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语法化和动补结构相关理论,以语料事实为根据,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对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式AA、ABAB、AAB和AABB的语法演变规律进行了探讨。首先,本文通过对动词重叠式的定义、性质、AABB式的归属以及重叠形式的探讨,对动词重叠式做出了比较合理的界定。动词重叠式是单音节或双音节动词的重叠用法,重叠式以语法手段对其基式进行时量限定,可以称之为定量化,属于体范畴,包括短时少量和延时多量两种情况。我们将表示短时少量义的重叠称为短时体动词重叠式,如AA、ABAB、AAB;将表示延时多量义的动词重叠称为延时体动词重叠式,如AABB。其次,本文从历时层面考察了动词重叠短时量语义的产生,短时体动词重叠式萌芽于唐和五代,发展于宋元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与此同时,我们明确了短时体动词重叠式来源于古代汉语中表延时多量的动词重叠,而非脱落“一”的V—V格式。本文对短时体动词重叠式进行的语料考察以“看看”为主,其他词语为辅,论证了短时体动词重叠式从宋元开始的跨越式发展与汉语动补结构的建立存在密切关系。再次,本文从历时层面考察了延时体动词重叠式的产生,延时体动词重叠式产生于战国,历经汉唐却一直停滞不前,至宋元开始快速发展,到明清基本成熟。同时,本文对延时体动词重叠式的语料考察主要从其语法功能和可重叠动词数量这两个角度出发,从而总结出相应的发展规律:延时体动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从宋元开始逐渐完善,充当补语的功能出现于清代;宋元以前,可进入AABB重叠式的动词数量仅有几个,而到宋元,尤其是明清之后,该类格式的数量开始成倍增长。第四,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料考察,结合统计数据,对四种重叠形式在现代汉语中呈现出来的语法特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描述,可以从中看出,这些语法功能延续了明清时期动词重叠用法的大部分特点,是对动词重叠式历史特点的继承、巩固和进一步发展。最后,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法特点进行共时对比,着重对动词重叠式语法方面的不平衡性进行了具体探究。四种重叠形式具有共同点,即都以充当谓语成分为最主要的语法功能,但其异同点表现得更加复杂和明显,每种重叠形式内部以及四种重叠形式之间均存在语法功能上的不平衡性。究其原因,其一,构成动词重叠的基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单音节与双音节的区别、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别),导致相应的重叠式也带有一些语法功能上的差异。此外,短时体动词重叠式一般能够表示具体动作,因此在充当谓语成分的能力上强于延时体动词重叠式;而延时体动词重叠式多可以描述由动作延长或反复造成的状态,因此在充当状语成分的能力上强于短时体动词重叠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