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失语症”说起,从“说什么”到“怎么说”,选择《闲情偶寄》为代表,来展开对“言说方式”的具体探析,以图对当今文论界的“失语”焦虑,起到一定的“疗效”;又对文论话语之转化与重建,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实际上,“李渔《闲情偶寄》的言说方式”是一个很大的论题,为规避大而无当的学术风险,拟从特性、成因两方面阐发,不仅关注《闲情偶寄》“说什么”,更关注《闲情偶寄》“怎么说”以及“何以这样说”的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的深层主旨及蕴含。具体从五个部分展开阐释。第一部分为引言。从“失语症”说起,确立研究论题,进而界定李渔、《闲情偶寄》、言说及言说方式为研究对象,并具体介绍了本论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意义。第二部分论述:《闲情偶寄》言说方式的诗性呈现。李渔《闲情偶寄》言说方式的诗性呈现,即遵循传统文论的规矩,但又能脱化规矩,即“从心所欲”但不“逾矩”,“不逾矩”又“从心所欲”,达到了古代文学艺术文论的至高境界。这一境界最主要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语体和文体。在语句上表现为“立象以尽意”的象征性,在句段上表现为非时态的示意性,最终在语体上则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不可言说性最终以形声情兼美的绮丽意象予以诗性呈现。在文体上,讲求诗性与理性融合,具有古雅的体貌,表现为骈散结合的恢宏结构,最终以生命整体的融“通”性“游”于诗性的艺术空间里。第三部分论述:“言为心声”——《闲情偶寄》诗性言说方式的心理成因。从“心感于物而动”,到“物之心化”与“心之物化”,最终“文果载心,余心有寄”对“文,心学也。”进行本体性的揭示与阐发。而思维规范言说,言说与思维总是在主体“用心”上完美契合,在李渔《闲情偶寄》的写作上,主要可用“用心”二字概括。这里的“用心”,即李渔对言说具有全身心重视的特征。其结果,一方面是遵循思维导向,另一方面则是超越思维的规训,得到了“心欲然而笔不使然”的境界。另外,观念规训言说。李渔多元化的文艺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和制约了《闲情偶寄》的言说方式。第四部分论述:“化成天下”——《闲情偶寄》诗性言说方式的外在语境规训。语境包括文本语境和社会语境。语境既是社会的,也是历史的,本质上讲,更是文化的。“文变染乎世情”,本章着重从社会文化与历史文化两个方面,来阐释李渔《闲情偶寄》诗性言说方式的外在规训。第五部分结语。论述言说反思——有关古代文论研究的进一步思考。将古代文论的“怎么说”,创造性地转换为当下文论的“怎么说”,亦即从中国文论的诗性言说传统之中发掘并吸取具有现代价值的言说方式及思维方式。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