验事实中感知电压、电阻对电流的影响,从定性的因果变化关系到由实验数据归纳出定量关系,经历猜想、探究、归纳等一系列实验操作和思维活动,即在类似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对规律的认识.尽管这样的教学最终也无非那个简单公式,但发生在过程中的“事实”会使得结论有了来龙去脉的根基.从认知的角度说,亲见的事实、亲历的过程更易于被理解,更易于被纳入认知结构.同时,过程包含的思维及方法途径,不但对理解有意义,不但在当前的认识中起作用,而且在研究其他问题时也会起作用.这种学习过程的经常性积累,会逐渐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对于后续学习、甚至是离开教师后的独立学习或研究,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就是“意义学习”方式在学生认知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从“学会”到“会学”的意义.
  教学行为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小到编题目、为学生答疑等,都存在教育价值因素.比如,学生向老师请教一道题目怎么解,常见的表现是:手指点着题目说,这个我不会做.对此,笔者的处理方法有点与众不同.常常会这样“折腾”学生:
  请不要看题,先把题目说给我听听.
  学生不能脱稿说,一般都是照着读.
  好,现在不看题目应该会说了,说来听听.
  “哦,我会了!”一溜烟走人.
  笑着朝着背后喊上一句:就这么走啦?以后有问题多读几遍再来呵!
  读着、说着,怎么就会了的呢?原来,不少同学常常不完整的读题,更不用说是“说题”了.事实上,不少同学的问题是“假问题”.平时老师也关照学生读题、审题,但往往是“耳边风”,而在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就比较深刻.再说一个具体的例子,某同学请教下面这道题:
  有弹簧测力计和一个小金属块,其他器材自主选择,要求测出金属块的密度.請写出:(1)所选择的其他器材;(2)主要操作步骤(所测物理量用适当的字母表示)以及求金属块密度的表达式.
  笔者在要求学生“说题”的当儿,翻阅着他带来的近期作业,恰巧发现有类似的题,并且做得很好.题目是:
  将一只小石块用细线系住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在空气中称得小石块重为4 N,将小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2.4 N,取g=10 N/kg.求:(1) 小石块的体积;(2) 小石块的密度.
  于是与该同学做询问性交谈:这是你独立做的吗?答:是的.做得非常好呀,能再看一看吗?片刻,上文所说的那种现象也发生了.他说他会了,并且从他流畅的“说解”听出,的确是会了.
  笔者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在认知或解决问题过程中,知识或技能的“迁移”能力是一个重要方面;学生表现出的学习困难,有不少是与迁移水平相关的,并主要表现为迁移不能“自我唤醒”,即不能敏捷地将已有知识和当前面临的问题取得联系.这需要老师去发现、诊断,把握机遇进行调理,触发学生思维“对路”,让位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这样一来,指导的意义就远不止是教会解一道题的问题.其实,老师能把一道题目给学生讲懂算不了什么,重要的是想出各种“招数”,发动学生内在潜能.这些都属于认知策略层面的教育价值.
其他文献
在中学物理中有很多“二级结论”——即经过原始公式推导出来的结论,这些二级结论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说是又好又快,很受学生和老师的喜欢,甚至有些教师和学生把它们当成解决问题的法宝,久而久之,学生在解题时甚至忘记应用这些结论的前提和条件,盲目使用导致出错.  “真理再向前跨出一步往往会变成谬误”,也就是说,真理也有它的适用范围.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喜欢走捷径,喜欢套用现成的结论,形成思维定势;近
陶行知先生曾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谓“灵魂”,即起到领导和决定的作用.校长作为学校的灵魂,足见核心地位及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和发展迫切需要校长的专业
期刊
有人说:“表扬是最价廉、最有效的奖品.”做为一名音乐老师,我们所授的班级很多,如果教师评价语显得单一,出现大量廉价的表扬,叫“好”声一片.
笔者参与了第二十八届物理竞赛南京市的预赛阅卷工作.之后,我细心品味了卷中的第十三题,发现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考虑,现将这些考虑整理成几种典型的解法如下,以飨读者.  题目 电荷量为q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由绝缘材料制成的质量为m、半径为R的均匀细圆环上,现设法加外力使圆环从静止开始,绕通过环心垂直于环面的轴线匀加速转动,试求从开始转动到环的角速度达到某一值ω0的整个过程中外力所做的功,已知转动带
校园是学生梦想开启的地方,是在学生脚下伸向远方的路.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关键期.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所谓“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学校立足实际、着眼
期刊
每个儿童都有思想感情,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和知识经验以及个性,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新课程理念强调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教学的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教师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成效的基本前提.“主动”来源于学生的“愿意”,而不是“强迫”.“愿意”是对事物和活
期刊
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武汉郊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与问题.作者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必须全方位寻找有效举措,其中包括: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实行
2011 年建成并招生的东凯小学,地处山东省东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校初期,生源大多是开发区务工人员和商贸流动人员的子女.基于这一现状,学校倡行“建设人文、和谐、典雅的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