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屏蔽方舱质量控制点设置研究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dixi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性能电磁屏蔽方舱可以对所承载的各种电子设备和操作人员提供有效的电磁防护,已成为保障武器装备的战斗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随着电子侦察、电子对抗等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方舱舱体的电磁屏蔽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电磁屏蔽方舱的设计,由于方舱的主体结构以及装配过程等原因的限制,设计难度大,为此,必须重视电磁屏蔽方舱质量控制,设置质量控制点,以此提升电磁屏蔽方舱的装配质量。
  关键词: 方舱;电磁屏蔽;质量控制点
  方舱作为一种移动箱式工作间,具有一定的强度、刚度和使用寿命,还有足够的承载能力,良好的运输性,严密的水、气密封性能等,因此,近30年来被广泛地应用在我军装备的各个领域。随着电子侦察、电子对抗等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方舱舱体的电磁屏蔽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方舱在电磁屏蔽过程中,其屏蔽效能质量控制一直是重中之重,不能只是从检验环节控制,必须从多方面严格控制。
  一、电磁屏蔽方舱的概况
  军用方舱是装载军事设备和人员,同时提供所需工作条件和环境防护,由夹芯舱板组成的成型的可移动箱体。具有一定的强度、刚度和使用寿命,还有足够的承载能力、良好的运输性、严密的水气密封性等,已被广泛地应用在我军装备的各个领域。电磁屏蔽方舱是一种有效屏蔽电磁干扰和电磁脉冲的方舱,确保舱内装备不被干扰或破坏,当然也能屏蔽舱内电子电气设备发出的电磁信号而使敌方无法侦查或探测具体位置。既具有一般方舱所要求的各种性能,又具备电磁屏蔽所要求的电磁屏蔽性能,是两者有机结合的军用装备平台,成为保证装备战斗力及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这就对电磁屏蔽方舱的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乃至检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电磁屏蔽方舱质量控制点设置要点
  1、结构件加工的质量控制要点
  方舱的主要结构件包括舱板、角件、舱门、孔口(通风孔口、电源或信号输出口)及骨架等。这些结构件是方舱水渗漏和电磁波泄漏的主要部位,其加工制造质量、表面的导电状态尤其是连接面的平面度、垂直度,决定了舱体的电气连续性,对方舱屏蔽效能起到关键或重要作用,要从源头上保证方舱的屏蔽性能,须抓住重点工序进行严格控制。第一,结构件的尺寸误差应精确,必须严格控制各零部件尺寸在公差范围内,并符合设计图纸要求,必要时可以制作合适的生产检验工装;第二,舱板、门孔口框架焊接过程应用满焊、连续均匀确保良好的电连接状态;第三,结构件平面度应控制在0.5mm以内,良好的平面度可以提高铆接后的电气连续性;第四,舱体的内外蒙皮表面进行导电氧化的结构件,确保导电膜层的厚度在工艺文件误差之内,必要时测量膜层接触电阻,确保导电膜层的导电性能。
  2、舱体组装过程的质量控制要点
  方舱各舱板组装的过程,是按照工艺文件将六个舱板、角柱及角件拼接成一个箱体,决定着方舱的可靠性能,更决定着方舱的屏蔽效能,由于组件体积庞大、工序复杂,参与人员众多,带来了一定困难,其核心是做好舱板连接过程的质量控制。首先要保持接触面的清洁度,特别是做好舱板壁角及连接处的防护工作,确保不能有油污、漆膜和氧化膜污染基面,且包边搭接面必须清理干净,不导电的防护层要去掉,最好按要求进行铝及铝合金导电保护液处理。其次要保证屏蔽方舱角形件(角件、角柱)电气连接性能。因此,要充分考虑角形件的宽度及角形件上铆钉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屏蔽理论中缝隙与屏蔽效能的关系,以减少电磁泄露:缝隙越长,越宽,屏蔽效能越低,缝隙越深,效能越高。具体来说目前六舱板的连接主要是靠内外包边加铆钉拼接而成的,因此要选择合适的钉距离,II级方舱外包边拉铆钉双排交错,要求单排钉距90mm,内包边钉距40mm,I级方舱外包边双排交错单排钉距40mm内包边钉距20mm,总的来说铆钉间距一般控制在12mm~50mm,间距应该均匀,铆钉排列整齐,直线度应控制在2mm以内,铆接过程中所有构件不应出现翘曲等变形情况。同时,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铆钉必须与铆钉孔之间是良好的导电状态,除了钉孔周围要干净,更要涂导电密封胶进行拉铆,不允许出现松动,裂纹虚铆等情况,确保良好的电接触。
  当屏蔽效能SE大于等于40dB时,舱体各片壁板外蒙板之间需用整条铝板条、角顶处用铝罩进行连焊,清除基材表面确保导电接触面干净,并采用连续焊,焊缝处粘贴屏蔽胶带(铜箔)电磁密封。舱体内壁角接处,用铝压条链接,链接前去除相接处的油污、油漆和氧化膜,立即涂覆导电保护液,在衬垫导电衬垫(定向金属丝)粘贴屏蔽胶带后,用螺钉或铆钉将压条进行固定,衬垫材料平整,平直,不得外漏。
  3、结构件安装的质量控制
  舱体组装完成后,下一步是涉及舱门、壁盒、采光窗、百叶窗等孔口结构件的安装,而这些部位是最容易形成电磁泄露的部位,应重点控制安装接触面的电气连续性。以舱门安装为例,门框与舱板间一般采用在门框内沿四周加装弹性导电衬垫(如定向金属丝),以及外沿四周涂聚氨酯密封胶后,将其与舱体采用铆接的形式连接,从舱内向外用防波套填充门框四周与舱体门孔间的缝隙后,粘结屏蔽胶带并用压条固定压紧。舱门屏蔽效能之所以难以控制,主要在于其频繁的开关,对于衬垫的耐压缩疲劳性能,门框导电处理、导电层耐磨性能等都对舱门的屏蔽效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取得较好的屏蔽效果,一是门与门框配装时上下间隙均匀一致,开关灵活;二是铰链处用金属软编制防波套进行电连接;三是安装导电衬垫时要用酒精清洗嵌槽,喷漆时做好防护,及时清理;保持导电衬垫自然状态,不能拉伸,确保压缩量在30%~50%之间,拐角处要充实,接头处不能有空隙,才能保证各边和拐角有良好的点接触;四是方舱舱门、采光窗应增加合适的屏蔽铜网,且受力均匀,接头处接触紧密,屏蔽网重叠长度应大于15mm。安装完成后,通过测试所有孔口框架与舱壁内外蒙皮间的接触电阻一般小于等于2.5mΩ,以保证可靠的电连结性。
  三、结束语
  总之,在整个电磁屏蔽方舱生产过程中,任何结构件的加工质量、舱体组装和设备安装工艺中的疏忽都有可能为电磁泄漏留下隐患,进而影响方舱的整体电磁屏蔽效能。因此,一定要结合方舱形成的整个生产流程,重点抓好影响到方舱電气连续性的加工制造工艺落实和检查,坚持源头控制和过程保障相结合的全过程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 和婷,李乔.浅析电磁屏蔽技术在电子方舱中的应用[J].新技术新工艺.2013(06).
  [2] 郭浩,王向阳,张培敏,苏长青.屏蔽方舱舱门设计要素及应用[J].安全与电磁兼容. 2013(06).
  [3] 张伟.方舱的屏蔽工艺和技巧[J].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13(01).
其他文献
【摘要】两年来,消流三中以努力打造班级励志文化为抓予,组织各班学生对自己的教室进行精心“包装”,让教室的每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意义,用高品位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促进班风、学风提升。打造班级励志文化是推动三中科学发展的新举措,面对学校新的变化,全体师牛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学习中,我们将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小住”的责任感,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大型仪表是不同于常规的压力、流量、温度测量的热工仪表。以X射线测厚仪为典型代表的大型仪表是机电一体化、测量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等多专业交叉、科技含量高、价格昂贵的大型测量装置,是各生产线上的关键设备。  X射线测厚仪品牌较多,我公司主要使用测厚仪THERMO FISHER(赛默飞世尔),测厚仪系统主要包括:C形架、控制柜、操作员站(EPOS)、接线箱、水气服务箱、冷却器、警示灯、本地操作盘等
期刊
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一种常见的妇产科疾病,在育龄女性中的发病率可达8%-10%,临床上常表现为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不适、不孕等症状,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内
管理是集体的骨架。传统班级管理常常把对学生的教育标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一刀切”式的采取统一的管理模式,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别性和个性化特点,以至于班级学生在思想和学习上出现一些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是一个小集体,这个小集体也是学校最基本和最活跃的管理单位,其管理好坏是评判学生管理工作成败的重要标准。由此可知,班级管理工作对学校管理起着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本人结合教
新世纪呼唤新的教育行为。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基础教育的改革已经从考试改革、课题改革、教材改革发展到学习方式的改革,新的初中汉语课程标准倡导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和学生的青睐。汉语的实用性、工具性、丰富性、生动性因教师的情景设计而鲜活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学习历汉语的兴趣也比以前浓厚多了。那么如何才能在汉语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学习的兴趣,优化汉语
摘 要: 集中润滑系统在数控机械、加工中心、生产线等各行业的机械设备的润滑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两年这种系统也逐渐在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及汽车底盘集中润滑系统上得到应用推广。单线润滑系统改为双线智能润滑系统后,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效率提高,成本降低,维修便利。  关键词: 单线润滑系统;集中润滑系统;双线智能润滑系统  据统计,大约80%的破损零件是由于磨损造成的。磨损失效不仅造成大量材料和部件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喷灌与畦灌对比,喷灌增产、省水;对地温影响小;不板地、利于保墒;喷撒均匀,省工,效率高;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可减少沟渠眭埂占地,便于机械作业;调节田间小气侯。喷灌条件下,
在推广杂交水稻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即杂交水稻需肥量大,亩产1000斤必须施用纯氮20~35斤,并以底肥一次施用为宜。这种看法是否符合实际,需要通过试验来检验。为此,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