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准确分析,提升答题质量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jua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8年以前,现代文文学类阅读基本上是散文一统天下,而小说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很少在高考中考到。到了08年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08年这一年就有5个省市高考题考了小说阅读,这以后小说阅读不断地出现在各省的语文高考卷上。到了2011年全国18套试卷就有9套试卷考到了小说阅读,近两年一直处在上升的趋势。考查小说阅读,自然离不开对小说三要素的考查与鉴赏。
  小说中人物的作用:一、故事的线索,用人物的经历推动故事发展。二、主题的揭示,用人物的命运遭遇揭示小说主题。在小说中作者往往是通过以下的方法来塑造人物:一、通过人物肖像、语言描写。二、 通过人物行为描写。三、 通过人物心理刻画。四、通过细节描写。五、通过环境的烘托、衬托。分析人物最关键的是抓住有个性的地方分析,这样才能分析出这篇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与众不同之处。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尤其是人物形象,可以分“三步走”:首先,听其言,观其行。就是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其次,给人物写“思想鉴定”。这是由表及里的过程,就是通过作品对人物的种种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思想品质。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认识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用。 在08年浙江卷小说阅读《乌米》中有这么一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可以按照上面的步骤来分析这一题:第一步,听其言,观其行。文章的主人公是疯老婆子,她失去了丈夫和孩子,日复一日地歌唱,盼望他们归来。“我”能够听出她歌声中的怨诉,并且特意去看她,“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 “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第二步,由以上对“我”的描写,可以感觉到“我”对老人充满同情,能够发现老人行为中的人性之美,并对老人满怀敬意。尽管如此,“我”并未“产生什么希望”,因为“我”知道“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这又说明“我”对现实保持着清醒的认识。第三步,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要充分理解文章的主旨,把形象放在全篇之中去把握。作品主人公是疯老婆子,作品正是通过“我”交待了她的身世,展现了她身上蕴涵的人性之美,一步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这样把握全篇,就不难明确“我”的作用。这样分析后答案应该是: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作用:①使文章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答“见证人”也可);②贯串全文的线索(答“贯串文章始终”也可);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
  答分析人物形象这类题目,还必须注意以下四点:一、审题要细心。还是08年的浙江卷《乌米》这篇小说中有这样一题: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字)。要注意审题:两个字的词必须是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而且还必须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二、要有分点意识。在答题时分解题目,进而分项解答,尤其对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要明确地用1、2、3、等序号分列回答,这样思路清晰,表述明白,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三、要尽量用原文的话答题。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还没有完全提升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层次。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用原文的话有利于在阅卷中形成比较统一的评分标准。四、尽量用专业术语。尽量用解答阅读题的专业术语,一定要避免口头语。比如,分析人物的性格,可以这样回答: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可结合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按照上文提出的三步走,同时注意四个注意点,定能在小说阅读人物形象分析这一类题型中取得高分。
其他文献
催眠是一种古老又充满活力的治疗方法,是所有心理治疗流派的心理咨询师所必备的基本功。它对于提升工作效率、管理情绪、改善失眠、治疗恐惧、开发内在潜能、处理危机、解除压力烦恼、提高学习的效率、戒除不良习惯、改善身体机能都有显著的效果。  从古到今,催眠作为人类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组织自己、提升自己的一种意识活动始终存在。催眠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让人入睡,让人失去知觉,而是在某些领域的知觉增强,催眠实际上是
期刊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注入新鲜活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全面推行语文教改创新的新形势下,语文教育工作者为适应现实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探索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途径,从而使语文教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贫乏、语文视野狭窄的特点,牢牢抓住培养学生兴趣这个“制高点”,尽可能地采取生动活泼、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听、
期刊
作文乃语文的半壁江山,所以有人说,得作文者得语文。作文成绩的优劣直接决定高考语文的成绩,因而作文倍受师生关注。作文的优劣高下是受学生思想支配的,它是思想的产物,提升思想的境界,才能提升作文的境界。  如何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呢?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关注时事,情随事迁  高考作文一直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是时代风云的晴雨表。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动向,留心人情现状,做一个有血有肉
期刊
记叙文的写作,一直是考试的重点,近几年来,各省市命题趋向记叙文的写作。例如,2006年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2011年四川卷《总有一种期待》。高中学生普遍注重议论文的写作,忽视记叙文的写作,或者根本不想写记叙文。由此可见,记叙文写作存在难度,那么到底如何写好记叙文呢?下面结合话题“牵挂”谈一谈记叙文的写作。  首先看题目:  根据下述材料,按要求作文。  牵挂是思念,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
期刊
一个小男孩,因为父亲每天忙着写文件,要到很晚才休息,因而决定在晚上十二点起床帮他父亲工作。但由於每天起床写文件,所以睡眠不足,上课不认真,学业退步。而毫不知情的父亲对儿子的行为十分不满,男孩有好几次想放弃,但一看见父亲疲劳的样子又无法放弃,父亲对孩子却已达到完全不理不采的态度而令孩子非常伤心。直到某天,父亲才发现事情的真相,心中充满了懊悔和慈爱,那天父子俩一同熟睡到天明。  这个感人的小故事,是我
期刊
《课程标准》中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早在1924年,叶圣陶先生就指出:“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他把写作源泉明确地导向了生活这个竞技场,从生活中去寻找真情,体验真情,笔端的倾诉才会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学生写作怎样才能
期刊
一、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课下注释④“而卒以祸”解释为“而终于给他们造成了灾祸。卒,终于”。“卒”的确有“终于”的义项,比如,《史记·李斯列传》“卒成事业。”(终于成就了事业)。但是笔者觉得课下注释中的“卒”,解释为“终于”有些不妥。从语境来看,本句意思是说,郭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
期刊
文言文翻译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要内容,难度系数大,综合性强,旨在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的综合掌握。文言文翻译题共10分,学生不仅得分低,而且畏难情绪大,如何做好这道题已成为广大师生关注的焦点。笔者以为,只要科学复习,在平时的训练中强化要点意识,走出翻译的误区,就有可能突破这一难点。  一、典例探究  (2009·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
期刊
茅盾能把七十多万字的《红楼梦》任一章节流利地背诵出来,梁衡说:“我认为学生写作还是要用笨办法,这就是背诵。”外国谚语也说:“能背多少书籍,就能获得多少知识。”可见,背诵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只有多读多背才能收到“出口成章”“下笔千言”的奇效。高考语文要求背诵初中课文三十二篇,高中课文二十六篇,四川高考每年的名句名篇填空都在六分左右。背得好的学生一分不丢,背得差的学生一分不得,差距不可谓不大。那么,究
期刊
有不少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越来越不喜欢上语文课,他们认为语文课没意思,枯燥乏味。语文课怎么了?它什么时候成了单纯的知识技能课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语文课,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它更需要引导学生去关爱生命,感悟人生。要在课堂中融入一些审美体验,要在掌握语言文字形成知识技能后再进一步,进入到语文的内涵,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感受语文的魅力。  语文的魅力,在于通过语言文字,创设情境,给人以精神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