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长流,步履不停

来源 :电影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wei0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黑泽明口中无与伦比的那个伊朗导演,也是戈达尔眼中的电影艺术终结者,他曾说“导演应与观众一起完成未完成的电影”,他就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阿巴斯1940年出生于德黑兰,18岁进入德黑兰市立美术学院,一方面察觉自己并没有太多美术才华,另一方面屡屡打破学校修课规定,他花了13年时间才拿到毕业证书,年近而立之时,他还在为不相干的交警部门制作平面和视频广告糊口,69年时阿巴斯获得了成为电影系老师的机会,并利用手头资源开始了电影创作,他所在的卡伦青少年教育学院后来也成为伊朗电影的“复兴学堂”,69年也是伊朗新浪潮的元年。


  1970年开始,阿巴斯陆续创作了多部以儿童为主角的剧情短片,其中已然可以看到阿巴斯电影风格当中诸多奠基元素,包括长镜头的运动,纪录片式的节奏,低下层的视角以及天然的表演状态,《面包与小巷》和《课间休息》可以算姊妹篇,两部作品都以一个机敏的小男孩为主角,记录了他们诸多平常而生动的趣味瞬间:在小巷中躲避恶犬,在罚站时捣鼓祈求,在足球场、高速路、垃圾堆中穿行,阿巴斯在选择儿童作为最初的电影主角时,一定有着诸多考量,其中甚至包含着必然的政治因素,但阿巴斯长期以来对焦儿童时表现得朴素和纯粹是令人可以随时拿出自己的童年往事来作比照的感动。
  73年《经验》是阿巴斯早期作品中镜头运动最丰富的作品,此前《课间休息》中挑战的变焦和摇臂,加上此片中的横移推拉、镜面组合及跟拍镜头等都是表现力极强的选择,《经验》的故事并不突出,照片冲洗店打工仔的故事是十足悲伤的,但已经开始反映出阿巴斯对于更大格局的渴求已经逐渐喷涌;74年的《过客》则是一个充满荷尔蒙的故事,小男孩不顾一切要去德黑兰看一场伊朗男足的比赛,这个故事继承了《面包与小巷》中的天真,也预演了《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的坚决,阿巴斯对于镜头的丰富运用仍然在进行,也为后来的归于极简做了铺垫。
  75年的短片《一个问题,两种方法》仍然是为儿童机构Kanoon所作,影片中两个孩子由于一本被撕坏的书而开始相互报复,阿巴斯以数学课堂才有的记录方式来反应二人“战况”,为了让低龄孩童理解其中简单道理,阿巴斯的影像也依然可以充满趣味。
  《合唱队》可以说是一部“最后一分钟营救”片,片子带着助听器的老人在回家路上勉强吸收着伊朗街头的各色声音,修鞋,穿梭鸽群,走过维修路段和幼稚园,最后老人在家中摘下助听器,却意外受到一大群小姑娘的合唱请求,老人的无声与窗外少女们的有声在平行剪辑中竟然也拥有了商业片式的情绪调动,最后的一个注目和一次微笑则让人继续体验了阿巴斯式的暖心。
  87年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让阿巴斯在西方影坛崭露头角,影片参报当年瑞士洛迦诺电影节,获铜豹奖及费比西奖,影片继续了阿巴斯的儿童故事,讲述了偏远山区的小学中,粗心的阿穆德意外将同桌穆罕德的作业本带回了家,而老师刚刚教训过屡次未交作业的穆罕德,在家中如坐针毡的阿穆德决定铤而走险,避开严厉的母亲,偷跑去穆罕德家给他送作业本,而路上所遇的困难也是小阿穆德未预想到的,有了此前两部长片的练手,阿巴斯在这次的表达中明显更加成熟,对于儿童的形象塑造和细节捕捉也有着更多的心得,阿穆德一路上遇到众多“过客”,虽然最终他没能找到朋友的家,却在一路上收获了勇敢和诚实的奥义,次日,他带着已经帮同桌做好的作业本去到学校,两人的纯洁友谊又一次让人联想到自己的童年,阿巴斯的朴实中的哲思也是无与伦比的,值得一提的是,那条反复出现在其作品中的乡间小路也首次现身。
  《家庭作业》是阿巴斯的首部纯纪录片,影片以采访的形式调查了人们对新实施的有关家庭作业的措施的看法,受访者有学生也有家长,总体上他们都对家庭作业表示否定和消极态度,阿巴斯亲自出镜,并逐一对受访者进行提问,这种形式也被选择性的延续到了次年的《特写》当中,在本片中阿巴斯继续出色的捕捉了伊朗少年们最美好的童真。
  《生生长流》是紧密关联《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展开的,影片讲述了1990年伊朗西北部发生大地震后,导演带着儿子驱车前往那里寻找影片中演员的故事,一路上父子二人目睹了劫后的惨淡,也被一场灾后婚礼的喜悦所打动,父亲也在旅程中交给了孩子许多处世之道,影片的结局在悲伤和希望的交杂中到来,虽然小演员没有被找到,但影片傳达出的浓重人文气息和对希望的执着触碰,在阿巴斯的路上,崎岖中有永恒的平坦,也正是人生最大的妙处。
  “村庄”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其首部爱情电影——《橄榄树下的情人》,本片故事依然发生在伊朗大地震过后,一支摄制组来到某山村准备拍摄一部完全启用非职业演员的影片,出身贫寒的侯赛因替补充当男主演,有趣的是,他在现实中就像电影中一样爱上了饰演女主角的塔赫莉,塔赫莉家境优越,但大地震也让她失去了这层背景,于是侯赛因抓住时机,鼓起勇气进行了大胆的追求,在最后的大远景当中,只有一颗白点大小的侯赛因欢乐的穿行在绿地中,代表了求爱的成功,也代表了阿巴斯对于灾后伊朗人民众志成城,乐观生活的祝愿,同时让我们大声高呼:跟随阿巴斯,冲破阶级财富之禁锢,找寻真爱之源泉!
  《樱桃的滋味》是第5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也被视为阿巴斯职业生涯的巅峰。一心求死的巴迪在驾车寻找自己的埋葬人,先后碰到了部队新兵,工地上的流浪汉,神学院的学生,但他们全部拒绝了巴迪的请求,最后上车的是博物馆的老工人巴格,他同意了巴迪的请求,却告知巴迪自己的自杀经历,以及被樱桃的甜美滋味挽留的结局,在巴格滔滔不绝的讲述后,巴迪的心中也有了动摇,影片在一个躁动的雨夜中戛然而止,巴迪次日是否选择自杀无从而知,但影片就“自杀”这一被《古兰经》视为罪孽的行径所做的剖析,在阿巴斯独特的诗意剧情中得到了足够的探讨,先前选择的诸多任务,处在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枷锁中,但他们拒绝和接受合作的原因却都脱离了自己的身份属性,例如本应坦然接受的新兵却是最胆怯的,活在底层的工人却是获得最幸福的,在这种落差中也暗示了自杀行为本身的不确定性,阿巴斯不点出巴迪自杀缘由是影片最有利的伏笔。   《随风而逝》是《樱桃的滋味》之后,阿巴斯对于所谓剧情的最后留守,影片的故事已经进入了一种彻底诗化的格局中,以工程师驾车自由行驶在乡间为框架,以一根脱土的人骨为线索,缓慢的推进中,突然发现,这几乎是伊朗版的《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最后漂流的人骨让人联想到此前的《樱桃》中自杀的巴迪,这是阿巴斯自由流淌的生命意识,那一刻,风吹麦动,人动,终于心动。
  新千年以来,阿巴斯电影的实验化程度有增无减,其中尤以《十段生命的律动》与《希林公主》两部令人惊叹,阿巴斯以实际行动探索了自己与影迷一同完成未完成电影的终极夙愿,《十段生命的律动》中,阿巴斯在一辆出租车上安装了便携摄像机,唯二的视角就是主驾驶座和副驾驶座,十段发生在女司机和乘客间的对话丰满了女司机的人物形象,也挑战了电影叙事的又一种可能性,十段落中以最后第二段最为戳泪,为情所伤的女子,摘下头巾展露自己已被剃光的头颅,阐述了自己的人生,与离婚的女司机做了一次女权主义的真诚对谈。
  2003年时小津安二郎诞辰100周年,阿巴斯以极端的影像形式致敬了小津,同时也走到了自己极简主义的某个拐点,他把小津看做大海,把自己当做通向那里的尘土小路,长镜头的凝固与流动,这是自伊朗高原漂流向日本列岛的《伍》。
  2008年,阿巴斯以惊为天人的构思和拍法,完成了无与伦比的《希林公主》,本片一方面在影厅中放映了名为《Khosrow and Shirin》的伊朗电影的全片,另一方面始终没有给观众呈现该片影像,而是对现场的数十位女观众的表情进行了相同机位的组合特写,影片展现了电影双重时空组接下的神奇反应,阿巴斯让奔涌的史诗变成了诗意的生活,让每一个女性都唤起了心中的希林公主。
  影片明星之云集,恐怕也是阿巴斯电影再难有的顶点,包括巨星比诺什(紧接着合作了《合法副本》),塔兰涅·阿里多斯蒂(《关于伊丽》),蕾拉·哈塔米(《一次别离》),Behnaz Jafari(《黑板》),以及隐约出现在角落的胡马云·埃沙迪(《樱桃的滋味》)等共同聚集在阿巴斯的神圣影厅中,为观众解读了电影媒介的原始魅力。
  一零年代结束,阿巴斯的实验没有结束,这一次他选择了论文电影《合法副本》,本片围绕“副本的价值是否可以大于原作”这一论点,由男女主角展开了阿巴斯深藏心中的哲学思索,英国作家与法国读者的两次相遇,让他们有机会用现实生活实践“副本”的意义,在变换为夫妻身份后,二人的步伐竟然也发生了特殊的变化,期间在故事中段就餐和结尾时,两个角色都有一次照镜子的段落,妻子重新获得了生活的趣味,而副本丈夫竟然也有些无法摆脱这个虚构身份,阿巴斯探讨的正是副本所发散出的可能性,真假生活,无非在人心一瞬之间。演技好,挑片水准更好的比诺什,在阿巴斯的帮助下获得了第一个戛纳影后头衔,到目前为止她也是唯一一位三大影展影后满贯得主。
  不知阿巴斯是否仍然无法释怀对小津的思念,才选择来到日本创作一个《合法副本》续集式的作品,这一次的身份变换来到了女性一方,援交女孩被老作家视为已故的爱妻,进行了一整晚潜意识中的幻想,其后女孩的身份又转变成老人的外孙女,这是比《合法副本》更进一步的发展,多重身份的变化中,生活的善变被放大到更加写实的地步,虽然日本的这一部有些令人水土不服,但阿巴斯的味道依然纯正。
  至今,阿巴斯已列世界影坛大师之位,20余部长片一脉相承,风格独具且韵律悠远。
  阿巴斯从来只在深夜剪辑,这是他的国家与政治机器赋予他的孤独,却也悄无声息成了他通过作品赋予观众的孤独,然而这份难得的感受却并不让人沮丧,而是化为无处不在的生命重力,在漫无尽头的人生路上,为我们按下了泥泞路途中的每一个犹豫脚步。阿巴斯的道路,我们的道路。
  (请作者见文与本刊联系)
  作品
  短片
  《面包与小巷》(Bread and Alley)12分钟,1970年
  《休息》(Recess)17分钟,1972年
  《我也能作》(So Can I)4分钟,1975年
  《解决一个问题的两种方法》(2 Solutions for 1 Problem)5分钟,1975年
  《色彩》(The Colors)15分钟,1976年
  《向老师献礼》(Tribute to the Teachers)30分钟,1977年
  《加罕拉马宫》(Jahan Nama Palace)30分钟,1978年
  《一号方案》(Solution No.1)11分钟,1978年
  《牙疼》(Toothache)23分钟,1980年
  《有序与无序》(Orderly or Unorderly)15分钟,1981年
  《合唱》(Chorus)17分钟,1982年
  长片
  《经历》(Experience)60分钟,1973年
  《旅行者》(Traveler)74分钟,1974年
  《结婚礼服》(A Suit for Wedding)54分钟,1976年
  《报告》(The Report)112分钟,1977年
  《第一案,第二案》(First Case,Second Case)53分钟,1979年
  《公民同胞》(Fellow Citizen)52分钟,1983年
  《一年级》(First Graders)84分钟,1984年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87分钟,1987年
  《家庭作业》(Homework)85分钟,1989年
  《特写》(Close-up)100分钟,1990年
  《生活在继续》(And Life Goes On)91分钟,1992年
  《橄榄树下的情人》(Through the Olive Trees)103分钟,1994年
  《樱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95分钟,1996年
  《风带我们走》(Wind Will Carry Us)118分鐘,1999年
  《ABC在非洲》(ABC Africa) 83分钟,DV数码录像,2000年
  阿巴斯·库亚斯塔米也是一名剧作家,其剧本作品有:
  《钥匙》艾布拉亨·法罗热什(Ebrahim Forouzesh)导演,1987年;
  《旅程》阿里勒达·莱塞恩(Ali-Reza Raissian)导演,1995年;
  《白气球》加法尔·帕纳黑(Jafar Panahi)导演,1995年
  [责编/安和]
其他文献
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主演:  Louis-Do de Lencquesaing  Vincent Nemeth/Benjamin Utzerath  类型/地区:剧情 法国 俄罗斯  上映日期:2015年11月11日  剧情  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继《浮士德》获得威尼斯金狮奖之后的又一部新作。《占领下的卢浮宫》旨在探讨“艺术与权力之间的关系”,索科洛夫本人是一位艺术爱好者,对于博物
期刊
在网上不经意看到网友吐槽,称电影《心花路放》如此大尺度,想不到居然会通过广电部门的审查 。这不由得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认认真真看了一遍,这才相信网友的吐槽有几分道理。《心花路放》的故事情节不仅低俗,就连画面和语言也是丑陋不堪,令人瞠目结舌的。  也许是《人在囧途》和《人在泰囧》的票房刺激,导演宁浩匆忙抛出了《心花路放》,想借黄渤、徐峥的票房号召力大赚一把,然而由于利欲熏心,只想以色情人渣博人眼球,恐
期刊
朴有天,1986年6月4日出生于韩国首尔,是家中长子,影视演员、歌手、词曲作者,小学就读于首尔加乐小学。小学已是跆拳道黑带三段,毕业于庆熙大学后现代学院。  11岁时朴有天(小学六年级)随家人移民美国,定居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就读于福尔摩斯中学和尚迪利高中,中学时开始练篮球,高一成为学校代表队篮球选手。在美国自学了钢琴。期间父母因不和离异,无法维持生活的母亲忍痛让有天离开她和弟弟跟随父亲生活并在
期刊
生与死,不是我们个人意志决定的,是我们每个人无法回避的重要人生课题。  这部电影具备了好剧本、好演员、好导演,好投资的基本要素,但这些,都不是我这篇文章要分享的内容。  是的,这是一部关于死亡的电影,影片讲述两位老男人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之后的一段经历,我看网上关于这部影片的影评,有些观众希望这个故事再悲壮一些,希望剧中人物一直疯狂到死。我以为,这部影片的艺术处理恰到好处,艺术家对于生与死的命题,把
期刊
这是一个偶像频出的时代,电视屏幕上充斥着各种选秀节目,从唱歌到跳舞,从说笑话到耍杂技。有的人可以一夜之间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成为别人梦寐以求的明星偶像而大红大紫。不过电视作为展示社会的窗口和折射世间百态的镜子,不仅需要这些速成式的演艺明星偶像,还需要通过节目塑造各个行业的“名人”,让电视不只是娱乐。  在大不列颠的电视屏幕上,我们能看到牛津大学的教授用生动有趣的实验演示复杂的化学世界,能看到青春洋
期刊
一部《一起来看流星雨》,在为湖南卫视赢得高收视、高回报的同时,却并没有赢来口碑。从诞生的第一天起,《流星雨》就一直被和“雷”、“山寨”捆绑在一起。即使无论是制作还是偶像包装,《流星雨》都可以被称为内地偶像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即使续集在故事一般的情况下,无论是服化道还是拍摄技术、画面质量都有了不小进步,却仍摆脱不了铺天盖地的骂声。无怪乎《流星雨》的制作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无奈地说,没有了“雷”,怕
期刊
基斯洛夫斯基曾经说过:“最接近人道精神的是博爱。而我们或许都是博爱的,因为我们总是在目光中显露出慷慨……”《三色》之《红色情深》就是这样一部以博爱为主体的影片:学生兼模特瓦伦蒂娜总被对方猜疑;追求卡琳的法律学毕业生奥古斯特发现了他的恋人在与其他男子缠绵,纯洁的爱情被践踏了;命运中的偶然将窥听他人隐私的退休老法官卷入复杂矛盾之中……影片中还加入了许多次要情节:老法官卑劣地监听电话、少年马克发现自己私
期刊
戴江,女,新疆籍演员,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系。曾在《大爱无敌》《暖春》《雪域昆仑》和冯小刚执导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等热播影视剧中担纲重要角色。  身高:165cm体重:50kg 血型:A型 籍贯:新疆  院校:解放军艺术学院  参演电影  上映时间片名 扮演角色 导演  2014 守望乡村的女人 白菊 李艳秋  2014 黄克功案件贺子珍 王放放  2010 朱大琴 楚丹彤 李红翔  2010
期刊
摘要  陕西风格竹笛艺术在业内称之为“长安笛派”,其作品、演奏风格等方面在中国笛界独树一帜,这一风格的笛曲主要是带有陕西本土特色的音乐为主,经过陕西众多竹笛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创造积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秦地竹笛乐曲与演奏风格,对20世纪乃至新世纪的中国竹笛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关键字:当代陕西风格笛乐、创作素材、代表人物、演奏风格、揉音  竹笛,中国汉族重要的管乐器之一,也是历史最为久远的管乐器
期刊
《一次别离》自上映以来,已经强势夺走43项国际大奖,成为风靡全球的电影佳作。中国内地影迷向来对电影的要求颇为“挑剔”,诸多国际声誉不错的电影都未能调和影迷的不同口味。但是,此次《一次别离》却赢得了众多影迷的青睐,各大微博的用户浏览量超过百万次,各大影评网站的评分全都在8.5分以上,各大论坛上发表的长短评论表达了影迷对《一次别离》的喜爱和期待。  来自伊朗的女演员蕾拉·哈塔米,凭借电影《一次别离》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