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大树都倒下》教学设计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进一步认识植物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知道每一种生物在食物链中都有着重要作用。
  2.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通过实验等途径验证自己的推测。
  3.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表面只有沙土覆盖的木板、表面有植被覆盖的木板、水槽、洒水壶等。
  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动画短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请看大屏幕。
  (播放课件:动画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提问:刚才的动画片演绎了一个什么成语故事?在科学课中,这个成语表达了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关系,是什么关系?
  (学生根据前一课的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提问:谁来说说这几种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这个食物链中有生产者吗?是什么?这几种生物因为食物关系而相互依存,大自然中的其他生物都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吗?
  设计意图:老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导入新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有趣、扣人心弦的故事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趣”中回味食物链的知识,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学习科学的欲望与内在的动力,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活动一:假如大树都倒下
  提問:在这片美丽的原野上,生活着树、虫子、燕子、鹰(课件出示图片),你能找出图中的食物链吗?
  提问:丰收的稻田中(课件出示图片),有哪些常见生物?你能找出图中的食物链吗?
  揭题:刚才食物链中的大树、稻谷这些植物都是食物链中的生产者, 生产者除了大树、稻谷,还可能是其他植物。假如大树全部倒下,这里的大树就代表所有植物。假如大树都倒下,没有了植物,有哪些生物先后会失去食物?我们人类呢?
  (学生交流看法。)
  提问:所以,没有了植物,地球上就会失去一切生命。如果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灭绝了,食物链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先到草原上看看,草原上代表性的生物有草、兔子、狮子等,如果没有了兔子,将会怎样?没有了狮子、青草呢?请大家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之后全班交流结果。)
  小结:从刚才的汇报中,同学们发现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成员,各种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书本上也给同学们介绍得很清楚,请打开书本第15页,阅读“指南车信箱”的内容。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推理过程,教师循循善诱,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做出合理的推测,让学生在推理中自主地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推测:假如大树等植物全部消失,除了使动物们失去食物,还会对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造成什么影响?请同学们大胆地推测一下。
  (课前了解到,学生通常会认识到,动物可能会因为没有食物而逃走、饿死或迁徙,土壤可能被水冲走,氧气不足等,教师适时板书。)
  提问:同学们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丰富的推测,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假如大树都倒下,可能会出现很多情况,这些推测对不对呢?我们还需要验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来做一个对比模拟实验,看你能发现些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做出合理的推测,是科学课的目标之一,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一旦做出某种猜想,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急切地想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进而主动地探索新知。
  3.活动二:植物与土壤
  提问:土壤表面没有植被真的会被雨水冲走吗?同学们一起来设计实验方案,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需要准备些什么器材?
  (学生回答。)
  讲解:请同学们想一想,做对比实验时,除作比较的条件外,其他实验条件要一样,如木板的倾斜度、水量的多少、倒水的高度、冲击力的大小等,只有其他条件相同了,我们才能从实验中知道有无植被覆盖土壤表面的不同。实验时,每个同学都要积极参与,注意观察有什么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同时要认真分析这些实验现象,看看有什么发现?现在,各小组分工合作,领取实验器材,认真完成实验。
  (各小组领取实验器材和记录表,之后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交流:刚才大家做实验、观察都很投入,很认真。现在,谁能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告诉大家?没有发言的小组,请倾听别人的发言,看看与你们组有什么不同。
  (各组推荐代表发言,教师适时评价。)
  小结:你们的观察力很敏锐。没有植被的保护,土壤很容易被雨水冲走,造成水土流失。
  设计意图: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确定是否正确,只有猜想没有验证,那只能是空想。验证猜想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科学知识建构的过程,把猜想与验证紧密结合,才能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认识到植被覆盖土壤表面可以减少土壤的流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探究的意识,又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一种学习技能,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4.拓展与总结
  提问:刚才我们实验中的雨最多只能算小雨,想象一下,生活中经常遇到中雨、大雨,没有植被保护的土壤将会怎么样?
  (学生交流。)
  小结:如果土壤流失严重,就容易产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一系列的自然灾害,雨越大,泥石流的流量就越大,对地球、对人类的危害也越大,长期这样下去,地球就不再是人类的家园了。
  提问:自然中的土壤除了可能被雨水冲走,还可能遇到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
  谈话:你们真是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孩子。同学们,我相信在日常生活中,你们也会细心观察,现在请大家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和课外知识,完成下面这个表格。
  设计意图:这是前面探究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本课学生探究活动的高潮部分。在探究了书本上有植被覆盖土壤表面和无植被覆盖土壤表面被雨淋的现象后,再研究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日晒、风吹时土壤可能出现的现象,水到渠成。教师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使他们能充分、深入地探究,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结: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后面的科学课再来探讨交流。
其他文献
当前,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其为技术基础的微课更是凭借其便捷、高效的优势,成为众多教师教学的首选。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揮微课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微课是课程教学中一种微小的应用,其载体主要是视频,它具备内容精、时间短、情境化等特征,能为师生提供移动化、碎片化的新体验。微课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可视性强,支持线上、线下等多种学习方式。在课堂上
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会使用和制作简易的古代测量仪器模型,如日晷、沙漏等。然而就日晷而言,这个要求绝不简单。随随便便竖立一根杆来测量日影,那与日晷相去
[目的]探讨红杨叶片发育过程中从幼叶到老叶的光合特性和花青素的关系。[方法]通过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和光谱技术研究了中华红杨叶片发育过程中的光合特性及与气孔发育的关
南昌市京山老街内涝问题是我国城市内涝事件中的典型案例.对其成因、解决思路及设计情况进行介绍,并基于该案例的剖析,对城市内涝防治思路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城镇排水系统的建
[目的]建立牛皮杜鹃RAPD反应体系。[方法]以野生牛皮杜鹃的叶片为材料,采用改进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并对影响RAPD扩增反应的各因素进行优化。[结果]适合牛皮杜鹃的RAPD反应
2014年,乌鲁木齐市拟实施重点建设项目289项,年度计划投资901亿元。其中,民生类项目201项,年度投资490亿元,主要实施市政行业类、社会事业类、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类、资源节约和
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这就要求科学课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室,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在更丰富、更立体、更开放的“自然大教室”里探究科学,真正把学生的学习从校园引向校外,
上海市中小河道疏浚质量检测工作涉及河道众多,情况复杂。借助上海市SHCORS系统,外业采用GNSS配合断面索定位,塔尺测深和橡皮艇作为测量船只的方法,内业采用南方CASS7.0专业绘图软件绘制断面图,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疏浚质量检测工作。
在《人类祖先的足迹》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面对众多的"原始人类",往往会弄不清到底谁是"人类的祖先",是南方古猿,是能人,还是其他?"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和我们现代中国人有什么关系?究
针对柔性吊杆拱桥吊杆索体的退化行为,系统地总结了柔性吊杆索体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病害特征。指出吊杆索体的安全性病害主要为钢丝锈蚀、开裂、断裂、吊杆偏位及弯曲变形,其中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