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的心理效应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k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机使用的心理效应是网络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大量研究者对此开展了研究。但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手机上的打电话和发短信行为对使用者的心理效应,较少关注其它一些在手机上存在并被越来越多使用的功能,例如即时通讯、线上交往和手机游戏等。因此,在智能手机得到越来越广泛使用的背景下,打电话和发短信功能的使用可能会受到智能手机上其它一些功能的使用的影响,打电话和发短信两种行为的心理效应可能并不能很好的对智能手机使用的心理效应做出充分的解释。  本研究基于以往关于手机使用的研究,在它们的基础上初步探究了智能手机使用与非智能手机使用的差异,以及智能手机使用的心理效应。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变量包括手机使用程度、孤独感、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研究方法为问卷法,施测方法分为纸笔测验和网络测验。纸笔测验的有效被试均为武汉某两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共449名,网络测验的有效被试为93名大学生。本研究对智能手机使用对孤独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人格的调节作用做了初步的探讨,得到了如下主要结论:  (1)打电话和发短信两种手机功能在智能手机与非智能手机间没有显著差异,即时通讯、线上交往、手机音乐、手机视频、手机游戏、手机阅读、浏览网页、信息获取、网上购物和电子学习等10项功能在智能手机上的使用程度要显著高于在非智能手机上的使用程度。  (2)智能手机使用程度与孤独感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回归分析显示智能手机使用可以显著预测孤独感;  (3)智能手机使用程度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相关的智能手机功能包括打电话、发短信、即时通讯、线上交往这些具有人际属性的功能,与消极情感相关的智能手机功能包括手机游戏和手机视频这些具有娱乐休闲属性的功能。回归分析显示,智能手机使用可以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  (4)外倾性和尽责性在智能手机使用与孤独感之间存在调节作用。高外倾性和高尽责性大学生的智能手机使用不能显著预测其孤独感,低外倾性和低尽责性大学生的智能手机使用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其孤独感。
其他文献
我国近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都倡导教师研究儿童,这些政策文本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即教师通过儿童研究促进自身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各行各业都带来了质的飞跃。作为技术创新与吸收的前沿,学校的教育也在做着及时的调整,现代教育技术便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远程教育
本文以辽宁省5名女子羽毛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高速摄像法、数理统计法以及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5名运动员正手网前勾对角技术进行研究,通过三维高速摄影分别记录分析5名
期刊
适应问题是大学新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从个人角度讲,适应情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新生四年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毕业后个人的发展。从社会层面讲,大学生是今后社会发展的主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目前,世界上大量的人群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是前来求助的比率却非常低。大量的研究者就这一问题开展了大量影响因素的研究,其中以人口学因子、文化因子和心理因子为主。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如今,拓展普通高中规模,特别是拓展优质普通高中的规模,逐渐成为全国各地政府普及义务教育和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抉择。1996年开始江苏省实行省重点中学的评选活动
图画书阅读是儿童重要的早期教育活动,是发展个体阅读与书写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视觉空间能力和工作记忆发展不完全的儿童来说,其图文加工面临着较大的认知局限,年龄越小,认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