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树种通过凋落物的数量和质量、根系分泌物等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有机碳及微生物产生影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树种的合理选择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动态应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在气候、土壤和经营历史相同的条件下建立了中亚热带地区常见13个树种同质园试验,2017年选择其中5个树种,即3个阔叶树种(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木荷(Schima superba)、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和2个针叶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纯林进行了调查,测定的指标主要有土壤有机碳的活性组分和难降解组分、物理化学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其目的是分析树种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树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均有差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土壤易氧化碳(EOC)和酸解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LPⅠ-C、LPⅡ-C)的含量均表现为阔叶树种>针叶树种的趋势,其中杉木的含量最低。同时,5个树种土壤有机碳的活性组分大都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树种土壤总有机碳(SOC)和酸解土壤难降解有机碳(RP-C)的含量均没有显著差异,这是由于同质园试验,树种的林龄太小(5年),凋落物输入土壤的数量有限,还没有累积到足以影响或改变土壤总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2)土壤活性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分别为DOC/SOC在0.16%~0.56%之间,MBC/SOC在0.34%~3%之间,EOC/SOC在 14.48%~23.25%之间,LP-C/SOC在45.07%~52.73%之间。其中 DOC/SOC、EOC/SOC和 LP-C/SOC的值表现为阔叶树种高于针叶树种,但EOC/SOC和LP-C/SOC值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相比针叶树种,阔叶树种更有利于活性有机碳的积累。酸解土壤难降解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表现为阔叶树种低于针叶树种的趋势,但并未达到显著水平。(3)不同树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均有差异。革兰氏阳性细菌(GP)、放线菌(ACT)、总PLFA生物量和细菌(Bacteria)的含量米槠显著高于杉木(P<0.05),从树种类型来看,阔叶树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针叶树种之间马尾松显著高于杉木(P<0.05),这可能是因为幼林龄阶段灌木根系生物量、草本层的根系生物量马尾松大于杉木,以及马尾松的林下植被盖度较大所导致。水解酶除纤维素水解酶(CBH)的活性阔叶树种显著高于针叶树种外,酸性磷酸酶(AP)、葡萄糖苷酶(βG)和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活性在针阔叶树种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明显的规律。氧化酶中过氧化物酶(PEO)的活性均表现为针叶树种高于阔叶树种,其中杉木的活性最高。酸解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Ⅱ(LPⅡ-C)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的重要因子。同时土壤酶活性也受到了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硝态氮和含水量(SWC)的影响。这说明不同树种主要改变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从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