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无复流现象高危因素的分析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43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血运重建的最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PCI可使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IRA)恢复正常血流,大部分患者的心肌得到有效的灌注,但仍有部分患者即使开通了IRA,但心肌仍无法获得正常的血流灌注,从而出现无复流的现象。其可导致心肌进一步坏死、梗死范围扩大、心室扩张、心室重构,造成心力衰竭和致死性的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从而导致患者预后不良。因此,AMI患者PCI术后心肌是否得到有效的灌注是PCI成功的首要问题,但是目前,对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病理生理学机制、诊断、防治等相关因素的研究仍不明确。本文通过对无复流现象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从而明确高危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PCI防治的有效措施,从而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进一步提高生存率。研究方法:收集从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就诊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行直接PCI患者的完整病例资料共213例,通过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MI)的标准(冠脉前向血流TIMI≤2级诊断为无复流,TIMI分级为3级为正常血流),将病人分为2组,其中无复流的患者有98例,正常血流的患者有115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冠脉造影的特点、相关生化指标等,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术后发生无复流现象的危险因素,应用X~2检验、T检验、非参数检验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变量;再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高危因素;最后得出相应连续性变量预测的最佳临界点。研究结果:通过对正常血流与无复流患者相关因素的比较,应用x~2检验、非参数检验、T检验等分析,发现无复流组在年龄、Killip分级≥II级、发病至血管开通的时间、术前TIMI血流分级、术前TIMI血流分级≤1、血栓负荷、血栓负荷≥4、侧枝循环、侧枝循环≤1、ST段抬高的导联数、ST抬高的导联数≥4、ST段抬高的幅度、ST段抬高幅度≥0.4、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和N/L等因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发病至血管开通的时间、白细胞计数、TIMI血流分级≤1、侧枝循环≤1、血栓负荷≥4、ST段抬高的导联数≥4是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年龄、心梗发病至血管开通的时间、白细胞计数、TIMI血流分级≤1、侧枝循环≤1、血栓负荷≥4和ST段抬高的导联数≥4与AMI患者PCI术后发生无复流现象显著相关,且均可作为AMI患者PCI术后发生无复流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侧枝循环≤1可显著影响AMI患者无复流现象的发生。2、年龄、心梗发病至血管开通的时间和白细胞计数均可作为心梗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最佳界限值分别为67.5岁、7.5h、12.955~*10~9/L。
其他文献
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直接决定了高校立德树人的质量与成效。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人员结构有待优化,学习研究有待深化、创新干劲有待强化、干部队伍有待稳定
从战略、组织和实施层面,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呈现出层次化、类别化的特点。政府与大学作为驱动力量,形成了“大学主导”与“政府主导”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学院模式、行政
孙建设,1957年生人,教授,1982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果树专业,毕业后投身到太行山开发的实践中,成为了走太行山道路的首发战队。1987年春,当时正带领学生在顺平县实习的孙教授
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是高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机融合既是党建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一核心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中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现阶段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就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面对不断扩大规模导致网络范围不断扩展,在网络用户的急速增加校区之间通信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网络安全需网络管理人员积极应对日益猖獗的网络病毒,如何
目的:明确肠造口患者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的现况、影响因素及其关系,验证应对方式是否在人格特征与生活质量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以期为肠造口患者的心理护理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为提高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现况研究的方法,采用方便抽样,于2018-2019年,选取西安市内的三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普外科病房、造口门诊及造口之家等的造口术后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