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谈佛教(二)

来源 :电影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k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独秀
  佛法之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
  许寿棠
  现在中国,虽称民国,而外侮益亟, 民气益衰, 一般国民懦弱、浮华、猥贱、诈伪, 视清末或且加甚。 自非一面提倡佛教, 以勇猛无畏治懦弱心,以头陀行治浮华心,以惟我独尊治猥贱心,以力戒妄语治诈伪心;一面尊重历史,整理国故, 以养成民族的自信力。 否则,前路茫茫,何能有济。
  张君励
  盖世尊之说法,因众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而成正觉。既有觉,自然不离智慧。悲智双修者,佛教之最大特色,为世界其它宗教之所不及。他教之教徒,谓起于迷信可也;归依佛法,则智者之事也。
  毛泽东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渡众生,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 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迫和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在古代,佛陀传扬恢弘的教义,保佑普天之下太平无恙。
  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
  鲁迅
  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李石岑
  我以为佛学的提倡,不但对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深密, 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 科学的效用上加一层保证。
  沈家祯
  我本人是科学家, 对科学很感兴趣, 我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个人认为佛法和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科学只能帮助我们多明了一些开悟, 如佛陀的人所说的话,但不能引导我们到悟的境地。如果我们要悟得正觉,我们须以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切实修行。
  杨振宁
  佛教是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之一,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季同
  哲学家对这个(佛家的真如,即宇宙万有的本体, 终极真理)不过是推测, 佛教却是亲证。 所以佛教哲学大旨和近代西洋哲学仿佛, 而精密过西洋哲学好几倍。
  朱光潜
  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爱因斯坦(美籍德人)
  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 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
  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 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
  尼赫鲁(杰出印度政治家)
  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们不得不去考虑它时,我们得按照佛陀的教诲,平平静静地,民主地去考虑它。
  佛比起所有的学说和教条显得更加伟大,千百年来,他的启示一直震撼着人类。 历史上大概没有任何其它时候比现在正身处苦难与心烦意乱之中的人类更需要他的和平的启示了。
  在这个充满冲突与风波,仇恨与暴力的世界中,佛陀的教理就象太阳一样大放光芒。 在这个充斥着原子弹和氢弹的世界里,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这个教理了。 人类两千五百年的经历只不过是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个教理的持久性与真实性。让我们记住这永恒的教理,努力按照佛陀的教法来革新我们的思想和修正我们的行为。 这样,即使是处在令人恐惧的原子弹时代,我们也会镇定自如地面对它,为促成正思正行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尊者(W·罗睺罗博士)
  佛教是现实的,因为它对生活和世界所采取的,就是一种现实的态度。 它并不是错误地把我们领向愚人的天堂,也决不用所有的那些虚构的恐惧和罪恶感来威胁恐吓、折磨摧残我们。它精确而客观地描述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并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彻底自由、和平与安宁的幸福之路。
  弗朗西斯·斯托利
  佛法的原则在今天就象在它最初表述出来时一样,并不受时间变化和知识爆炸的影响。无论科学知识的增长如何扩展人类心理的地平线,在‘法’的框架里总是有接纳和消化更多科学发现的空间,但它又不是靠依赖原始思想中有限的概念来投合一些人的心意,也并非仰仗了其否定思想的力量。
  鲍罗登博士(英)
  佛教为今日人类之救星!现今研究佛学者渐多,实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 虽科学、哲学长足进步, 然其发明之最如理处,要亦和佛法可通。 况佛法有最甚深处、最广大处、最真实合用处,决非现世一切学术宗教所可企及。
  哈兹拉特·依拉亚特·可汗
  佛陀的使命性质非常特殊。因此它与世界其它宗教有着相当不同之处。 佛陀的使命是让那些“理想主义的鸟儿们”飞得离大地更近一些,因为,滋养他们身体的食物毕竟来源于地球。
  (待续)
其他文献
在网上不经意看到网友吐槽,称电影《心花路放》如此大尺度,想不到居然会通过广电部门的审查 。这不由得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认认真真看了一遍,这才相信网友的吐槽有几分道理。《心花路放》的故事情节不仅低俗,就连画面和语言也是丑陋不堪,令人瞠目结舌的。  也许是《人在囧途》和《人在泰囧》的票房刺激,导演宁浩匆忙抛出了《心花路放》,想借黄渤、徐峥的票房号召力大赚一把,然而由于利欲熏心,只想以色情人渣博人眼球,恐
期刊
朴有天,1986年6月4日出生于韩国首尔,是家中长子,影视演员、歌手、词曲作者,小学就读于首尔加乐小学。小学已是跆拳道黑带三段,毕业于庆熙大学后现代学院。  11岁时朴有天(小学六年级)随家人移民美国,定居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就读于福尔摩斯中学和尚迪利高中,中学时开始练篮球,高一成为学校代表队篮球选手。在美国自学了钢琴。期间父母因不和离异,无法维持生活的母亲忍痛让有天离开她和弟弟跟随父亲生活并在
期刊
生与死,不是我们个人意志决定的,是我们每个人无法回避的重要人生课题。  这部电影具备了好剧本、好演员、好导演,好投资的基本要素,但这些,都不是我这篇文章要分享的内容。  是的,这是一部关于死亡的电影,影片讲述两位老男人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之后的一段经历,我看网上关于这部影片的影评,有些观众希望这个故事再悲壮一些,希望剧中人物一直疯狂到死。我以为,这部影片的艺术处理恰到好处,艺术家对于生与死的命题,把
期刊
这是一个偶像频出的时代,电视屏幕上充斥着各种选秀节目,从唱歌到跳舞,从说笑话到耍杂技。有的人可以一夜之间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成为别人梦寐以求的明星偶像而大红大紫。不过电视作为展示社会的窗口和折射世间百态的镜子,不仅需要这些速成式的演艺明星偶像,还需要通过节目塑造各个行业的“名人”,让电视不只是娱乐。  在大不列颠的电视屏幕上,我们能看到牛津大学的教授用生动有趣的实验演示复杂的化学世界,能看到青春洋
期刊
一部《一起来看流星雨》,在为湖南卫视赢得高收视、高回报的同时,却并没有赢来口碑。从诞生的第一天起,《流星雨》就一直被和“雷”、“山寨”捆绑在一起。即使无论是制作还是偶像包装,《流星雨》都可以被称为内地偶像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即使续集在故事一般的情况下,无论是服化道还是拍摄技术、画面质量都有了不小进步,却仍摆脱不了铺天盖地的骂声。无怪乎《流星雨》的制作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无奈地说,没有了“雷”,怕
期刊
基斯洛夫斯基曾经说过:“最接近人道精神的是博爱。而我们或许都是博爱的,因为我们总是在目光中显露出慷慨……”《三色》之《红色情深》就是这样一部以博爱为主体的影片:学生兼模特瓦伦蒂娜总被对方猜疑;追求卡琳的法律学毕业生奥古斯特发现了他的恋人在与其他男子缠绵,纯洁的爱情被践踏了;命运中的偶然将窥听他人隐私的退休老法官卷入复杂矛盾之中……影片中还加入了许多次要情节:老法官卑劣地监听电话、少年马克发现自己私
期刊
戴江,女,新疆籍演员,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系。曾在《大爱无敌》《暖春》《雪域昆仑》和冯小刚执导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等热播影视剧中担纲重要角色。  身高:165cm体重:50kg 血型:A型 籍贯:新疆  院校:解放军艺术学院  参演电影  上映时间片名 扮演角色 导演  2014 守望乡村的女人 白菊 李艳秋  2014 黄克功案件贺子珍 王放放  2010 朱大琴 楚丹彤 李红翔  2010
期刊
摘要  陕西风格竹笛艺术在业内称之为“长安笛派”,其作品、演奏风格等方面在中国笛界独树一帜,这一风格的笛曲主要是带有陕西本土特色的音乐为主,经过陕西众多竹笛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创造积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秦地竹笛乐曲与演奏风格,对20世纪乃至新世纪的中国竹笛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关键字:当代陕西风格笛乐、创作素材、代表人物、演奏风格、揉音  竹笛,中国汉族重要的管乐器之一,也是历史最为久远的管乐器
期刊
《一次别离》自上映以来,已经强势夺走43项国际大奖,成为风靡全球的电影佳作。中国内地影迷向来对电影的要求颇为“挑剔”,诸多国际声誉不错的电影都未能调和影迷的不同口味。但是,此次《一次别离》却赢得了众多影迷的青睐,各大微博的用户浏览量超过百万次,各大影评网站的评分全都在8.5分以上,各大论坛上发表的长短评论表达了影迷对《一次别离》的喜爱和期待。  来自伊朗的女演员蕾拉·哈塔米,凭借电影《一次别离》为
期刊
他是黑泽明口中无与伦比的那个伊朗导演,也是戈达尔眼中的电影艺术终结者,他曾说“导演应与观众一起完成未完成的电影”,他就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阿巴斯1940年出生于德黑兰,18岁进入德黑兰市立美术学院,一方面察觉自己并没有太多美术才华,另一方面屡屡打破学校修课规定,他花了13年时间才拿到毕业证书,年近而立之时,他还在为不相干的交警部门制作平面和视频广告糊口,69年时阿巴斯获得了成为电影系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