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伯坛,乃是岭南地区近代为数不多的伤寒大家,为广东近代四大名医之首。著作《读过伤寒论》则是其研究、临证多年经验、精华的总结。本书原为医学院校的讲义,所以此书较为全面的展现出了岭南医学大家陈伯坛的伤寒学术思想。可惜由于本书雕版被日军所毁,后影印册数不多。并且由于陈伯坛其异于前人的观点及对于条文的注解形式,使得本书有些晦涩难懂,所以此书流传不广。但是陈伯坛伤寒学术思想在近几年则逐渐受到重视,其学术思想值得后人去推敲。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对陈氏伤寒学术理论进行总结与研究。1陈伯坛的生平简介陈伯坛出身贫寒,年少时即中秀才,后不求仕进,立志学医。22岁则即设馆行医。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于两广陆军军医学堂担任中医教学任务并聘任为总教习。随后又在夜校担任职务并教学。晚年时陈伯坛在香港著书、行医并设立陈伯坛中医学校。其一生有著作四本,分别为《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卷十九》《麻痘蠡言》还有《伤寒门径》。此部分作为研究陈氏伤寒学术思想基础的铺垫,也是对陈氏生平进行总结。2陈伯坛对于伤寒基本概念的研究陈氏对于《伤寒论》中二十三个概念进行了极具个人特色的阐述,这些概念涵盖了基本概念、证、治三个方面。对于概念的理解是整个陈氏伤寒学术思想的根基。例如将寒热、汗、呕、渴等概念均分为阴阳。由此说明研习《伤寒论》时,对于阴阳的把握是重中之重。在本节,通过对于二十三个概念的总结梳理,对于各个概念的理解与把握,来探究陈氏的伤寒学术思想基础。3陈伯坛对于六经病、证、方药的认识陈伯坛对于六经病证、传变、病证对比、药物用量、服法的分析。通过联系中医四大经典与《周易》,引经据典的从整体观上阐述《伤寒论》。认为研习《伤寒论》应与其他经典同参,而不要单独片面的理解。例如运用《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论述来阐明方剂药物剂量以及煎服法的深意。本部分则是重点分别以六经为篇,以特色理论、方药等为纲分别来论述陈伯坛其独特的伤寒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