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作为中国城乡发展的大背景,在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研究。城市化的过程使得城市和乡村的界限变得模糊,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包括环境污染、资源配置、人口密度等等。当我们把目光不约而同的转向城市发展的时候,却忽略了城市化对乡村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尤其在住宅建设方面,城乡人口流动和资本转换带来了乡村建设的大变革,农民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纷纷破土兴建住宅,乡村形态逐渐被瓦解并产生依附于城市而存在的“城中村”。而作为城市发展中被官方主流边缘化、被现代潮流侵蚀、被传统力量牵制的“城中村”建设,尤其是民间自主建设的问题,却始终被忽视,甚至被唾弃。实际上,当前建筑学领域关于乡土和民间建筑的研究越来越走向主流,建筑设计越来越关注建筑与大众生活的关系,而淡化对设计师个人理想追逐。“返璞归真”成为当前设计的关键词。“城中村”住宅建设是民间建筑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复杂的社会演变规律和居民生活方式,其中丰富的社区空间和活跃的社区氛围是社会大众“本真”生活的有力体现,在这里,生活需求和建构高度契合,尽管形态拙劣但真切朴实。本文以昆明市呈贡新区“城中村”---洛龙社区为例展开对民间日常生活和民间建构的研究。研究关注三个问题,第一,城市化给乡村带来了什么?尤其是给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第二,居民日常生活的变化是如何反映在社区和住宅建设上的?第三,以日常生活为视野,当前的“城中村”社区和住宅建设发展规律是怎样的?有哪些特性?第四,建筑与人的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基于这样的态度,关于建筑设计我们做和反思?这四个问题构成了文章的研究脉络,第一部分是城市化的普遍性问题的研究,即文章的第一章:第二部分是洛龙社区基本信息、空间建构机制、民间建构语言的具体研究,主要从“空间”和“建造”两个线索展开,并得出城中村民间建构的主观缺陷,及其基于日常生活的发展规律与时间、空间、社会维度的发展特性;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结论拓展,即由个案关于日常生活和民间建构的研究引发关于建筑设计的反思,认为建筑设计是一个开放的、永续的过程,它没有终点也没有目的,它贴近生活且不断变化,所以建筑师也该有与民间对话和与时间对话的态度,让建筑与人的关系更为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