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教育名家之慧,增语文教改之香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yy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育改革家于漪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语文学科的知识综合性、语文学科的情感性、语文学科的艺术性,在语文教学方面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学习研究这些思想和经验,对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综合性 情感性 艺术性
  
  我国杰出的语文教育改革家、语文界的一代师表于漪老师,从教50年来,在语文教学方面不断追求,自成一体,以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经过长期不懈的教育实践,探索出有理论深度、有完整体系、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她撰写的许多教学方面的文章对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任务、教学原则、教法学法、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语法教学、文言文教学等一系列语文教育重大问题都进行了深刻的论述。这是我们语文教育界的一笔宝贵财富。深入学习研究这些论著,对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拜读于漪老师的教育论著的过程中,我感觉她对语文学科的见解是很独到的。
  下面简要谈谈我在学习于漪老师的教学经验和理论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以便在今后学习、宣传、推广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时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综合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创造机会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改革,除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的原理,通过对知识的感知、认知、理解和运用,不断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外,还运用新兴学科理论,通过学科的交叉渗透,对知识信息进行系统控制,提高教学信息量,引导学生“从文学中吸取艺术性,从科学中吸取科学性”,“既从文学中,又从科学中吸取养分”。(伊林语)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从知识来说,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从能力来说,有读、写、听、说等。就语文本身来说,要考虑语文各类知识、语文各类能力之间的关系;就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来说,要注意配合、依存、渗透与促进。当然,语文课要以语言文字智育为核心,但根据教材个性特点与学生成长的心理需要,应融合德育与美育教育。上课不应单打一,应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让语文课既有扎实的语言功力,又有闪光的育人风采。
  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事、理、情、志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语文教师主张语文教学应当弘扬人文精神,提出要以接受多文化为前提,认为文化品种越多,对文化内容研究得越深,就越有可能通过随机的碰撞而出现“优化组合”,并让创新的观念闪闪发光。改变语文教学长期走“单行道”的弊端,犹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黑夜中的亮光,引导人们走出单行道的死胡同。
  于漪老师说:“母语教学影响人的一辈子。”“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根,它蕴含着民族情结,传承着民族精神,对学生成长、文化素养、人格完善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语文教学的地位必须争,它不仅是语言文字技能技巧的问题,而且是培育中华文化根的育人大问题。”“汉语本身是非常优秀的语言,是双脑文字,具象、灵动,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像爱护眼睛、爱护身体一样。从小有了这份情感,就会增强国家意识,增强文化认同,也会增强作为公民的责任感。”经过几十年语文及学科性质之争,人们终于认识到:“语言不再是单纯的载体,反之,语言是意识、思维、心灵、情感、人格的形成者。”于漪老师渐渐形成了语文“人文性”的想法,接近了语文的本质。
  于漪老师语文教育改革的“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的思想,其理论基础既有古代文论的渊源,又有现代教育学的依据,即“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文道统一,以道育人”。“语文教学要善于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既废除离开字、词、句、篇的架空说教,又力戒置思想内容于一旁的支离破碎的词句理解,力求把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水乳交融,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语文能力获得有效提高”。
  于漪老师想而行,行而思,思而说,说而写,提炼成以语文教育理论探索为轴心的各类著述,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文集》(6卷)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数量可观。
  二、情感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培养老师和学生的情操。
  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合格和可靠接班人,教师担负着特别重要的责任。要担负起这个责任,教师必须切切实实地为学生做出表率,为此,于漪老师提出“一身正气,为人师表”,并以此作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于漪老师提出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要培育学生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这个“魂”,立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个“根”,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她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教文育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她的标志性思想是“教师心中要有共产主义旗帜飘扬”,“对党对社会主义要满腔热情满腔爱,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教师胸中要有一团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
  于漪老师认为:老师应该“在学生心田‘植根’”。针对当今“轻语文、重外文”的现象,于漪老师指出:“如果我们再不珍惜母语,那么我们离‘自毁长城’的日子就不远了,也许不多久就会完全被其他语言所代替!”为此,她呼吁:还民族语言之光彩。要通过语文教学,在学生心田做“植根”的工作,植爱国主义的根,植民族精神的根,植志向的根、理想的根,植良好道德情操的根、健康人格的根。
  于漪老师以“熏陶感染育心灵”,其目的是把思想道德情感教育渗透在语文教育训练之中,使同学们的思想水平和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获得双提高。她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语文教学。娱目,有计划、有目的地以文学精品娱学生耳目,带领他们进入作品的优美意境,领略无限美好的风光。动情,运用经典课文中所蕴涵的真挚感情,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志,于老师从学生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的实际出发,运用文章的精要之处,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激发他们生疑、质疑、解疑,进而探索生活道路和人生真谛。励志,于漪老师充分运用教材中卓有建树的人物的思想言行,影响学生,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启发他们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
  于漪老师认为:教师应该“用爱心培育爱心”。师爱是师德的核心。于漪老师强调要用“爱心”培育“爱心”,帮助学生增强树魂立根的内驱力。
  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理论,浸透了她从教与学两方面行动中汲取的智慧。针对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轻德、分数决定一切的现象,于漪老师说:“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是活泼泼的生命体,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她呼吁,要从当前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重智轻德的重围中“突围”出来。教育本质是“育人”而不是“育分”。她强调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以奠定树魂立根的素质基础。
  于漪老师还认为: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懂得学生,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谱,这个谱是活泼鲜跳的,多姿多彩的,一个人一个样。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平等相待,带领他们在求知的海洋中遨游,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真正主人”。教师的“教”作用于学生,“研究学生,激励学生,雕塑学生,其育人的向度是全方位的”。“了解学生,是为了和他们的心弦对准音调……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他们对学习的‘内部态度’往往决定学习质量。为了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于漪老师在“发现”上下功夫;在理解上下功夫。她说:“要培育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要练就一副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与潜力,善于‘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力变为发展的现实……面对这些丰富的‘书’,我一本一本认真读,一点一点学习、领悟,逐步懂得师爱的真谛,也品尝到亦师亦友的无穷的乐趣。”
  于漪老师让我们懂得:教师首先要自我教育,完善人格。教师心里要装国家、装教育、装学生、装责任、装追求。教师身上挑着千钧重担,一头挑的是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的是祖国的未来,这就是教师工作的整个世界。
  三、艺术性:在语文教学中,边实践边总结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艺术风格。
  教学艺术风格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需要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教师艰苦求索,自觉地进行实验、创造、升华,这些只能在一般或普遍意义上起作用,而教师的性格、气质和心理品质对教学艺术风格的影响和形成,才是决定性的因素,两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其艺术价值的取向。
  语文教学艺术风格只能在语言环境中表现出来,作家创作、教师讲课都需要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通过文学艺术与教学艺术、文学语言与教学语言。形成各具特色的风格流派。
  于漪老师教学艺术的显著特色是“寓教于情,声情并茂”。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东西。”她的课能够用语言“粘”住学生。于漪老师素以教学语言优美考究著称,她的教学语言十分独特,富有个性魅力,能“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她的课“总是充满激情,意蕴深刻,常常是清词丽句,声情并茂,顿挫起伏,音韵和谐”。她不仅以激情感染学生,而且善于启发诱导,在教学中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诱导他们主动地探索,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实践活动教学的全过程,让他们在语文实践中增长才干,具有实实在在的语文能力。
  于漪老师的教学艺术表现在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她的语文教学主要围绕“新”“趣”“情”三方面进行。新,指教学方法不断地更新变化;趣,就是讲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入迷;情,就是“把文章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我之口,如出我之心”。
  于漪老师课堂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变化多姿,灵活多样,从来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上海的张撝称于漪老师为“没有固定模式的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这独具特色的、没有固定模式的个人教学风格,可称之为“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基于对语言教学多功能的认识,组成了一种立体化的课堂结构。因此,这“无恒”,就是“常将讲、思、答、议、评有机结合起来,常取启发式、学导式、自学式、三主式等有效模式之长而自成风格,独为一体”。创立了“点、线、面、体”教文育人立体教学体系,“点”即课文,每课必精心设计;“线”即文体,即成序列又统筹兼顾;“面”即全局,对目的、任务、内容、训练作总的科学安排;“体”即文章的文与道,情与理、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彼此交融,熔于一炉。
  于漪老师的教学艺术还表现在经常引进生活的活水,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于漪老师认为:“语文应和生活相联系,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活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又怎能学好语文呢?”所以于漪老师在教学中经常引进生活的活水,运用多种课型,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于漪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上,让学生诵读课文,让学生理解揣摩课文的优美字词和关键语句,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而她运用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能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对祖国充满无限的爱,对学生充满无限的爱,对语文教育事业充满无限的爱。正是这种爱心,激发了于漪老师从事语文教育事业的豪情和无穷动力,进而以勇往无前和忘我的精神投身语文教育事业。于漪老师从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学人之长,量己之短,不断否定自己,超越自己,不断学习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学习吸纳同道们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并在教学中不断加以检验,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终于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她在繁重的工作情况下,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推陈出新,笔耕不辍,撰写那么多精品文章,为我国语文教育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
  吕型伟在《从教七十年散记——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中说:“成功缘于一种态度。”于是我就想,怎样诠释这“态度”?吕老说:“人们常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我认为这句话应倒过来讲,战斗不息,生命不止,一个不断追求的人是不会老的。”找到答案了。如于漪老师所说:“岁月如歌,往事依依,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伤痕有欢乐,有失落有收获……教育事业真正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所以,我对于漪老师最大的感受是:思想者,岁月不老。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研究,大力宣传推广,让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开花结果,让我们的语文教育事业呈现出万紫千红、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张正君.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0.
  [3]岁月如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8,(第1版).
  [4]董远骞.教学的艺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语文学习.1996,(2).
  [6]中学语文教学.1994,(2).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神经心理学量表对符合标准的134例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状况进行评估,收集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四诊信息,探讨可能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对患者中医证
目的运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新生小鼠模型,探讨β-胡萝卜素对NEC新生小鼠肠道损伤的作用。方法选用5日龄C57BL/6新生小鼠15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每组5只。对照组:母鼠哺乳喂养,无其他任何干预;NEC组:通过对新生小鼠缺氧刺激,人工喂养及脂多糖干预诱导产生NEC;β-胡萝卜素干预组:在诱导产生NEC的同时,给予新生小鼠胃管灌注β
2009年9月初,河北省实施新课程改革。经过深刻领悟新课标精神,切实付诸实践,目前我校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人格与能力的发展;不仅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而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这使我们对学生成才标准的考量态度有了转变,对教学质量的要求有了新改观。  一、领悟新课标,树立新观念  实施新课程改革,需要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诗》《骚》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是古代诗歌题材类型的滥觞。钟嵘认为《十九首》“其源出于《国风》”,可谓真知灼见。《古诗十九首》取材多来自文人世俗生活,它真实地再现了汉代中下层文人士子的生存状态,内容上要么是羁旅愁怀的游子之歌,要么是哀婉悱恻的思妇之词。  为了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古诗十九首》的取材特点,现将《古诗十九首》各篇的基本内容列表如下:   正如马茂元先生在《古诗十九首初探》一书中写道:“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学作品属于意识范畴,一部文学作品完成,它又能相对独立存在,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解读《老人与海》,使读者能够从宏观角度对该作品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小说《老人与海》 战后作家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20世纪最有名的美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由
摘 要: 语言是人类特有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词是语言的直接组成成分。在千百年的时代变迁中,人类文明使词系统得到了不间断的更新,社会改变也使词系统得到了多方的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部分的词被淘汰出整个语言系统,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新词新语在不断地出现。它们从网络、方言、英语等不同的方面演变而来,而且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特点。在这些新新词类中,有些词的应用并不广泛且受用时间也不长,有些词却被大
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修补Ⅲ型食管闭锁术后食管肺瘘的可行性、手术经验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行胸腔镜食管肺瘘修补手术的4例Ⅲ型食管闭锁术后食管肺瘘患儿的临床资料。4例患儿均为男孩,确诊年龄在1岁5个月至5岁1个月。4例患儿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均可见造影剂从食管溢出进入肺组织;CT检查均可见近端扩张食管与右侧肺组织关系密切,3例可见食管
摘 要: 本文分析讨论了哲学家提出的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关键词: 哲学家 归纳法 演绎法    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而言,必须有一定的方法才行。逻辑经验主义者把科学哲学分为发现的领域和论证的领域,却将发现的领域排除在外。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既有一般的方法,对于特殊的研究领域又有特殊的方法,一般的方法处于更基础的地位,下面我们就具体地分析讨论关于发现领域的一般方法。  英国唯物经验
摘 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本文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民主集中制更适合中国;总结三十多年来中国发展情况以肯定中国的发展模式,从而否定西方化道路这三个方面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 中国发展模式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民主集中制    通过改革开放,我国走出了历史的困境,回首我们经历过的路程,我们蓦然发现我们所走的这条路是以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