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C基因变异在室间隔缺损中的分子机制探讨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人类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也是婴儿期非感染死亡的首位病因,其发病率大约为所有活产婴儿的1%。CHD的发生主要是源于胚胎期异常的心脏发育,而胚胎期心脏发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受信号通路、转录因子、表观遗传等因素形成的整个心脏发育网络调控,其中任何组份的基因出现突变都有可能导致CHD的发生。其致病机制至今不十分清楚。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最常见的一种CHD类型,约占所有CHD的30%。目前对VSD的分子致病机制研究甚少,目前已报道VSD的致病基因主要有GATA4、GATA6、NKX2.5、TXB1、TBX5等。  EVC(Ellis-van Creveld)作为Hedgehog(Hh)信号通路的正向调节蛋白,参与胚胎发育过程。EVC基因突变可导致EVC综合征(Ellis-van Creveld Syndrome)。EVC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临床表现以软骨发育不良、多指(趾)、CHD和外胚层发育不良为主。大约有60%EVC综合征患者具有CHD表型,其中又以房室间隔缺损(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AVSD)、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和VSD多见。关于EVC基因变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EVC综合征家系的研究及其对软骨发育的影响,对VSD患者中EVC基因变异情况及其相关致病机制的研究未见报道。  第一部分 VSD患者的EVC基因遗传分析  目的:  了解中国汉族VSD患者中EVC基因变异情况,并探讨EVC基因变异与VSD发生的遗传相关性。  方法:  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汉族非综合征VSD患者65例以及210例相同遗传背景正常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EVC基因所有外显子,外显子和内含子交界区序列,进行双向测序分析。以期发现新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或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严格遵循医学伦理准则,本课题通过医院医学伦理会,患者知情同意。  1.发现的基因变异与dbSNP数据库信息比对确认,同时根据正常对照组的基因变异频率,以鉴别基因多态性或基因突变。并运用PolyPhen-2、SIFT和Mutation Taster软件对VSD组和对照组之间有频率差异的SNP位点及突变位点进行基因变异功能预测,选取致病可能性大的突变位点进行功能研究。  2.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或者运用Bonferroni校正法校正后的p值)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 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检验SNP基因型的遗传平衡状态,运用卡方检验对SNP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进行统计分析。SNP位点与VSD的相对危险度用OR(odd ratio)值以及95%CI(Confidence Interval)表示。  结果:  1.通过候选基因EVC测序筛查,在VSD患者中检测到杂合错义突变一个,突变位于EVC基因3号外显子,为编码区第343位碱基C转换为碱基G,导致第115位氨基酸由亮氨酸变为缬氨酸,即c.343C>G(p.L115V),该位点在本研究的其他VSD患者和对照组中均未检测出。  2.检测到EVC的SNP位点11个,分别为:c.221A>C(p.Q74P),c.772T>C(p.Y258H),c.969T>C(p.N323N),c.1026G>C(p.L342L),c.1068A>G(p.L356L),c.1320T>A(p.F440L),c.1333A>C(p.K445Q),c.1346C>A(p.T449K),c.1727G>A(p.R576Q),c.1854C>T(p.G618G);其中c.1026G>C,c.1320T>A,c.1333A>C和c.1346C>A四个SNP位点由于对照组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p<0.05,即基因频率偏离了遗传平衡法则,故后续分析将该四个位点排除在外。其他7个SNP位点经纯合,杂合,显性,隐性和等位基因五种遗传模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SNP c.221A>C的C等位基因与VSD患病风险呈负相关(OR=0.543,95%CI=0.300-0.981);携带c.1854C>T位点CC基因型的VSD发病风险为TT基因型的2.246倍(95%CI=1.009-4.998), C等位基因为VSD的风险等位基因(OR=1.523,95%CI=1.019-2.278),而仅c.1727G>A位点在Bonferroni校正后仍然与VSD的发病呈明显正相关( p<0.007),即携带 GA基因型者患VSD的风险为 GG基因型的4.411倍(95%CI=2.047-9.506),同时在显性模式中,携带A等位基因者患VSD风险为野生型者的4.2倍(95%CI=1.982-8.901),c.1727G>A中的A等位基因是VSD的风险等位基因(OR=2.039,95%CI=1.301-3.195)。其余多态性位点在五种模型中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基因变异功能预测结果:c.343C>G突变位点和SNP c.1727G>A位点在PolyPhen-2和MutationTaster软件中均显示致病性变异可能;其中c.343C>G可能是致病性突变,而c.1727G>A则可能引起剪切位点改变;c.221A>C SNP位点仅在MutationTaster软件中预测结果显示为可能改变剪切位点,c.1854C>T位点在三个软件中均显示为良性变异。  结论:  1.首次报道EVC基因多态性c.1727G>A增加国人汉族VSD易感性;  2.c.343C>G可能是EVC基因中的致病性突变。  第二部分 EVC基因L115V突变参与VSD的致病机制探讨  目的:  在细胞水平探讨EVC-L115V突变对 Hedgehog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EVC-L115V突变参与VSD可能的致病机制。  方法:  构建EVC的野生型和L115V突变型腺病毒,分别感染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3T3细胞株(NIH3T3),运用Hedgehog信号通路激动剂SAG(Smo agonist)激活通路,将实验分成四组:EVC-WT(wild type),EVC-L115V,EVC-WT+SAG,EVC-L115V+SAG,进行如下实验:  1.观察EVC-L115V突变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运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观察不同分组细胞中的增殖性抗原Ki67的表达情况,荧光显微镜计数高倍镜视野下ki67阳性数与细胞总数,计算ki67细胞阳性率;采用EdU法进一步检测细胞的增殖率,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高倍镜视野下EdU阳性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比例,计算细胞增殖率;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分组细胞中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的表达。  2.探讨EVC-L115V突变对细胞凋亡的影响:运用H2O2进行凋亡诱导,运用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使用H2O2和未使用H2O2的不同实验分组中的抗凋亡蛋白Bcl-2和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以Bcl-2/Bax的蛋白表达比值作为细胞抗凋亡能力的检测指标;Tunel法观察使用H2O2诱导凋亡后的不同实验分组中的凋亡细胞比例。  3.检测EVC-L115V突变对Hedgehog信号通路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四个实验分组的NIH3T3细胞中Gli1、Foxf1a的蛋白表达情况;构建Gli1荧光素酶报告质粒,以海肾荧光报告质粒作为内参,选用Lipofectamine LTX进行质粒转染,运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EVC-L115V过表达后对Gli1的转录激活能力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上述分组中Foxf1a的mRNA水平;构建Flag-Gli2质粒,转染进入NIH3T3细胞中,Western Blot检测Gli2抑制形式Gli2R和全长形式Gli2FUL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EVC-L115V突变对EVC与Smo蛋白结合的影响。  结果:  1.EVC-L115V突变可明显降低NIH3T3细胞增殖水平:在NIH3T3细胞中,当Hedgehog通路激活时,Ki67免疫荧光实验显示,与WT组相比,EVC-L115V组增殖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23±1.3%vs.30.4±1.8%,L115V vs.WT,p<0.05),EdU细胞增殖实验S期细胞百分比显著下降(12.5±0.7%vs.15.6±0.4%,L115V vs.WT,p<0.05)。EVC-L115V组较EVC-WT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表达明显下调(p<0.05)。  2.EVC-L115V突变增加细胞凋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给予SAG处理后,NIH3T3细胞中Bcl-2与Bax表达无差异;而给予H2O2诱导后,SAG处理组中,与EVC野生型组比,EVC-L115V突变组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调,而促凋亡蛋白Bax表达上调,Bcl2/Bax蛋白表达比值明显下降;TUNEL结果发现,给予 H2O2诱导后,突变EVC-L115V可明显增加细胞凋亡(15.0±0.7% vs.7.5±0.6%,L115V vs.WT,p<0.01);SAG未处理的两组之间无差异。  3.EVC-L115V降低Hedgehog信号通路活性:SAG处理后,与EVC野生型组比,EVC-L115V组的Gli1蛋白表达下调,Gli1转录活性下降;Foxf1a的mRNA水平明显下调,Foxf1a蛋白表达无差异;Gli2剪切后的抑制形式Gli2R与全长形式Gli2FUL的比例增加;EVC-L115V突变后与Smo蛋白的结合明显减少。  结论:  突变EVC-L115V可通过下调Hedgehog通路活性,降低细胞抗凋亡能力和细胞增殖水平,这可能是该突变参与室间隔缺损的致病机制之一。  研究背景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人类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也是婴儿期非感染死亡的首位病因,其发病率大约为所有活产婴儿的1%。CHD的发生主要是源于胚胎期异常的心脏发育,而胚胎期心脏发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受信号通路、转录因子、表观遗传等因素形成的整个心脏发育网络调控,其中任何组份的基因出现突变都有可能导致CHD的发生。其致病机制至今不十分清楚。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最常见的一种CHD类型,约占所有CHD的30%。目前对VSD的分子致病机制研究甚少,目前已报道VSD的致病基因主要有GATA4、GATA6、NKX2.5、TXB1、TBX5等。  EVC(Ellis-van Creveld)作为Hedgehog(Hh)信号通路的正向调节蛋白,参与胚胎发育过程。EVC基因突变可导致 EVC综合征(Ellis-van Creveld Syndrome)。EVC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临床表现以软骨发育不良、多指(趾)、CHD和外胚层发育不良为主。大约有60%EVC综合征患者具有CHD表型,其中又以房室间隔缺损(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AVSD)、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和VSD多见。关于EVC基因变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EVC综合征家系的研究及其对软骨发育的影响,对VSD患者中EVC基因变异情况及其相关致病机制的研究未见报道。  第一部分 VSD患者的EVC基因遗传分析  目的:  了解中国汉族VSD患者中EVC基因变异情况,并探讨EVC基因变异与VSD发生的遗传相关性。  方法:  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汉族非综合征VSD患者65例以及210例相同遗传背景正常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EVC基因所有外显子,外显子和内含子交界区序列,进行双向测序分析。以期发现新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或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严格遵循医学伦理准则,本课题通过医院医学伦理会,患者知情同意。  1.发现的基因变异与dbSNP数据库信息比对确认,同时根据正常对照组的基因变异频率,以鉴别基因多态性或基因突变。并运用PolyPhen-2、SIFT和Mutation Taster软件对VSD组和对照组之间有频率差异的SNP位点及突变位点进行基因变异功能预测,选取致病可能性大的突变位点进行功能研究。  2.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或者运用Bonferroni校正法校正后的p值)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检验SNP基因型的遗传平衡状态,运用卡方检验对SNP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进行统计分析。SNP位点与VSD的相对危险度用OR(odd ratio)值以及95%CI(Confidence Interval)表示。  结果:  1.通过候选基因EVC测序筛查,在VSD患者中检测到杂合错义突变一个,突变位于EVC基因3号外显子,为编码区第343位碱基C转换为碱基G,导致第115位氨基酸由亮氨酸变为缬氨酸,即c.343C>G(p.L115V),该位点在本研究的其他VSD患者和对照组中均未检测出。  2.检测到EVC的SNP位点11个,分别为:c.221A>C(p.Q74P),c.772T>C(p.Y258H),c.969T>C(p.N323N),c.1026G>C(p.L342L),c.1068A>G(p.L356L),c.1320T>A(p.F440L),c.1333A>C(p.K445Q),c.1346C>A(p.T449K),c.1727G>A(p.R576Q),c.1854C>T(p.G618G);其中c.1026G>C,c.1320T>A,c.1333A>C和c.1346C>A四个SNP位点由于对照组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p<0.05,即基因频率偏离了遗传平衡法则,故后续分析将该四个位点排除在外。其他7个SNP位点经纯合,杂合,显性,隐性和等位基因五种遗传模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SNP c.221A>C的C等位基因与VSD患病风险呈负相关(OR=0.543,95%CI=0.300-0.981);携带c.1854C>T位点CC基因型的VSD发病风险为TT基因型的2.246倍(95%CI=1.009-4.998),C等位基因为VSD的风险等位基因(OR=1.523,95%CI=1.019-2.278),而仅c.1727G>A位点在Bonferroni校正后仍然与VSD的发病呈明显正相关(p<0.007),即携带 GA基因型者患 VSD的风险为 GG基因型的4.411倍(95%CI=2.047-9.506),同时在显性模式中,携带A等位基因者患VSD风险为野生型者的4.2倍(95%CI=1.982-8.901),c.1727G>A中的A等位基因是VSD的风险等位基因(OR=2.039,95%CI=1.301-3.195)。其余多态性位点在五种模型中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基因变异功能预测结果:c.343C>G突变位点和SNP c.1727G>A位点在PolyPhen-2和MutationTaster软件中均显示致病性变异可能;其中c.343C>G可能是致病性突变,而c.1727G>A则可能引起剪切位点改变;c.221A>C SNP位点仅在MutationTaster软件中预测结果显示为可能改变剪切位点,c.1854C>T位点在三个软件中均显示为良性变异。  结论:  1.首次报道EVC基因多态性c.1727G>A增加国人汉族VSD易感性;  2. c.343C>G可能是EVC基因中的致病性突变。  第二部分 EVC基因L115V突变参与VSD的致病机制探讨  目的:  在细胞水平探讨EVC-L115V突变对 Hedgehog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EVC-L115V突变参与VSD可能的致病机制。  方法:  构建EVC的野生型和L115V突变型腺病毒,分别感染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3T3细胞株(NIH3T3),运用Hedgehog信号通路激动剂SAG(Smo agonist)激活通路,将实验分成四组:EVC-WT(wild type),EVC-L115V,EVC-WT+SAG,EVC-L115V+SAG,进行如下实验:  1.观察EVC-L115V突变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运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观察不同分组细胞中的增殖性抗原Ki67的表达情况,荧光显微镜计数高倍镜视野下ki67阳性数与细胞总数,计算ki67细胞阳性率;采用EdU法进一步检测细胞的增殖率,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高倍镜视野下EdU阳性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比例,计算细胞增殖率;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分组细胞中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的表达。  2.探讨EVC-L115V突变对细胞凋亡的影响:运用H2O2进行凋亡诱导,运用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使用H2O2和未使用H2O2的不同实验分组中的抗凋亡蛋白Bcl-2和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以Bcl-2/Bax的蛋白表达比值作为细胞抗凋亡能力的检测指标;Tunel法观察使用H2O2诱导凋亡后的不同实验分组中的凋亡细胞比例。  3.检测EVC-L115V突变对Hedgehog信号通路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四个实验分组的NIH3T3细胞中Gli1、Foxf1a的蛋白表达情况;构建Gli1荧光素酶报告质粒,以海肾荧光报告质粒作为内参,选用Lipofectamine LTX进行质粒转染,运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EVC-L115V过表达后对Gli1的转录激活能力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上述分组中Foxf1a的mRNA水平;构建Flag-Gli2质粒,转染进入NIH3T3细胞中,Western Blot检测Gli2抑制形式Gli2R和全长形式Gli2FUL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EVC-L115V突变对EVC与Smo蛋白结合的影响。  结果:  1.EVC-L115V突变可明显降低NIH3T3细胞增殖水平:在NIH3T3细胞中,当Hedgehog通路激活时,Ki67免疫荧光实验显示,与WT组相比,EVC-L115V组增殖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23±1.3%vs.30.4±1.8%,L115V vs.WT,p<0.05),EdU细胞增殖实验S期细胞百分比显著下降(12.5±0.7%vs.15.6±0.4%,L115V vs.WT,p<0.05)。EVC-L115V组较EVC-WT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表达明显下调(p<0.05)。  2. EVC-L115V突变增加细胞凋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给予SAG处理后,NIH3T3细胞中Bcl-2与Bax表达无差异;而给予H2O2诱导后,SAG处理组中,与EVC野生型组比,EVC-L115V突变组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调,而促凋亡蛋白Bax表达上调,Bcl2/Bax蛋白表达比值明显下降;TUNEL结果发现,给予H2O2诱导后,突变EVC-L115V可明显增加细胞凋亡(15.0±0.7% vs.7.5±0.6%,L115V vs.WT,p<0.01);SAG未处理的两组之间无差异。  3.EVC-L115V降低Hedgehog信号通路活性:SAG处理后,与EVC野生型组比,EVC-L115V组的Gli1蛋白表达下调,Gli1转录活性下降;Foxf1a的mRNA水平明显下调,Foxf1a蛋白表达无差异;Gli2剪切后的抑制形式Gli2R与全长形式Gli2FUL的比例增加;EVC-L115V突变后与Smo蛋白的结合明显减少。  结论:  突变EVC-L115V可通过下调Hedgehog通路活性,降低细胞抗凋亡能力和细胞增殖水平,这可能是该突变参与室间隔缺损的致病机制之一。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建设,在现有的科学技术中,对于互联网的使用范围逐渐的进行扩大和升级,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中,相关的使用者也变得越来越多。在现有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进行民间资本的投资是一种全新的渠道,这种全新渠道的设计可以为民间资本投资模式今后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模式以及机遇,这种全新的理念可以有效的改善民间资本投资模式现在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对民间资本遇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缓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
001  KeKelly,29岁的京城女白领。中文名字李贵娟。她从来不提她的真名和她的家乡。  在她的生活里,手机比男朋友更亲。  ……如果有男朋友的话。  精致的朋友圈,美颜加精修的照片,加上网络上精挑细选的抒情句子,打造出一个理想中的自己。瑜伽旅游加红酒,签名上总是英文名句,留过学的人才能一眼看懂。  Kelly手机上有个隐藏文件夹,专门放社交软件。平时有同事聊起这个话题,她就说这些软件不靠谱
期刊
县域金融机构应更具前瞻性地预测宏观经济走势,适度逆周期地调整信贷投放和信贷授权,提前有针对性地调整贷款行业结构、客户结构和产品结构;可通过降低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分
巴曙松教授最近就房地产市场发表研究报告,认为“去库存和不同市场的分化是今年的关键词。在建的供应量还在持续上升,而销售规模相对比较稳定,三四线城市的库存压力还有加深
分析了将常规内模控制系统改造成自适应内模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具体步骤,并说明了这种基于常规控制律的自适应控制所具有的特点─—概念清楚,算法简单,容易实现,控制性能好等。最后
传闻世外有天,住着法力无边、寿命无尽的神与仙,其中与人间最为密切的,当属春夏秋冬四神,司掌四时八节更迭,常常游离于尘世中。  四神之首为春,每每降世,生机盎然,因此又称希望之神。      壹  鱼朝筠对羡央的执念,源于幼时一场虚无缥缈的梦境。  彼时他贪玩在寺庙后山睡着了,醒来后梦境忘了七八,脑子里却不断回荡着悲鸣,眼泪怎么也止不住。后来他就在一蓬隐秘花丛里捡到一个格外灵秀的女婴,取名羡央,带回
期刊
目的:  CRISPR/Cas9技术可快速简便的进行基因敲除,已成功应用于多个领域,但是由于大多数原核生物缺乏非同源末端连接系统,CRISPR/Cas9技术的基因编辑会导致细菌死亡,限制了其在
2019年10月18日,由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杂技艺术中心、广东省杂技家协会、深圳市杂技家协会承办,宝安区文联、宝安区西乡街道办事处、深圳竭力世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杂技家协会青年魔术人才培训班开班仪式,在深圳宝安区竭力世界魔术文化创想中心举行。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中国杂技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王仁刚,中国文联杂技艺术中心副主任于秀英,广
期刊
2016年《集邮博览》第2期刊登了裴雨同志撰写的《探秘中国航天钞之防伪》一文,笔者认真拜读了大作,发现其中有两处表述与笔者之见有所不同,特在此提出以供大家探讨。一、文中
音乐可以美化人的心灵,使得人在繁忙与劳累之中受到一定的心灵净化.在初中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音乐课堂中的节奏教学把握好,让学生提高对节奏的掌握,通过音乐课堂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