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明末清初颇具影响的遗民诗人,孙枝蔚有着传奇性的经历,还创作了多达二十一卷的溉堂诗。从《溉堂集》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内容丰富的诗歌,而且还能感受到明清之际的风云变幻和作者人生的跌宕起伏。本文试从以下五个部分对孙枝蔚及其诗歌进行探讨。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孙枝蔚诗歌的研究状况,主要分为民国初年以前和20世纪70年代以后两个阶段。总地来看,对孙枝蔚诗歌的研究现在还比较薄弱,有待继续深入。第一章对孙枝蔚的生平进行一些考辩,集中探讨了他和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关系、他和康熙己未年博学鸿词考试的关系、他的“遗民”身份问题以及他和扬州的特殊关系,期望能通过“知其人论其世”加深对其诗歌的理解。第二章考察了孙枝蔚诗歌的主要内容,指出其通过山水游历来寻求接济、消磨时光,同时也增长了自己的才情。不过,孙枝蔚的“游历”很多时候也是出于无奈。孙枝蔚的咏史诗借古讽今,也突显了自己的遗民意识;其咏物诗以小见大,展示了一个诗人的情怀。孙枝蔚终老未能回归故土,这个遗憾令他一直不能释怀;亲友的远离,也给他晚年的生活添了几许凄凉。第三章探讨了孙枝蔚的诗学理论和诗歌特点。首先是他对“宗唐宗宋”论的反拨,指出孙枝蔚虽然有些诗歌“似宋”,但他本人并不“宗宋”,而是广泛取法而自成一家。孙枝蔚还赞赏诗歌辞气“粗朴”与情意“真切”,这种理论外化为他的诗歌创作,使其诗歌具有“朴”与“真”的特点。孙枝蔚不以时代先后论诗,认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诗歌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价值,不应厚此薄彼。另外,孙枝蔚还认为诗歌创作不能只求速成,更要保证质量。第四章总结了孙枝蔚诗歌的价值。从其历史价值来看,孙枝蔚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明末清初的各种社会现实,具有“诗史”意义,还反映了当时的遗民生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代表性的遗民生活样本。从其艺术价值来看,孙枝蔚诗歌辞气粗朴而情意真切,语言简洁幽默、余味隽永,还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在各种诗歌流派的浪潮冲击中,孙枝蔚始终能保持着独立姿态,广泛学习但卓然自立,并露出了反封建思想的萌芽,具有难以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