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咏史诗初探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lixi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咏史诗是我国古典诗歌题材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唐代的咏史诗研究成果颇多,而南宋的咏史诗却始终没有引起学者足够的注意。本文拟从整体研究的角度,就南宋咏史诗的面貌作一整体的展示,探讨其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国内南宋咏史诗的研究概况,指出过去人们多关注魏晋南北朝以及唐代的咏史诗,南宋咏史诗的研究却相当寂寞,实则在南宋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南宋咏史诗在传承与开拓上皆有突出的表现;并简述了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 第二部分介绍南宋咏史诗发展的政治、文化背景:内忧外患未有片刻中止的政治环境使南宋咏史诗染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咏史诗成为诗人表达爱国激情的有力工具;南宋史学的发达、理学的勃兴和讲史的繁盛给咏史诗的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咏史诗在前代的发展也与南宋咏史诗的面貌呈现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部分归类南宋咏史诗的题材内容,总结其主题内涵。根据题材内容,南宋咏史诗可分为咏历史人物、咏历史事件和咏历史现象三类。在主题思想的表现方面,将个体生命与国家民族的生命紧密相联的南宋诗人在诗作中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高度关注;而现实的黑暗、权奸的打击使得他们对士不遇合的苦痛有着切身的体会,于是“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现实的压抑又使他们不自觉的萌生出对隐逸江湖的向往,对历史上那些不慕王侯、高尚其志的隐逸高士表达了由衷的向往和钦佩;现实既不可指望,于是诗人们纷纷投眼于历史上那些曾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借他们来构筑梦境,表达期待,并唤起激情。 第四部分归纳分析南宋咏史诗的主要写作技巧。咏史诗主要的写作技巧,在前人手中都已有所表现,有些甚至已相当纯熟,南宋诗人结合当代的学术风潮,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拓展,或“铺陈其事,寄寓感慨”,但在事件的叙述中又常常掺杂诗人的主观评论,夹叙夹议,实现了对史传型咏史诗的一种开拓;或“直陈议论,慷慨陈辞”,借直率的语句写奔进的感情,淋漓尽致地抒发诗人忧国忧时的心情;或“翻案生新,别生耳目”,紧密联系现实对历史作奇特解会,在表达独特史识的同时,传达出诗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或“重构时空,入其兴会”,捣碎古今巨细,重构新的审美时空,在今古交错,人我一体的情境中,传达出历史的深思;或“对比成讽,反讽寓鉴”,通过美丑、善恶的对比,展现辛辣、深刻的讽刺,极大程度地体现了咏史诗“以古讽今”“以古鉴今”的现实意义;或“袭古弥新,点铁成金”,融化前人诗句,用一些人们惯用且颇具代表性的事物或诗句来寄托情怀,同时显示出宋代文化学术的高度发达带来的文人学识的渊博。 第五部分总结:南宋咏史诗中内容题材的选择和主题内涵的提炼都传达出这个特殊时代的文人深厚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艺术表现手法的锻炼上,南宋诗人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学术风潮,作了更为广阔及深入的发挥,丰富了咏史诗的创作风格,掀起了一次咏史诗创作的高潮。
其他文献
蒋子丹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义小说创作队伍中一位重要作家,她从1983年开始写小说,曾先后获得当代女性文学奖、庄重文学奖、湖南省优秀精神文明产品奖。她以独具风格的小说创作,获得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对两晋游仙诗流变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游仙诗有三个结构要素,神仙人物、仙境和游仙行为,以三个结构要素为线索,分别考察它们在两晋游仙诗中的流变。神仙人物由传统的赤松子
汉代自武帝开始,确立了儒学的尊崇地位,进入“经学时代”。汉代文献学正是在这种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形成以经学为中心的特点,其影响远至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本文主要探求在政治影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使语文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焕发了勃勃生机。但在语文教学的改革实践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一些课堂教学盲从地追求“高效”,犹如“邯郸学步”,或被花哨的形式冲淡了教学效益,或被繁杂的内容浮夸了能力训练。相信只要善于学习新理念,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小学语文教学会进入一个更加崭新的局面。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学语文;存在问题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语
期刊
两个女性,一个胸部挺立,起伏有致,另一个胸部平平,一览无余,谁会受到更多的“注目礼”呢?肯定非前者莫属。因为无论男女,普遍拥有“大乳房情结”。那么,“大乳房情结”符合科学吗?未必。看完本文,也许你就会恍然大悟了。    乳房大小之秘    同为女人,为何乳房有大小之别呢?奥妙在于乳房的发育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首推荷尔蒙。起直接作用的有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孕激素;起间接作用的有脑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之一。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观念,并在与其它理论的有效对话中、在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研究中建构了他的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