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与汉英“死亡”代用语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majq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大量的代用语被用于掩饰“死”这个人类最基本的客观事实。本文从宗教信仰方面探讨中英文化的生死观,解读汉英死亡代用语的生成。
  关键词:死亡 宗教 代用语生成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对“死亡”这个概念和词本身进行乔装、隐晦。对“死”的避讳,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首推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用ceased to think和gone to sleep but forever将马克思的去世比作“停止思想”和“永远安详地睡着了”。林肯总统在葛底斯堡所做的著名演讲中用final resting place婉指“墓地”,用gave their lives婉指“牺牲、战死、阵亡”。莎士比亚在《恺撒大帝》中说恺撒是被put to death;在《麦克白》一剧中把死亡说成是surcease、taking-off;在《哈姆雷特》中将die说成是sleep和shuffle off the mortal coil(摆脱人生的羁绊,大解脱)。
  从人们的社会心理上来讲,认为谈及死是不吉利的。在汉、英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代用语来掩饰死亡这个最基本的客观事实。因为死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和社会现象,而死亡又是一种不幸,因此,人们在死亡面前感到一种不可解释的超人的力量。由此,对死亡产生了恐惧和禁忌,进而导致代表死亡的语言符号成为禁忌语。在不得不提及死亡的场合,为了避讳,人们便使用另一种语言符号来代替被禁忌的语言符号,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各种语言中都大量存在与死亡有关的代用语。但无论什么代用语都一定要确实和死这种现象有某种意义上的相似性(尽管这些联系看上去是人们加上去的)。代用语就是隐喻中的相似概念之间的映射,只不过是一种反向映射。本文从宗教信仰方面探讨中英文化的生死观,解读汉英死亡代用语的生成。
   对“死亡”的禁忌,与宗教的关系极为密切。人们不理解这种神秘而令人恐惧的自然现象,便从宗教里寻找解脱。为了消除人类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各种宗教都对死亡做了解释,对死后的世界进行了描述,以及对来世表达了不同看法,这一切都在语言中得到了反映。与西方民族相比,中华民族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宗教信仰,虽有道教、佛教以及伊斯兰教等,但信仰者在全民族人口中所占比例不大,宗教禁忌未能对全民语言产生较大的影响。不过,中国的宗教也产生了一些“死亡”委婉语,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必然导致言语禁忌的多样性,委婉语也因不同的宗教背景而呈现出不同的宗教色彩。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把先秦道家的理论概念——“道”加以神秘化,作为根本的信仰,把得道成仙作为追求的最高境界。道家否认世间万事万物的差别,认为“生”与“死”也没有极端差别,所谓“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庄子·刻意》),于是人死便婉称“物化”,以及“隐化”“遁化”等。由道家思想发展而来的道教则进一步追求生命不死、肉体成仙(成仙便乘白鹤而去),称人死为“仙逝”或“仙游”。
  道教认为,经过一定的“修炼”,世人是可以脱胎换骨、超凡成仙的,没有必要等到死后才来超度灵魂,因此,源于道教的死亡委婉语大都与成仙有关。道教认为人死犹蝉之脱壳,称“蝉蜕”或“蜕化”;或如鸟生双翼飞升,称“羽化”;或传说得道成仙便乘白鹤而去,于是,称“骑鹤”或“化鹤”。道教有关“死”的典型委婉语有:羽化、仙游、仙逝、成仙、归西、骑鹤归西、驾返瑶池。
  中国自远古以来便有鬼神之说,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构想,更是吸引了帝王及众多达官显贵。道教的神仙方术为秦汉帝王们所钟情,秦始皇兴师动众,让人入海求仙;汉武帝被神仙方士所鼓吹的得道成仙之术搞得神魂颠倒,深信不疑;唐代自唐太宗李世民始,至以后数代,都笃信神仙方术。道教把神仙分为“三品”:能乘云御气升天入天堂的天仙;可任意逍遥遨游于名山大川的地仙;再下一品是由尸骸蜕化成仙的尸解仙。得道成仙者不是升入方外的天堂就是去往蓬莱仙岛等处。道教对中国人的影响很深,道教中的许多传说和神仙形象至今仍为中国老百姓所津津乐道。总之源于道教的死亡委婉语反映了人们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愿望,以及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去超越死亡,寻找生命寄托这的进取心态。
  佛教的最高境界,称之为“涅槃”,意为进入一种永恒寂灭的精神状态,而其根本宗旨,则是为人指点迷津,灭绝苦源,使人能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地流传、渗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佛典的翻译不断为汉语输入新的词汇,今天汉语中的许多词汇就是源自佛教词语。但是,源于佛教的死亡委婉语却大都未能跨出佛门,如:圆寂、归寂、顺化等等。“涅槃”就是源自音译的梵语“virvana”。佛教提倡修行,其最高境界为“诸德圆满俱足,诸恶寂灭净尽”,所以也virvana意译为“灭度”“圆寂”“示寂”“入寂”“入灭”。佛教有关“死”的典型委婉语有:坐化、入寂、圆寂、物化、升天、归西、灭安、转世、归真、灭度、迁化、顺世、归寂。
  佛家功德圆满,达到“四大皆空”,死时心平气定,盘膝端坐如生,曰“坐化”;而此后必“登莲界”——这就是佛教对“死亡”的最高赞誉。“诸德圆满俱足,诸恶寂灭净尽”是佛教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也是凡人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因此,上述佛教所用的“死亡”委婉词语至今只用于指僧尼之死。一个佛教徒若能达到“涅槃”的境地,也就意味着他能超脱红尘,出世成佛,死亡对于他便是一件大好事。许多高僧在行将辞世之时,沐浴更衣,盘坐合什,用意念控制肉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安详地死去,这就是“坐化”。“坐化”也就成了另一个指僧人之死的委婉词。佛教以业报轮回来解释人的生死,实际上同以灵魂肉体来解释人的生死一样,最终是认为达到不朽而超越死亡的境界。佛教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达到不生不死没有轮回的“涅槃”境界,即成佛。
  在宗教信仰问题上,中华民族素持宽容的心态,多为多神论信仰。从各自的宗教视角出发,对死这一自然现象,不同的宗教自然有不同的说法。当然,不同宗教对“死亡”的解释也有一些相通之处,例如道家认为人死即归于自然,返归本原,故称“返真(元)”或“登真”;佛家也认为人死后灵魂则回归本真,故称“归真”;同时,回教也称“死”为“归真”。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比起英语来,汉语这方面的委婉语少得多;而且,由于宗教的多元化,汉语中这类来源于宗教的“死亡”委婉语,绝大多数未能作为全民共同语进入《现代汉语词典》;进入者除了道教的“仙逝”“物化”和佛教的“归西”等少数几个外,多数也保留着鲜明的语域特征,如“归真”是“佛教、伊斯兰教指人死”;“羽化”是“道教徒称人死”;“圆寂”则是“佛教用语”等等,这些语域标记式的附加注释,说明它们一般仅在宗教圈内使用,在无神论思想占主导的现代中国,很难被接受而沿用。
  在原始宗教观念的支配下,人类普遍把语言看成是具有超自然魔力的东西,“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思想意识在汉、英民族的民俗传承中都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因此,汉、英民族中存在着相同的禁忌。但由于汉、英民族社会历史土壤的差异,由相同的禁忌发展而来的委婉语却不尽相同。英、美等讲英语的国家都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基督教重视来世的拯救,在《圣经》及众多的布道文、赞美诗和颂歌词中,涉及死亡之处很多。因此,在英语中存在着大量源于宗教的死亡委婉语。
  众所周知,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一统天下,《圣经》是惟一的、至高无上的真理。按照《圣经》的教义,人生在世是救赎的过程,只有经过种种磨难,死后才能得救,升入天堂,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英语中“死亡”委婉语源自《圣经》的有很多,就体现了基督教的人生观及其对死亡的宗教解释。如上帝用泥土造人,于是人死之后就return to dust(归于尘土)。《圣经-旧约》中就讲上帝用泥土制造了人类始祖亚当,并对亚当说:Thou come from dust,and shalt return to dust.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必须赎罪,故死去犹如pay the debt of nature(偿还欠负大自然的债务);上帝乃万物之主,人死后就得be called to God/answer the final summons(应召到上帝身边)。“死亡”就是go the way of all flesh(走众生之路)。人在世时必须积德行善,方能go to Heaven/Paradise(进入天国),然后就能be with God(与上帝同在),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in Jesus /lie in Abraham’s bosom(安睡在上帝或者耶稣或者亚伯拉罕的怀抱里),而后be at peace(心安神泰)。这样,人生就go to one’s final reward(得到了最后的报偿)。人死只是yield up the ghost(魂出躯壳),而灵魂却是launch into eternity(永生的),have one’s name inscribed in the Book of Life(名字留在永生簿里)。
  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都是上帝的儿女,上帝爱自己的儿女,人类也要爱上帝。人类本来有罪,因此要虔诚地信仰和服从上帝,才能赎清原罪,得到赦免,在来世获得拯救,进入天堂。所以,在英语中,源于宗教的死亡委婉语的本义大都是“应上帝之召”“安睡在上帝怀中”“上天堂”“与天使同在”之类。如:answer the final summons;be called to God;depart to God;be with God;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join the Heavenly Host;join the angels;join the angelic choirs;be called to the Great Beyond;be taken to paradise;go to heaven.从这些“死亡”委婉语可以看出,基督教把各种美好的向往和憧憬都摄入了死后的世界里,让生者有精神情感的寄托,安心生活,让死者有灵魂的归宿,愉快平静地离世。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戴卫平.汉英“死亡”代用语文化解读[J].外语论坛,2005,(1).
  [3]丁晖 戴卫平.英语“死”喻义研究[J].外语教学与 翻译,2007,(1).
  [4]辜同清.委婉语的符号学分析[J].外语教学,1999,(1).
  
  (袁晓红,华北电力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戴卫平,中国石油大学外语系)
其他文献
2015年8—10月,在湖南省澄天河国家湿地公园进行鸟类资源调查和种群监测过程中,拍摄到1种雀形目扇尾莺科鸟类,经鉴定为黑喉山鹪莺Prinia atrogularis,属湖南省鸟类新纪录.
构建了大鲵产业集群竞争力测度的AHP-GEMS模型,该模型包括四因素对,涵盖八要素.设计了大鲵资源量等34项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运用GEMS模型对大鲵产业集群
2002年,电力体制进行改革,成立了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逐渐树立起了市场竞争意识。做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教育体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几年来,广大体育教师根据“三个面向”的要求,对体育课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卓有成效的改革。但到目前为止
【正】 前言在斜坡跑道上做跨栏跑练习是近几年来人们才开始采用的一种新的跨栏教学和训练手段,近几年来,在国内外许多研究资料中和一些专业书刊上都曾多次提到这种练习方法,
注意:本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
发展了一种铜/铁协同催化的N烯丙酰基苯甲酰胺串联加成/环化/偶联合成叔烷基化异喹啉二酮的反应.在廉价金属Cu/Fe协同催化作用下,烷基偶氮试剂介导N丙烯酰基N烷基氯代苯甲酰
<正> 积极推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与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过多次调整,但此次调整和八十年代进行的结构调
自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上海郊区农村加快了农业适度规模主要是商品粮田适度规模经营的步伐,总的情况是好的。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土地流转缺乏规范,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