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王朝的宝石——格拉兹

来源 :游遍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kof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炼取意大利建筑风尚的中欧古城
  
  格拉兹(Graz)位于奥地利施泰尔马克州(Steiermark)境内,也是该州首府,南距斯洛伐尼亚(Slovenia)边界不过三十多公里。这座人口不过二十五万的古城.是奥地利境内仅次于维也纳的第二大城。但与其他欧洲名城比较起来,位于穆尔(Mur)河畔的格拉兹算是座迷你而建设集中的小城。
  因位居巴尔干半岛和地中海地区十字交汇点的地理位置,格拉兹自古以来就是阿尔卑斯山以东的文化重镇。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城内一幢幢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物,使得格拉兹在1999年12月成为奥地利第五处荣登世界文化遗产名单的重要历史遗迹。
  格拉兹曾为罗马帝国的殖民地,而且是中世纪重要的贸易城市。四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后,一直到查理曼大帝统一欧洲之前,格拉兹都被邻近地方的民族统治着。十世纪时匈牙利人入侵当地,直到半个世纪后才撤离,这时格拉兹也才开始有了较具体的边界,而格拉兹的斯拉夫语古名“Gradec”(意为“城堡”),也是出于这个时期。
  1140年,势力扩张及巴伐利亚至匈牙利一带的波西米亚国王鄂图卡三世(Ottokar Ⅲ)占领格拉兹后,格拉兹开始成为施泰尔马克地区的首府。此时期城中除了有贵族阶级外,还有大批工匠和商人。另外,还有大批犹太人居住在特定区域,但到了十五世纪,这些靠借贷放款维生的犹太人全数被驱逐出城。
  
  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全盛时期
  
  十三世纪末,哈布斯堡(Habsurg)王朝的国王鲁道夫一世(Rodolf Ⅰ)从鄂图卡三世手中夺取格拉兹。1379年纽仑堡条约签定后,格拉兹正式纳入哈布斯堡王朝的版图。当皇位传至李奥波德三世(Leopold Ⅲ)时,格拉兹开始向外扩展,并成为奥地利最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而真正让格拉兹发展成重要城市的关键人物,则是十五世纪中叶被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腓特烈三世(FrederickⅢ),他在格拉兹兴建他最喜爱的行宫,一连串宏伟的建筑物也在这个时期兴建完成。自1438年始,格拉兹已在逐步发展中,腓特烈三世更加把劲地开始兴建城墙。
  


  十五世纪时,为应付土耳其和匈牙利人的入侵,格拉兹逐渐展开防御性要塞的兴筑工作。1480年土耳其人长驱而入直抵城门,这个事件后来还被绘成一幅名为《上帝降灾》(Plagues ofGod)的壁画,长期展示在当时为皇家教堂的大教堂(Dom)南面墙壁上,这幅壁画也成为格拉兹旧城内哥特时代绘画的代表。
  腓特烈三世的继承者是马克西米连一世(MaximilianⅠ)皇帝,虽然他在格拉兹居留的时间不长.但仍大兴土木建设这座城市,1499年还在王宫(Burg)中增建了双曲(double winding)徊旋阶梯。
  到了十六世纪,土耳其人仍然不断入侵,再加上宗教改革的纷扰,格拉兹的经济受到严重的打击。为了一劳永逸,杜绝外患,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Ⅰ)自十六世纪中叶起,开始从意大利北部伦巴底(Lombardy)地区广征工匠和建筑师,以新的技术及风格重修格拉兹自中古时期便遗留下来的防御工事。也自此时起,格拉兹真正成为奥地利抵抗土耳其人的根据地。
  
  意大利建筑师打造出的城市
  
  以文艺复兴式风格兴建的防御工事,最著名的当属至今犹存、雄踞于斯洛斯山(Schlo berg)头上的钟楼(GIockenturm)。这座建于1588年的钟楼是由来自虐格诺(Lugano)地区的多明尼哥·阿利欧(Domenico dellAlio)所设计,如今已成为格拉兹的地标。这位才华洋溢的建筑师在格拉兹也留下了施泰尔马克地区最重要的文艺复兴式建筑,也就是位于旧城中心的兰德宫(Landhaus)。
  1614年,斐迪南二世(FerdinandⅡ)委任他的宫廷建筑师波米斯的裴特罗(Pletro de Pomis)在大教堂边,兴建一座深具纪念性的陵墓(Mausoleum)。这座庞大的建筑现在已成为哈布斯堡王朝最令人瞩目的陵墓及奥地利境内最重要的历史建筑之一,且是格拉兹当地由文艺复兴转变成巴洛克风格的代表性建筑。
  1618年则是格拉兹由盛转衰的关键,因为斐迪南二世在这一年被推举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次年,斐迪南二世便将皇宫和所有贵重的宝物,艺品、皇家乐团全都移往维也纳。随着宫廷的迁移,格拉兹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大不如前,这也是巴洛克时期的建筑未能在格拉兹大规模发展的原因之一。虽然如此,一直到1749年之前,格拉兹仍旧是奥地利内地的行政首府。
  
  战争留给后世的惟一产业
  
  十七世纪末期,土耳其人与匈牙利人再度进犯,战役夹杂着黑死病疫情,使格拉兹在1680年时损失了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当年战事频繁是格拉兹如今拥有为数众多古代兵器与军备的背景因素,这些古物后来被都收藏在博物馆中,包括了骑士装备、战马盔甲、武器等一应俱全,这些丰富的古兵器收藏也是了解中古欧洲战事装备的重要资料来源。
  


  十八世纪起,奥国终于完全摆脱鄂图曼土耳其帝国进攻的阴影,开始与开明专制的政治潮流整合,格拉兹内地首府的角色也因而渐渐弱化。
  与西欧各国一样,格拉兹在十八世纪期间,也经历了一连串的政治及社会变迁。亟思改革的约瑟夫二世(JosephⅡ)关闭了当地十六座修道院中的九座,同时,大批原本由修道院收藏的图书也进入了大学的图书馆;1773年原由耶稣会建立的学院,也因耶稣会的解散而改制为国立大学。
  十八世纪末,旧城区开始向外延伸,但开始萌芽的经济却随着法军的入侵而成长缓慢。法国曾前后三次占领格拉兹,第一次是由拿破仑亲自领军的1797年,第二、三次分别为1805年及1809年,虽然奥军英勇抵抗,但防御工事还是在1809年后被完全撤除。1839年时,当初的防御要塞被辟为一座占地广大的公园。
  十九世纪中叶,难敌政治改革狂潮的奥地利皇室,处心积虑地倡导文艺活动,企图以此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并借以苟延其君主专制政体。此时,华尔兹之类的休闲活动在中产阶级社会中蔚为流行,城中的艺术家、音乐家和作家带动了格拉兹的文艺活动。同时期,大量的现代建设工程在城中展开,旧城成为格拉兹重要的商业和社会中心,诸如市议会等重要的建筑物在市中心拔地而起,新的大学、歌剧院、犹太会堂、银行、旅馆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全速发展中的格拉兹更与近代历史息息相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被塞尔维亚人暗杀的斐迪南大公就是出生在格拉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被并入城区的区域扩大,古老的旧城中心日益缩小,随着工商业的日益繁荣,格拉兹俨然成为一座现代化都会,一座座新式的现代建筑在格拉兹城内出现,深具历史意义的旧城区在经济发展的脚步中,面临与战争一样残酷的威胁。
  自七十年代起,格拉兹在一群有识之士的积极奔走下,开始展开维护旧城的运动。经过一番协调后,格拉兹终于突破了为了 经济利益而牺牲宝贵历史遗迹的城市发展瓶颈,旧城区更于1999年通过了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审查,这无比的荣耀除了肯定格拉兹市民维护历史古迹的努力,也为经济发展与古迹维护的不相冲突,作了强而有力的见证。
  
  展现北意文艺复新式风格的兰德宫
  
  格拉兹众多古建筑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位于旧城中心、建于1557至1565年间的兰德宫,该宫由意大利建筑师多明尼哥·阿利欧所设计。1543年斐迪南一世由意大利北部地区广征工匠和建筑师来巩固格拉兹“奥地利内地首府”的城市地位.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除了今日已成为格拉兹标记的钟楼外,就是这座兰德宫了。
  


  十六世纪上半叶时,意大利文艺复兴式风格已在格拉兹出现,但文艺复兴风格真正具体成形,还是在兰德宫开始建设的这个时候。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反映了古希腊罗马的艺术风格,注重对称和空间的布局,力图振兴古典时代的美感取向。就教堂建筑而言,以圆顶和希腊式列柱来取代前时期的哥特式尖顶与门廊,室内装饰主要采用刻饰墙壁与彩绘天花板。就宫邸建筑而言,北意弗罗伦斯(Firenze)的宫邸多有着典型端庄的样式,建筑主体绕着一个利于采光、通风的中央庭院而建,造型上参考古罗马圆形竞技场形象,以古典柱式装饰建筑立面。
  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潮在十五、六世纪时传遍了全欧,又因受地方传统的影响,各自发展出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的文艺复兴式建筑。这股风潮也直接吹向了意大利的北方国奥地利,这也是格拉兹俨然如一座文艺复兴城市的背景。
  兰德宫这座有着优美列拱与田园式(Arcadian)庭院的建筑物,便是仿造伦巴底地区某幢宫邸的形式来设计兴建的。建筑物的结构呈口字形,然极具特色的是,口字形建筑物的其中一面,只有拱廊而没有楼房,这样的空间设计仿佛有开放剧场般的趣味性。此外,主建筑共三层楼高,主要楼层除了有相当宽敞的徊廊外,回廊外半圆形的拱窗使得典雅的建筑物极富韵律感。另有一排精致的窗户,采用典型的长方形样式,窗上则有三角楣装饰,洋溢着浓厚的文艺复兴式风格。兰德宫被认为是意大利以外地区最重要的文艺复兴式宫邸之一。
  
  披戴中世纪风华-5邻国文化的老城
  
  大广场与周边
  大广场(Hauptplatz)初建于1160年,自中世纪起就是商贾云集的商业中心。广场上的市政厅(Rathaus)建于1550年,是典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大广场上还矗立着一座约翰大公(Archducke Johann)雕像喷泉池,以纪念这位施泰尔马克亲王在当地兴建博物馆的善举。
  大广场西南边的圣方济教堂(Franziskanerkirche)建于1240年,是城中另一座著名的宗教建筑,教堂内部的装饰全为近代作品。介于圣方济教堂及大广场之间的建筑物,清一色是古典建筑遗迹,一些古老墙面的装饰则带有华丽的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
  
  外简内富的大教堂
  大教堂建于1438至1462年,是腓特烈三世下令兴建的皇家教堂。这座晚期哥特式教堂南面的外墙上,有一幅名为《上帝降灾》的壁画,主旨是为了请求上帝的宽恕:画面中共有三个灾难主题,分别是于1480年发生在施泰尔马克地区的蝗灾、土耳其人入侵及黑死病。
  大教堂在查理二世(ChadesⅡ)大公居住在格拉兹期间变得重要起来,这位大公还将耶稣会士召来以搞衡新教的扩展。自此的两百年间,大教堂一直由耶稣会士所掌控,内部重要的装潢也多在这个时期完成。十八世纪初期大教堂内部除了本身的建筑结构外,几乎全翻新成巴洛克式装潢。1773年教皇克里门十四世(Clement ⅩⅣ)解散耶稣会后,大教堂内原本的教区教堂、皇家教堂、耶稣会教堂终于演变为今日的大教堂。
  
  斯洛斯山上的要塞遗迹
  位于斯洛斯山上的要塞遗迹是格拉兹的历史起源地之一,格拉兹带有“城堡”意义的旧名(Gradec),就是源出于此。从旧城通往要塞的道路有两条.其中一条是有数百层楼梯的人工步道。昔日要塞的城墙和军事设施在拿破仑入侵格拉兹时全遭拆除,少数残存的古迹,最有名的当属建于十三世纪的钟塔(Uhrtrum),该塔不仅是俯瞰整个旧城区的最佳据点,且是格拉兹的象征。
  在山丘上还有另一座建于1588年的钟楼,每到正午时分,就会响起洪亮的钟声。目前除了零星陈列着昔日的军用大炮外,要塞遗迹已不再具有兵家的肃杀气息。从1818年起,地方政府开始将斯洛斯山上的土地开发为休闲公园,历史遗迹则成为游客流连不绝的纪念公园。州立军械博物馆
  在十六世纪初土耳其攻占欧洲时,格拉兹扮演了相当重要的防御角色。当时的奥地利在基督徒和回教徒的战争中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前哨,为了战争需要,产于格拉兹附近俄兹堡(Erzberg)的铁矿被大量制成枪、盔甲和刀剑等武器.这些武器的制造与改良由施泰尔马克、茵斯布鲁克(1nnsbruck)和德国的工匠所负责。从1551年起,大量的军备武器囤聚于格拉兹城墙内的库房,并由专人保养管理。这批军械在1643年被移往一座文艺复兴式宫邸中,这座豪宅也就成了一座军械库。
  十八世纪时土耳其军队撤出欧洲,随着烟硝弥息,格拉兹军械库里的武器开始生锈毁坏。半个世纪后,在玛利亚·泰瑞莎(Maria Theresa)女皇的御旨下,保留了这座象征格拉兹英勇御侮的军械库。如今,该军械库被改立为州立军械博物馆(Landeszeughaus),馆中各式各样的军备武器总数超过三万两千件,包括三千三百副盔甲、超过七千八百件小型武器以及珍贵的全副战马盔甲。就藏品的质与量而言,可说是全世界最重要且最傲人的中古兵器博物馆。
  
  王宫与斐迪南二世陵墓
  现今为施泰尔马克州政府所在地的王宫,为昔日城堡的一部分,也是当年腓特烈三世的宫廷所在地。可惜的是,这座宫廷的重要部分在十九世纪时遭到拆除,只留下由腓特烈三世之子——马克西米连皇帝所建的哥特式大厅、一座晚期哥特风格的小教堂,以及一座相当美丽的十五世纪哥特式双曲徊旋梯。
  斐迪南二世陵墓与大教堂紧紧相邻,且与圣凯瑟琳礼拜堂(St.Catherine'sChapel)合而为一。这座建于1614至1687年的礼拜堂及陵墓,是格拉兹从文艺复兴建筑演变至巴洛克风格的巨作。这座在西欧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建筑物,是哈布斯堡王朝最大的一座陵墓,也是奥地利境内最大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巨大的陵墓建在椭圆形的土地上,由上空看来,整个建物呈拉丁十字形,其圆顶也为格拉兹旧城区勾勒出醒目的天际线。
  
  文艺复兴城
  格拉兹旧城中心有近五十个被徊廊围绕的中庭,俨然是一座意大利文艺复兴式的城市,这在整个日耳曼语系地区中,可说是绝无仅有。许多建筑物的门面 洋溢着丰富的文艺复兴风格,尤其是一排排的红瓦屋顶,彷佛龙脊一般整齐,散发着地中海式的风情。
  
  悠游城郊绿色村镇别有兴味
  
  格拉兹所属的施泰尔克州是奥地利境内最重要的农业州,这样的人文背景使得格拉兹近郊罗列了无数风景如画的地方。在邻近的森林与小镇之中,景色最令人难忘的当属位于格拉兹北郊的佛罗雷敦(Frohnlelten)。这座只有数千居民的小镇,因有穆尔河流淌而过,风景格外瑰丽。晴天时,河畔小镇仿佛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佛罗雷敦镇初建于十四世纪,起初是为了保护穆尔河上的桥梁而建的山中城镇。十五世纪时,小镇的命运与格拉兹大致相同,黑死病与土耳其人的入侵,使得佛罗雷敦处于水深火热的形势,十六世纪末的大水更淹没了整个山城。十八世纪土耳其人败退后,小镇的经济得以复苏。然而好景不长,1763年,美丽的小镇竟然在雷击中被烧毁。1809年,由于镇民英勇抵抗渡河来袭的法军,因此除了滨河的几座房屋之外,全镇遭到法军焚毁的噩运;1822年再度因祝融之灾而受殃。
  直到1844年,铁路的通达使小镇的经济得以全面发展。当1867年镇上的水疗中心成立后,佛罗雷敦终于成为相当受欢迎的休闲胜地。1984年起,又连续六次赢得施泰尔马克州的花艺装饰首展,已为这座被森林环绕的小镇带来新兴的花卉商机。
  浏览佛罗雷敦可由格拉兹坐火车或开车前往,但车子只能停在镇外。过桥进入昔日城门的拱墙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半边雄伟的巴洛克大教堂。大教堂外观一点也不特别,但内部却有相当精致的巴洛克式装饰。大教堂的钟楼建立在教堂之外,教堂后有一片相当广大的庄园,富有南欧的农庄风味。巴洛克大教堂前就是占地广大的市镇广场,无数商店、咖啡座、精品店林立两旁,每一幢房屋都有鲜艳活泼的漆彩。若是深秋来此,不远山头上的森林红叶更是令人迷醉。
  介于弗罗雷敦和格拉兹之间还有一座叫施杜宾(Stubing)的小山村.村中有一座占地一百五十英亩的奥地利露天博物馆(Austrlan open-air museum)。广阔的户外博物馆有九十座受到保护的原始农庄,这些农舍来自奥地利各州,里面还展示着昔日农人所使用的农具和机器。该馆只在每年的四月至十月间对外开放,这段期间每逢假日,这儿总是吸引了许多家庭前来游玩。
  除了这两处地方,紧邻格拉兹城外还有许多可健行踏青之地,其中占地辽阔、四面都是沃野平畴的修克尔(Schockel)更是格拉兹市民的最爱。海拔高一千五百公尺的原野山林,在晴天时会有不少穿着传统服饰的当地居民,循着山野小径一路踏青而过。
其他文献
回忆着电影《罗马假日》故事情节,跟随着安妮公主的脚步,铺开一张背景是古罗马历史建筑和异域风情的恢弘画卷……     罗马就是一张充满了历史建筑和异域风情的恢弘画卷,有着一股神秘的力量吸引我,我的身心恍惚了起来,以为自己走进了一场听不懂对白的欧洲电影画面中,迷幻地让我只想一幕幕的往下看去……     圣天使城堡——今世前生的时光轮回     埋没在古罗马广场上的故事太多,有的载入到文字记载中,有的存
期刊
瑞士是高山徒步旅行的天堂。这里有无数的冰川雪峰在等待着探索,有数不清的湖泊在等待着漫游。海拔4478米的马特洪峰(Matterhorn)是阿尔卑斯山最美丽的山峰,也是瑞士引以为骄傲的象征。徒步去观赏马特洪峰,找一个能一览无余地观赏这座美丽山峰的地方,体会在真正的大自然中徒步旅行的快乐......     海拔4478米的马特洪峰(Matterhorn)是阿尔卑斯山最美丽的山峰,也是瑞士引以为骄傲的
期刊
南京,“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荣耀背后是一次次战火的洗礼。留给后人最亲切的辉煌无非是民国那短暂的历史。历史,不是教科书上干涩的表白,建筑才是最直接的倾诉。   ——漫游南京民国建筑     很少有这样一座城市,她所有的情绪都埋在一座座城门里、一棵棵梧桐树下、一幢幢沉默的建筑中。从外表,你很难看清她的深沉,可当你真的看清了,或许,你也会为了她的默默隐忍而疼痛。   南京就是这样的。   提到南京,很
期刊
相比其它江南名胜古地,我以为“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酒葆菜佣俱带六朝烟气的南京是最为不幸的。它花容月貌,沉鱼落雁,四季景色怡人,接受长江千年滋养,地处江南,富沃千里。当然享受同样得到大自然溺爱的还有我们的苏州、杭州,但是“远近高低寺间出,东南西北桥相望,水道脉分棹鳞次,里闾棋布城册方。”的苏州,有园林遍胜,书香氤氲,可以品诗论画,饮酒笙歌,即使无花无酒也可以锄作田,岂不美哉乐哉,惬意盎然,因此
期刊
全长1600米的柱廊虽然已经残缺不全,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出当年巴尔米拉城的宏伟气势   我们坐在绿草如茵的公园里,听大游充满感情地为我和奇灵读纪伯伦的《泪与笑》:“我来到了塔德木尔废墟。长途跋涉使我早已筋疲力尽,于是我躺倒在草地上,曲肱而枕。周围是一些巨大的石桩,岁月把它们连根拔起,又让它们卧倒在地,好似一场废战之后,沙场上留下的几具尸体……”   纪伯伦提到的塔德木尔位于叙利亚中部巴尔米拉城,它坐
期刊
风水这个名称的定义,学术界公认为晋代郭璞所著《葬书》中首先提出的:"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则不散,行之使者止,故谓之风水。"这里说的是死人安葬需选择有生气之地,生气遇风则散,有水则止,所以只有避风聚水才能获得生气。什么是生气,综观风水著作中的解释,可以理解为生气可以促发万物之生成,有生气之地是使万物获得蓬勃生机的一种自然环境。   什么地方能够避风聚水,这就产生了风水学中选
期刊
泰戈尔说:“天空没有飞鸟的痕迹,但它已经飞过。”   一年半的时间,在大多数都市人忙碌规律的生活中,只会是按部就班,平淡如水的一段生活历程,几百个相同相似、朝九晚五的白天黑夜之后,似乎再没有什么印记可以留下。但是,有这么一个女子,在这几百天的日子里却给自己的一生刻下了最辉煌的一串足迹。  照片上的农儿,健康微黑的脸庞,一双明亮清澈的眼睛奕奕有神,大漠孤风扬起农儿的裙裾,而娇小的独行女侠客,抖落一路
期刊
如果说,地质史上物种的灭绝主要是自然因素所引起的,那么现代物种的灭绝和濒危则绝大多数是人类所造成的。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环境意识觉醒的国际十年”。但是,在非洲的这十年和之后的日子里,包括黑猩猩和大象等在内的各种野生动物的命运仍然朝不保夕,在劫难逃。     (一)     饥饿、艾滋病、干旱、贫穷、落后……一直以来,这几乎是非洲令人触目惊心的现象,每个善良的人,都对此充满了悲悯的情怀。   法
期刊
缘分要来的时候,没有任何形式的铺垫。没有预感,也没有期盼,一个英国男子,一个中国女子,他们相遇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美得纯净而无功利,爱情就在这如诗如画的青山碧水中悄然发生。    因为一段感情的告终,满眼都是熟悉而无可留恋之物,徒增伤心,小梅决定结束自己在桂林精心经营的小店,还清店内的货款,揣着剩下的钱,只身来到阳朔。离开也许是最好的疗伤。  徘徊在阳朔的日子,热闹的人群,来来往
期刊
到南美的旅行者,肯定会去巴西。这是一个令全世界爱好旅游的人都心驰神往的地方。随着《中国旅游团队赴巴西旅游谅解备忘录》的签署,意味着巴西成为南美洲第一个向中国游客敞开国门的旅游目的地国家。   国土面积名列世界第五位的巴西是南美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在这个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度里,巴西人天生不为吃饭穿衣而发愁,他们平生所求不过四样东西:阳光,海滩,桑巴,足球。这四样最具人性的东西,哪一样不让人怦然心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