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特林的“圣经救赎”方案及马克思的批判 ——基于《一个贫苦罪人的福音》的文本分析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88ls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魏特林作为德国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也看到了当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带给人们生存的现实苦难,他在《一个贫苦罪人的福音》中提出“现实救赎”的社会主义的空想方案。该“方案”不仅遭到了马克思的反对和批判,而且也构成了马克思建构科学社会主义的“反向”思想前提。魏特林通过《一个贫苦罪人的福音》一书,他将基督教核心原则引入到他的未来理想社会的建构之中,以基督教中的三大核心原则即信与知、希望、爱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保证,指出了人类实现自由和解放的现实道路。他的三大原则是:第一,他反对财产制度,提出实行财富共有共享原则;第二,他宣传暴力革命,号召贫苦大众通过革命消灭私有制;第三,他提出大家庭联盟的社会组织方案,实现自身全面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揭露了魏特林空想社会主义方案的宗教本质,认为他所谓的“三大原则”不过是基督教思想的“变种”,是将宗教的天堂想象搬运到人类现实的社会中,并成为了“尘世空想”。主要表现在,魏特林对私有制认识具有片面性,是公有制基础上的私有制;魏特林的暴力革命是无组织的盲目暴动,带有空想与宗教的色彩;魏特林的大家庭联盟只是基于和“爱”的情感联合,这也决定它必将走向空想的理论宿命。魏特林的“救赎方案”虽是空想,但在消灭私有制、社会革命以及联合体等方面也包含着某些合理性的零星“要素”。马克思回到到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实践之中,将魏特林的“尘世空想”变成了人类实践的“历史真理”,这其中也自然包含着对魏特林“三大原则”的实践论变革:一是马克思把解放的主体从劳动者解放上升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消灭阶级,实现整个人类的解放;二是马克思把解放途径从暴力革命上升为阶级斗争,通过阶级斗争解决阶级问题,最终消灭阶级;三是马克思把解放的目标从大家庭联盟向自由人联合体转变,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最终走向以人自身发展为目的的状态。探求马克思对魏特林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的批判与超越,可以让我们对空想社会主义有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解,魏特林也是空想社会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其他文献
2019年2月1日时任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Mike Pompeo)宣布,自次日起美方暂停履行《中导条约》相关义务,并正式启动为期180天的退约进程。3月,俄罗斯克林姆林宫宣布俄方暂停履行《中导条约》。《中导条约》自1987年12月由美国和苏联签订以来,已经维持了30多年,作为冷战的遗产,该条约解决了冷战时期俄美两国在欧洲地区关于中短程导弹部署的战略稳定问题,并且在冷战结束后,仍然能保持活力和生
20世纪60年代初入文坛,几十年来笔耕不辍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无疑是少数族裔作家群体中的一员骁将,而身为华裔女作家的汤亭亭也通过写作小说为女性自身和所在的华人族裔群体发声,两人通过有意识的创作实践为自身和所属族群争取社会地位和话语权、建构主体性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两人对自己少数族裔身份和女性身份的认知通过多变的小说创作技巧展现于小说文字之中。在创作中不断建构女性与少数族裔的主体意识。两人创作
个人主义理论将个人看作具有独立意义与价值的主体,将自我意志与其感受性作为价值的评判标准,被塑造为资本主义文化的主导精神。而古代中日两国伴随着儒学的经学化与形而上学化,逐渐虚化和消解了对自我的个体性认同。林语堂与夏目漱石作为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文学巨擘,同处于中日两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他们的文学创作在主题和人物形象塑造上体现出相近的个人主义思想脉络。本文将林语堂与夏目漱石纳入比较文学的平行研
驳回起诉旨在终结已经开始但起诉不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民事诉讼程序,其具有正当性理论基础。首先,根据民事诉权中二元诉权理论,起诉权属于程序意义诉权,法院裁定驳回起诉,并未否定实体意义诉权,原告符合起诉条件后仍然可以再次提起诉讼。其次,在原告缺乏诉的利益时,即原告起诉无必要性与实效性,法院应当裁定驳回起诉。最后,驳回起诉具有提高诉讼效率与实现程序正义的功能。准确识别与审查驳回起诉要件是作出驳回起诉裁定的
本文以张洁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分析其生成的复调艺术,研究张洁作品中的复调艺术特质,展现张洁作品的多重内蕴和深意。张洁小说创作中体现出了鲜明的复调艺术。小说中出现了自觉自省的人物形象,作者先于人物生成之前在思想中展开与人物的对话,人物与作者的想法不是完全一致的,甚至截然不同的,由此完成了人物“我”的建构和作者“我”的发现。两个的“我”的想法反映在作品中,便是主人公和作者两个不相融合的声音,人物的
康有为是横跨封建帝制与民初共和两个时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他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在海外成立了“保皇会”、组织并参与了丁巳复辟。康有为在政治活动中的活跃表现使他在当时的社会具有较大影响力。康有为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保皇”,但是,不能因其始终将救国与君主联系在一起而对其全盘否定。《共和平议》是康有为晚年思想的一次集中表现。该文章发表于1917年丁巳复辟时期。《共和平议》发表的目的是为复辟运动提供思想指
杜光庭,唐末五代道士,我国著名道教学者、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法家、音乐家。杜光庭在道教教义、斋醮科范、修道方术、道教经韵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杜光庭的神仙思想是其道教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杜光庭的生平、社会时代背景出发,探究杜光庭神仙思想的来源,研究杜光庭神仙思想的特点。杜光庭为了加强道教的理论建设和对道教的信仰,整理了神仙谱系,设立最高位神为三清尊
个体与共同体是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二者的对立统一问题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哲学问题,对个体和共同体关系的解读为解决现代性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经典著作,在全面研究马克思个体和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辩证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思想内涵。本文分成三个部分来论述马克思个体和共同体的关系及其当代价值。第一个部分是马克思对个体和共同体的历史表述,分别从异化的个
“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始终。正确地把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全面地、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在马克思以前,许多西方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实践观。康德将实践视为基于实践理性基础之上的道德实践;黑格尔将实践视为“绝对理念”在客观精神中不断实现自我的辩证发展过程;英国国民经济学家将人的实践局限为商品价值产生来源的生产劳动;费尔巴哈将实践视为个体与类
太空是国家行为体争夺优势的重要领域,从战后至今,经过几次太空政策的调整,日本已经发展成为主要太空大国。作为日本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首相,安倍二次执政以来,在继承了前任政府太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通过加强首相集权、颁布太空相关法律、组建太空部队、以及强化日美同盟太空合作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推动太空军事化的步伐,从战略的高度确认了太空对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安倍内阁的太空政策对未来日本太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