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元可变的高光谱图像解混算法研究

来源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teora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谱解混是高光谱图像众多应用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传统的光谱解混方法假定每类地物仅有一种端元光谱,其端元集是固定的。由于地物的复杂多样性和成像条件的影响,高光谱图像“同物异谱”和“异物同谱”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导致对所有像元用固定的端元集进行解混精度受限。因此,研究端元可变的高光谱图像解混算法对提高高光谱图像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端元可变的端元束提取以及多端元光谱混合分析算法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现有的基于光谱信息和空间信息的端元束提取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冗余端元的去除,导致后续光谱解混误差增加和光谱解混复杂度较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超像素分割和像元纯度指数的端元束提取方法。首先通过PPI提取初始候选端元,每个超像素内保留一个候选端元并以超像素为邻域计算其均质性指数,对保留的端元根据其均质性指数进行筛选,通过聚类得到每类地物的端元束,并进一步去除类内冗余端元。仿真和真实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有效提取可变端元且能降低后续光谱解混的复杂度。(2)针对基于超像素分割和纯像元指数的端元束提取算法无法有效解决含多种植被和植被与其他地物致密混合的城市高光谱数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植被指数分析和PPI结合超像素分割的端元束提取方法。对PPI提取并经超像素分析保留的端元集,根据植被指数分为植被端元、含植被的混合端元和其他端元三类。纯植被端元集利用其最大光谱值分成两类,其他端元集则先利用均质性指数进行筛选,再通过聚类得到每类地物的端元束,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3)多端元光谱混合分析同样是解决光谱可变性的有效手段。为了在降低光谱混合分析时间复杂度的同时提高其精度,提出了一种由粗到细的多端元光谱混合分析算法。该算法首先基于扩展的端元集对每个像元进行全约束光谱混合粗分析,确定含所有地物的初始端元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精细光谱混合分析,迭代光谱混合分析构建端元子集,最终根据重构误差变化量确定各个像元的最优端元集。实验结果表明,相比迭代光谱混合分析法和分层多端元光谱混合分析法,所提出的方法能有效降低误差并改善计算效率。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DDH患儿穿戴Tübingenn吊带,比较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Tübingenn吊带对于DDH患儿的髋关节复位情况,为Tübingenn吊带在临床上的使用及推广提供理论依
叶片是小麦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尤其是功能叶片的提前衰老严重影响植株光合作用的时间和效率,制约作物的产量及品质。在我国农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提高小麦
由于数据获取过程中易受到环境或传感器分辨率等因素的影响,混合像元普遍存在于高光谱遥感图像中。混合像元的存在限制了高光谱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因此,如何有效确定混合像元内地物具体空间分布问题以实现高光谱图像亚像元级的分类,即亚像元定位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现有的亚像元定位算法大都只考虑呈面状分布的地物,对混合像元内部其他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的比较少,且对于实际应用的效果有待提高,本文主要针
绿色无毒、性能优越的AgSnO2触头材料最有潜力替代有毒的AgCdO触头材料。Ag的导电性和SnO2的热稳定性,造就了AgSnO2触头材料优越的耐电弧侵蚀性、耐磨损性和耐熔焊性。但是,A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电力需求快速增长,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分布式电源凭借其节能环保,配置灵活,能源利用率高等优点逐渐
车牌识别系统已经在高速路口、城市交通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在雾霾天气环境下,车牌识别系统获取的车牌图像模糊不清,无法准确的识别出车牌信息。偏振成像技术可以获取雾霾天气下目标的偏振信息,具备重构目标图像的优势。本文针对雾霾天气下车牌识别系统无法识别车牌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用于雾天车牌识别的偏振成像系统,提出了一种利用目标和大气偏振信息的偏振图像重构方法,实现了雾霾天气环境下的车牌识别。在不同天气环境下开
内细胞团与滋养层的分化被认为是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之一。滋养外胚层将发育成胎儿的胚外结构,而内细胞团发育成胚胎及一部分胚外结构。由谱系追踪实验可
铅(Pb)具有极强的毒性,并且十分常见,对于Pb污染对植物的研究,主要围绕短期污染方面,对于长期污染,以及不同世代间的差异变化的研究,目前很少涉及。本研究以在250 mg·kg-1Pb持
能源转型战略背景下,微电网技术逐步规模化,用户侧一定区域内多个邻近微电网产生电气联结形成微电网群系统,可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促进分布式能源消纳和提升供电可靠性
为优化换向阀的工作性能,国内外学者从液压换向阀的液压夹紧力、液动力、摩擦磨损等多方面入手展开研究,提出了多种优化方案。本文通过将表面织构化技术引入换向阀的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