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课堂的领导者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明确教师不再是“标准答案”的给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如何改变教师“满堂灌”的知识传授方式,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兴趣,使之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提高美术鉴赏课程的有效性,是笔者读研期间理论与实践的主要思考问题。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有新的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置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主动参与鉴赏审美活动,营造美术鉴赏课堂的有效效果。笔者从教学实习、见习以及优质课观摩中体会到,美术鉴赏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讲授—接受”教学方式,就必须主动进行“引导—互动”的课堂营造,避免照本宣科或现象描述的教学套路,教师讲授应该与学生的审美体验与生活经验交融起来,才能使美术鉴赏规律成为学生知识的增长点,从而增强教学实际效度。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该具有师生互动,教师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共同构建美术鉴赏知识。通过教师有效引导以及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才能实现教学效应的优化发展。本文基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结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案例,论证“引导—互动”教学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切实可行和有效性,探索新课程标准视域下美术鉴赏教学改革发展及其意义。美术鉴赏课程中的“引导—互动”,不是机械的模式,而要贯穿于全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引导—互动”不仅仅是导入课题,在整个课程知识的逻辑关系中,都需要教师层层引领,步步深入,启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互动交流。其中包括教学评价,都需要引导和互动。引导是教学前提,互动是教学状态结果。“引导—互动”教学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会得到引人入胜、活跃气氛,使教学内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效果。本文依据美术课程目标,进行教学案例、教学现状分析,表明“引导—互动”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必要与可行;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提出高中美术鉴赏“引导—互动”教学的实践策略;以自己教育实习教学案例,分析并检验其教学效果并进行教学反思。论题认为“引导—互动”教学是美术鉴赏教学的有效方式,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和使学生审美能力得到发展。本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查阅法、案例研究法、调查分析法、实践验证法等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