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女子羽毛球运动员正手网前勾对角技术“出角”弧线人体动作的运动学分析

来源 :沈阳体育学院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yyeeq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辽宁省5名女子羽毛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高速摄像法、数理统计法以及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5名运动员正手网前勾对角技术进行研究,通过三维高速摄影分别记录分析5名运动员在处理三种不同的来球方式时的移动取位阶段、引拍阶段、挥拍击球阶段三个阶段的身体各关节角度变化,以及在整体动作中重心位移的情况,进而找出运动员勾对角技术“出角”弧线的动作瑕疵,提出完整、合理的动作概念,进而帮助辽宁省羽毛球队运动员调整勾对角技术的动作细节,提高勾对角技术的质量,最终形成科学的理论指导,完善科学的训练体系。根据实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完成勾对角“出角”弧线过程中对方搓、吊、劈吊回击时本方的移动取位阶段阶段,5名运动员的左肘关节差异最显著,左膝、右膝、左踝、右髋、右肘差异显著,其中徐辉在移动取位阶段各个关节角度都达到理想值。2.在完成勾对角“出角”弧线过程中对方搓、吊、劈吊回击时本方的引拍阶段,5名运动员左肘差异最显著,右膝、右髋、右肩、右肘差异显著。引拍结束阶段的动作幅度和动作的一致性较高,有很强的隐蔽性。3.在完成勾对角“出角”弧线过程中对方搓、吊、劈吊回击时本方的击球阶段,5名运动员左肘差异最显著,右膝、右肩差异显著,在击球阶段5名运动员各个关节的差异比例达到最小值,说明运动员在击球技术有较为统一的认识,能够很好的完成击球动作。4.在完成勾对角“出角”弧线过程中对方搓、吊、劈吊回击时本方的重心位移距离:搓球大于吊球、吊球大于劈吊,重心位移速度:搓球大于吊球、吊球大于劈吊,其中由于个体差异和个人习惯会导致数值产生细小的波动。
其他文献
学位
现代世界共同面临的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种种威胁人类存亡的危机统称为现代性危机。现代性危机起源于近代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化,而其根源实际上是其传统世界观及伦理道
我国近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都倡导教师研究儿童,这些政策文本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即教师通过儿童研究促进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