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数据的流域水平衡和水源涵养变化研究——以坝上高原小滦河流域为例

来源 :地质通报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bw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在海-气-冰-岩各圈层中运移完成水循环过程,但工业革命以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水资源收支不等造成水源涵养或亏缺存在空间差异。通过长期监测小滦河流域2001—2020年的气象、地表水文数据,定期实地调查地下水和土地覆被样本,搜集遥感反演的土壤水分资料,借助ETWatch模型估算实际蒸散,遥感反演土地覆被,运用水平衡公式核算小滦河流域降水、实际蒸散、径流、储变量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从土壤水和地下水2个角度分析水源涵养时空分布特征,以了解小流域水循环过程变化规律,解决水源涵养重点保护生态空间定位和水源涵养区的水资源管理问题。结果表明:2001—2020年降水以平均3.76 mm/a的速率增加,2001—2015年增长缓慢,2016—2020年快速增加,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多西少”,最高值出现在流域东北部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实际蒸散量以平均2.71 mm/a的速率增加,慢于降水的增加速率,2014年以后,高降水年的实际蒸散低于降水,水分被储存下来或用于其后的低降水年蒸散消耗,空间分布从上游到下游呈现“高—低—高”的空间格局,实际蒸散量表现为,湿地>林地>耕地>建设用地>草地>沙地裸地。径流以平均0.13 mm/a的速率减少,丰水期径流减小速率快于年径流,但枯水期的径流增加,“削峰补枯”效应明显。储变量虽为负值但以1.17 mm/a的速率增加,越来越多的水资源被涵养在土壤和地下;土壤水分以0.0018(m~3/m~3)/a的速率增加,上游多下游少,最高值出现在流域北部偏西的林草交错带,2010年以后,土壤水高值区从中游向下游扩展。地下水潜水位上升区面积远大于下降区面积,总体变化为稳中上升趋势,8—9月达到全年水位最高值。本文从综合调查监测的角度探索了小流域水平衡研究方法,为水资源综合管理提供支撑。
其他文献
<正>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上海城市交通非常困难。市民上班、出行只有乘坐地面公共汽车,或者骑自行车,当时还没有助动车。自行车最多时大概有500多万辆。上下班高峰时段,公共汽车每平方米要站立12人,乘客之间前胸贴后背。公共汽车平均时速16公里,高峰时段只有9公里,很多市民上班早晚都要在这样的车况下站立半小时到一小时,车内也没空调,夏天更加难熬。
期刊
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福建省莆田市金融支持绿色经济发展实践成效显著,但仍存在配套政策和绿色金融推进机制不完善、绿色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不足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因此,提出几条金融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路径建议:发展“党建+”合作模式,全力服务重点领域绿色发展;打造“一站式”绿色平台,加快绿色评价
期刊
在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愈发严峻的背景下,发挥碳金融市场的资源调配作用,以碳减排的价格信号结合金融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来引导产业结构低碳转型具有积极意义。与欧盟、新西兰等国际成熟碳市场相比,我国碳市场及碳金融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归纳总结国际成熟碳市场及碳金融的发展经验,是推动我国碳金融市场成熟度建设的他山之石。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成熟碳金融市场研究的基础上,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出发总结了国内碳金融市场和
期刊
本文基于浙江地级市2010—202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绿色金融与碳排放的内在关系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在其中发挥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1)绿色金融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实证结果通过了稳健性检验;(2)产业结构高级化是绿色金融作用于碳减排的路径之一,且绿色金融通过其产生的间接“减碳”效应与直接效应相当;(3)产业结构合理化也是绿色金融作用于碳排放的路径,但绿色金融通过其产生的间接“减碳”效应远远弱于
期刊
风险资本管理是约束和规范商业银行稳定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体现一个国家整体金融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实践中,监管机构持续关注商业银行的风险资本计量问题,最新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提供了商业银行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风险资本的具体细则。根据相关要求,银行参与碳交易会被赋予较高的风险权重,且碳现货和远期交易不能实现完全对冲,意味着买入现货和卖出远期交易仍然需要计提部分市场风险资本。这可能会影响银行参
期刊
探究绿色金融政策的作用机理及政策效果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理论,揭示绿色金融政策背景下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策略性行为与融资活动的关系:绿色金融政策会引发企业“信号战争”与绿色创新行为,进而形成多种纳什均衡,对“两高”企业融资产生不同影响。基于537家上市公司相关数据,采用链式中介效应模型考察绿色金融政策对“两高”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结果发现:绿色金融政策不仅能够直接降低“两
期刊
基于2011—2020年中国28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绿色金融对城市碳回弹的影响及其作用的异质性,并将绿色创新链分为绿色知识创新、绿色科技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三个环节,进而探讨绿色创新链视角下绿色金融影响城市碳回弹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能显著降低城市碳回弹水平,绿色金融对城市碳回弹的影响在资源禀赋、金融科技和人力资本方面具有异质性。绿色创新链的各环节在绿色金融与城市碳回
期刊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住户部门的债务显著扩张,居民杠杆率、资产负债率、债务收入比等指标都显著提高,且高于新兴市场国家平均水平。中国居民负债呈现出以住房贷款为主、负债增速过快、省市差异较大、城市中青年人群体债务压力较大的特征。国际经验显示,信用扩张是各国经济增长中枢下行阶段防止经济失速的主要方式,金融机构对居民贷款的偏好和城市化驱动的购房需求是中国居民杠杆率提升的主要原因。居民债务的过度积累会
期刊
如何实现金融与消费的有效融合,撬动金融对居民消费的能动性作用是当前我国稳经济促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将数字普惠金融、居民家庭杠杆率和居民家庭消费纳入同一框架体系中,利用我国2018和2020年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就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家庭消费(消费规模和消费升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检验了居民家庭杠杆率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居民家庭消费和消费升级均会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相
期刊
为应对配网多变的运行方式,确保馈线保护动作的正确性、选择性和灵敏性,通过在馈线中选取适当位置安装录波装置的方式,记录不同运行方式下馈线的录波特征数据作为数据基础。录波文件被上传到定值及录波管理系统中进行运行分析、故障判断;配合网络拓扑分析进行故障定位,依据录波装置安装位置及录波时间确定录波数据权重,采用多元回归计算修正保护定值,将馈线保护定值同录波特征和馈线运行方式关联起来建立和维护馈线录波特征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