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研究两种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及肌肉组织损伤的影响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r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用人工假体取代病变的髋关节,以达到解除疼痛、重建患者髋关节正常功能的治疗手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临床实践,人工髋关节置换在很多髋关节疾病治疗上的疗效已得到充分肯定,目前,全髋关节置换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类风湿性髋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股骨颈骨折、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及髋关节肿瘤等疾病。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有多种手术入路:前外侧入路,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和后侧入路。这些传统的入路虽然暴露充分,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就是都要通过切断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到达髋关节,对软组织损伤较大,术后髋关节脱位的风险较高。近年来,随着微创理念的兴起和发展,以及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直接前入路重新进入临床医生的视野,这是一种完全经肌肉间隙进入髋关节的入路,而不必切断髋关节周围肌肉组织,减少了手术创伤,更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并且髋关节脱位发生率大大降低。目前,这种方法在临床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目的对比研究直接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及对肌肉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研究组患者接受的是直接前方入路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后外侧入路手术,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疾病类型),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治疗前及治疗后7d、30d、90d、180d的VA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3月、6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放射影像学指标,内容包括:(髋臼前倾角和外展角),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之前以及手术后1d、4d的血清因子水平变化,内容包括:(C-反应蛋白、白介素6以及肌酸激酶),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情况,内容包括:(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大粗隆骨折、股骨骨折、深静脉血栓、新发脑出血,脑血栓、关节脱位、髋关节感染)。结果1.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疾病类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30d、90d研究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180d时VAS评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月和3月时研究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手术后假体前倾角和外展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手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因子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第1d和第4d两组患者血清因子水平均明显升高,但研究组患者的血清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在围术期时的并发症情况,内容包括: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大粗隆骨折、股骨骨折、深静脉血栓、新发脑出血,脑血栓、关节脱位、髋关节感染,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方入路相比后外侧入路对患者的肌肉损伤更小、术后早期疼痛更轻、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快,从而可以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其他文献
目的:光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是一种眼科常用的无创的眼底检查工具,本文旨在探讨多种黄斑病变患者SD-OCT中高反射信号(HRF)的分布及临床意义,指导疾病的治疗。然而,对SD-OCT图像的评估因缺乏眼科医生分析和量化疾病所需要的图像质量而受阻,通过自动化分割并增强HRF图像可以帮助临床诊断、治疗、疾病监测和进展。方法:采用正交变换和对数变换两种变换域函数对SD-OCT图像进行同时并行
学位
背景危重患者机体常常处于高分解高代谢的状态,能量消耗增加,而足够的蛋白质能量喂养,有利于预后,能有效降低机械通气危重患者的死亡率。然而,在ICU很多因素导致喂养中断以致不能达成目标喂养量。系统评价发现实施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期间频繁中断的主要原因是喂养管、检查或操作等方面无科学的流程管理,其次是高胃残留量(Gastric Residual Volume,GRV)。近
学位
目的:建立兔耳瘢痕模型,探究长春新碱(Vincristine,VCR)对增生性瘢痕抑制作用及其具体机制;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探讨不同浓度VCR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减少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作用和机制,为增生性瘢痕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和方向。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制作兔耳创口,在兔耳腹侧形成增生性瘢痕,随机分为3个组:A组在兔耳创面上予以生理盐水纱布湿敷;B组兔耳创面予以0.5μg/ml的VCR纱布湿敷;C
学位
目的:通过距下关节运动控制训练方案制定,探讨其对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患者膝关节功能的作用。方法: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患者43例,随机分入实验组22例,对照组21例。所有患者接受每周3次,每次10min,持续3个月的常规股四头肌训练。在此基础上,实验组患者增加综合性距下关节运动控制训练,每次30min;对照组增加同等频次和强度的居家股四头肌训练。分别于入组时、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治疗3个月使用Lys
学位
目的:研究不同分子分型直肠腺癌MRI特征的差异,探讨采用MRI术前评估直肠腺癌分子分型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所有82例直肠腺癌患者,均于术前行3.0T-MRI检查,观察肿瘤的MRI特征并提取部分特征:肿瘤位置、大体形态、累及肠周范围、环周切缘(circumferential margin,CRM)、肿瘤最大纵向长度(longitudinal tumor lengths,LTL)、肿瘤最大轴向长度(
学位
目的:分析PPP(pernicious placenta previa,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的相关因素以及危险因素。方法:病例组纳入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PPP伴胎盘植入患者,选择同期收入院的无前置胎盘的正常产妇60例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Logistic分析法分析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的组间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
学位
研究背景:直肠癌是最常见消化道肿瘤中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治疗目前仍然是治疗直肠癌的最主要手段之一。吻合口瘘是Dixon术后最常见的手术相关并发症之一,其中吻合口缺血是吻合口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也成为近年来相关研究的重点。目前对于保留左结肠动脉(left colic artery,LCA)的Dixon术与传统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的Di
学位
目的:探讨MYBPC3基因p.Ile852Val突变与肥厚型心肌病(HCM)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利用靶向外显子捕获测序的方法对本院一年内确诊的11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50名健康人进行TNNT2、MYBPC3、MYH7、TNNI3等与HCM相关的基因全外显子扩增和高通量测序,并且使用Sanger测序法在其家系内进行验证。对阳性结果患者进行家系进行谱系分析、临床评估和基因分型。调查资料包括一般临床症状
学位
目的:应用磁共振脂肪定量技术评估女性腰椎骨质疏松程度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将121名健康女性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5组:21~30岁组(n=17)、31~40岁组(n=11)、41~50岁组(n=24)、51~60岁组(n=63)、61~70岁组(n=6)。采用双能骨密度仪(DXA)作为参考标准测量L1-L4椎体BMD;采用MR水-脂分离(VIBE-Dixon)技术测量相同椎体骨髓脂肪
学位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阻滞对支撑喉镜下会厌囊肿切除术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支撑喉镜下会厌囊肿切除术麻醉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6月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住院会厌囊肿患者90例,年龄20~65岁,男性31例,女性59例,满足纳入标准并未被排除标准淘汰。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实施全麻组(A组)、0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