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超高强混凝土制备及短柱轴压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 :西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管混凝土是一种将混凝土灌入钢管内形成的组合结构材料,具有优越的承载能力、抗震性能和经济性,在山区高墩大跨桥梁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当前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管内混凝土强度不高,存在构件截面尺寸大、混凝土用量多、结构自重大等问题,提出在钢管内灌注超高强混凝土(>C80)形成钢管超高强混凝土以提升构件承载力。但由于超高强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力学性质不同,不能简单地套用普通钢管混凝土的计算方法与设计理论。同时,对提高钢管超高强混凝土构件延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含钢率、钢纤维体积掺量、混凝土强度与钢材强度对钢管超高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影响还不够明晰。因此在制备材料的基础上开展短柱轴压力学性能研究,建立相关基础,为钢管超高强混凝土结构设计与工程应用提供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超高强混凝土制备与性能研究。研究了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及组成、钢纤维体积掺量对超高强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体积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综合考虑认为超高强混凝土的水胶比宜在0.19左右,胶凝材料单方用量范围宜在750~780kg,钢纤维体积掺量不宜超过2%。随着膨胀剂掺量增加,混凝土在密闭环境下的收缩率减小,钢纤维体积掺量的增加,抑制了混凝土的收缩效果。(2)钢管超高强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模型试验研究。通过对27根钢管混凝土短柱试件轴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钢管超高强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压破坏形态分为剪切破坏和腰鼓破坏,受压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荷载下降阶段、强化阶段。钢纤维会使承载力下降后有回升,钢纤维体积掺量越大,回升幅度越高。提高截面含钢率对试件的承载能力和变形性能占主导作用,钢管超高强混凝土还应匹配较高强度钢材的钢管,以提供较强的套箍作用。相比提高截面含钢率,在钢管超高强混凝土中掺加适量的钢纤维可以有效改善试件延性性能,并且综合效益良好。(3)钢管超高强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利用ABAQUS软件建立钢管超高强混凝土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模型,通过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综合比较下,认为本文建立的有限元模型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4)钢管超高强混凝土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通过对国内外规范对比分析,建立了钢管超高强混凝土短柱轴压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并通过大量试验数据对公式进行验证,结果证明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可以用于计算钢管超高强混凝土短柱轴压极限承载力。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对受灾区基础设施、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坏,灾后恢复重建作为震后恢复灾区经济的主要手段,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灾后恢复重建时间紧、项目多、任务重、规模大,如何发挥财政资金效益,避免损失浪费,成为灾后重建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也是人民群众关注关切的重点。国家审计作为重建工作的重要监督部门,常规性审计的工作方法、步骤均较为固定,在面对突发性、临时性灾害时,常规方法的适用性、实用
学位
装配式建筑是传统建筑业生产方式向绿色方向转变的必然形式,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诸多政策鼓励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并且在多个指导意见中强调了EPC管理模式与装配式建筑的适用性。由于装配式建筑采用构件工厂制造、物流运输至现场装配施工的生产方式,与制造业具有相似之处,目前已有大量的专家学者将供应链管理思想应用到装配式建筑中进行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整体竞
学位
随着地下工程的蓬勃发展,高致密岩石渗流-应力耦合特征研究已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其具有强度高、低渗透等特点,是储存库的理想围岩,但地质演化和施工作用会使其产生破裂面,影响工程稳定。基于此,本文针对完整灰岩和含破裂面灰岩开展了渗流-应力耦合试验,揭示了其在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的力学特征和渗透特征,同时利用声发射系统同步监测,分析了声发射特征及其与渗透特征的响应关系,并结合损伤理论,建立了含破裂面灰
学位
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s,OPEs)作为多溴联苯醚溴化阻燃剂的替代品,其在全球内的产量和使用量急剧增加。OPEs通过物理添加而不是化学键合作为添加剂添加到人造材料中,OPEs易通过挥发、淋洗和磨损等途径进入到环境当中。河口是陆源污染物的汇聚地,是海洋污染物的重要输入源。黄河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河流,黄河口养殖场是我国北方水/海产品重要来源之一。黄河口养殖水体和自然水体多
学位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地下工程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国亟待解决的科技战略问题。在工程现场中,如若对具体情况的围岩力学特性缺乏准确认知,或亦在施工前、施工期间缺少对围岩内部裂隙空间状态的定量探测,及施工前后围岩内部裂隙变化特征等问题作出合理揭示,并提出针对性措施则极易诱发岩爆、片帮和坍塌等动力学灾害。因此,从不同测试尺度出发,考虑初始损伤对特定试样的力学特性及内部裂隙发展时(间)—空(间)演化特征并定量化
学位
历经几百年的发展,钢筋砼结构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发展速度快、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结构体系。以整体的目光来看,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进入了新建建筑物和维修改造一起进行的阶段。钢筋砼结构在现代城市的基础设施、桥梁、房屋、隧道以及堤坝等方面存量巨大。现如今,我们对建筑物的强度和功能要求不断提高,对已经使用20~30年的建筑物的加固与修缮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在实际工程中,有些钢筋砼单向板由于设计不当、施工质量
学位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空间等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建设技术的进步也极大地推动了深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高应力与复杂的地质环境影响下,深部岩体表现出比浅部岩体更显著的蠕变特性,从而导致岩体变形收敛慢、变形大等问题,给施工安全和工程的长期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基于此,以某深部硐室围岩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常规三轴压缩与三轴蠕变试验,分析了花岗岩的基本力学特性与蠕变力学特性,揭示了高应力环境下花
学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跨径连续刚构桥在公路桥梁建设中占据了很大比例。近年来随着交通量的剧增、车辆超载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很多的病害,诸如梁体开裂、主梁结构持续下挠以至超限等,亟需进行检测评估和加固。本文针对此类情况,研究既有病害连续刚构桥的检测、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上,对其加固方案及加固效果进行研究。论文以贵州省某主跨径162m连续刚构公路桥梁为工程依托,进行结构检测、动静载试验、技术状况评定、加固
学位
在国家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和双碳战略等大背景下,温拌改性沥青技术值得关注。但进口的温拌改性剂价格较高,在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困难。因此,亟需研究与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相适应、路用性能满足要求的国产温拌改性沥青。国内外学者对沥青微观和纳观层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存在温拌机理和改性机理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等问题。结合前期研究成果,本论文将通过宏观、微观试验及实体工程分析等,对含有废旧橡胶和塑
学位
伴随我国交通系统建设巨大发展的同时,桥梁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也逐年增加。桥梁老化与损伤问题日渐凸显,适时完善桥梁检测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应用最广泛的桥梁检测方法为桥梁表观检测与桥梁荷载试验等,但是这些检测手段需中断交通且不能快速得出结果。因此,找到一个快速便捷且结果较准确的桥梁检测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工程意义。随着大数据分析时代的来临,深度学习引起了全球各国学者的关注,而卷积神经网络(Co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