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异”的概念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1cy0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文化交流因“异”而起,翻译则因文化交流的需要而生。可以说,无“异”则无“译”。翻译,就其具体操作形式,是异语与母语之间的语言转换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在自我与他者、异域与本土之间构建起一座桥梁,促成文化的输入与输出,促成自身的发展和壮大。交流以同为基础,异语与母语、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存在着共性,这构成了翻译的可能性;交流又以吸收“异”为目的,原语和目的语在语言、文化等层面迥然相异,这一方面构成了翻译的障碍,另一方面又使翻译成为必要,“传异”成为翻译的目的和任务所在。同质的东西无所谓交流,“异”才构成交流的必要,因此,“译”的过程在于传“异”,换言之,“译”的对象在于“异”。翻译的本质、目的、对象皆与“异”有关,在笔者看来,“异”构成了翻译的核心概念。本论文从文化研究角度入手,试图对翻译中“异”的概念进行界定,在解决何为“异”的同时,探讨“异”何为。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首先从翻译的本质入手,探讨了翻译与“异”的关系,接着,在哲学、比较文学范畴内对“异”的概念进行横向的比较,纵向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对翻译中“异”的概念进行界定。归纳而言,“异”包涵了三层意义:差异性、陌生性以及他者性,既包括原语、目的语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又涵盖了自我所不了解的一切。一方面,通过翻译,目的语读者可以了解陌生的、未知的文化;另一方面,引入、吸收异质元素,目的语文化可以丰富自身,推动自身的革新乃至重新构建;再者,目的语文化可以通过异,通过他者关照自我,更好地了解自我。翻译中“异”之概念是复杂的,多层面的,有形而上的层面,也有经验性的层面,比如在具体翻译活动中遇到的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冲撞等。“异”在翻译之中具体呈现在三个方面:文字、文学、文化。思维不同,语言内在结构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从而产生文字之异。从表达方式,到写作成规,再到文体体裁的差异,从而产生文学之异。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心理特征、习俗风尚、审美习惯,社会意识形态等等方面的相异,又可以归属于文化这个大的范畴之内。 异的概念先验地存在于翻译活动之中,对于译者而言,它是绕不过去的。译者如何对待和处理原语文化中的差异性?“异”可译还是不可译?是在目的语中努力传达、移植原文语言形式、文学手段,乃至文化内涵之“异”?还是用目的语中既有的表达方式去传达原文的思想和内容,从而将原文之“异”抹煞殆尽?对于“异”的不同态度,体现了译者的一种文化立场,代表了译者所属文化对待原语文化的态度,同时也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文章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可译”与“不可译”,“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这三对矛盾。可见,翻译中诸多二元对立皆因“异”而起。 论文第三部分对“异”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接受问题做一初探。笔者认为,“异”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接受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经历了“认识”和“内化”这两个阶段,最为重要的是内化阶段。“异”的内化,意味着随着时间的考验,异质文化元素参与目的语文化构建,逐渐成为目的语文化固有的一部分。内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参与的过程,也是变形的过程。任何一种文化在植入异质因素时都会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因此,“异”之变形在所难免。“异”的内化丰富壮大了本民族语言文化,促成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中国历史上的佛经和始于近代的西学翻译,从各个层面说明“异”对中国语言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一种呼声,而在翻译活动中如何正确对待“异”,意义十分重要。
其他文献
本文是对奥尼尔后期作品《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剧作技巧的研究。作为“美国戏剧之父,”奥尼尔对美国戏剧的贡献不仅在于他领先于同时代剧作家的在戏剧表现主题上的现代性,而且
本文试图对中国与东盟的合作进行探讨。全文主要按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简要阐述国家间日益增强的互相依赖与合作的理论依据,以及东亚地区在这方面的进展情况。第二部
本刊讯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近日在杭州召开第三届六次常务理事暨三届五次理事会议,会上表彰了2011年度浙江省建筑业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浙江省长城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期刊
期刊
期刊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4周年,总结集团公司、股份公司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刚才,表彰了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了
本文从探求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入手,着重论述了跨国公司在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第一章首先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定义,不同的发展阶段及特征,指出了经济全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