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岩层拉裂-压剪型危岩崩落激振效应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zaizhao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危岩崩塌是我国一种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崩塌在所有地质灾害中占比高达26%左右。含较陡倾裂隙的近水平岩层陡高边坡常见于我国中西部山区及三峡库区陡高边坡中,其失稳破坏常常给当地人民造成极大的生命财长损失。目前危岩体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针对单一主控结构面和单一破坏模式的危岩体,针对双主控结构面的危岩研究尚不深入,且未考虑崩塌体破坏对于相邻危岩块的激振作用以及崩余危岩体受连锁激振效应的影响,该研究从眼于地貌演化构建了“拉裂-压剪型危岩”地质模型,通过断裂力学、极限平衡理论、能量理论、地震波动力学理论和数值模拟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分析拉裂-压剪型危岩破坏失稳机制。本研究致力于揭示水平状拉裂-压剪型危岩形成与失稳的力学机制,考虑起动危岩块崩落后对于崩余危岩体的连锁激振效应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取得研究成果如下:
  (1)三峡库区的陡崖常由近水平状硬岩(如砂岩或灰岩)与软岩(如泥岩或泥灰岩)构成,其岩性具有互层分布的空间特征。侧向卸荷作用所形成的卸荷裂隙与陡崖临空面近似平行、断续分布;在软硬岩层交界处由于岩性差异风化形成岩腔。在岩腔的持续风化与卸荷作用影响下,陡高边坡上形成了含近水平层理(即第一主控结构面)和较陡卸荷裂隙(即第二主控结构面)的“拉裂-压剪型危岩”,该危岩的稳定性受控于两个主控结构面。危岩体在荷载作用下第一主控结构面首先受拉扩展,扩展至临界状态后沿第二主控结构面滑移变形,最终导致危岩块失稳坠落,两条主控结构面分别呈现拉裂、压剪的力学特征。
  (2)根据拉裂-压剪型危岩的地质模型与力学模型,基于断裂力学理论、极限平衡法和摩尔-库伦强度准则分别构建了该危岩第一主控结构面的拉裂失稳判别式和第二主控结构面的滑移失稳判别式。基于应变能理论及地震波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由卸荷回弹、释放应变能所引起的激振波在主控结构面处的透射波与反射波的强度计算式,并考虑激振作用分别对拉裂-压剪型危岩第一主控结构面拉裂失稳判别式、第二主控结构面滑塌失稳判别式进行了修正。
  (3)以发生于湖北高阳寨地区国道318线上方隧道口外的拉裂-压剪型危岩崩塌事故作为算例,该事故系由施工爆破诱发振动所引起。对第一主控结构面拉裂失稳判别式和第二主控结构面滑塌失稳判别式进行验算,通过计算发现下部第一、第二危岩块的第一主控结构面并未完全贯通、是稳定的,第三危岩块的第一主控结构面将会开裂,三块危岩块呈整体性破坏。在三块危岩体突然同时崩塌后,在考虑激振波作用的条件下,上部第四块危岩块的水平状第一主控结构面仍未达到其抗拉强度极限,但激振作用使其稳定系数下降了12.4%。计算结果与实际岩崩情况基本吻合。
  (4)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高阳寨危岩在爆破诱发振动作用下的崩塌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无震动作用的初始应力场中可以看到因临空面附近岩体发生卸荷回弹而导致的明显的拉应力集中现象。在危岩崩塌过程中可以看到随着第一主控结构面逐步开裂,第二主控结构面所受压力逐步增大,最终第一主控结构面完全贯通、第二主控结构面发生滑移,三块危岩整体失稳崩落的破坏机理。且在三块危岩崩落后,其紧邻的第四危岩块仍保持安全。
  以上研究成果对陡高边坡拉裂-压剪型危岩的防治技术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近年来,海上风电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发展期,大直径单桩因其结构形式简单、承载力大及沉降变形小等优势,已在海上风机基础建设中广泛应用。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波浪、流、风等低频荷载的作用会使海上风机大直径单桩基础产生累积变形,当桩顶累积转角超过0.5°时,风机将无法正常工作。准确预测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单桩基础的累积变形是海上风机设计过程中面临的一大挑战。基于此,本文开展了水平循环荷载下均质地基和成层地基中
学位
在舟桥结构中,张纲固定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抵抗舟桥横向动力荷载,保障舟桥的动水稳定性。由于张纲固定系统布置在河岸两侧,不受河底土质、水深和流速的影响,相较于投锚固定具有普遍适应性。由于张纲系统本身具有很强的非线性,在结构设计和优化计算理论方面复杂度高,现有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采用ANSYS有限元模拟和MATLAB优化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舟桥结构中的张纲固定系统进行结构动力优化设计,为类似的结构设计和优化
学位
曲线梁桥已广泛的运用于高速公路匝道和城市高架桥,但由于曲线梁桥受力特性复杂,导致其在近年来的各大地震中受损情况严重,且常出现爬移现象。调研发现曲线梁桥不同的上下部连接构件、限位构件以及不同的结构参数会导致结构的抗震性能存在较大差异。鉴于此,本文分别利用了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并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以一座位于高烈度区的高速公路匝道上的小半径曲线预应力混凝土(Pretensioned Concrete
学位
软弱夹层是边坡工程的一大安全隐患,而软硬互层比单一的软弱夹层具有更加复杂的地质结构和力学特征,使得该类边坡在开挖及治理过程中极易发生失稳。受室内试验场地的限制,目前对软硬互层岩质高边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模型试验的破坏机理及结构强度分析,缺乏对真实尺度下边坡开挖及治理的应用研究,研究成果难以解决实际工程所遇问题。  本文主要采用数值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基于依托工程地质调查,研究了软硬互层岩体在三轴
学位
大气中温室气体(GHGs)的迅速增加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工建造的水库在许多方面与自然系统不同,这可能会使这些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水体中发生的微生物过程决定了CH4和CO2的排放,然而由于建造水库使得水体营养状态的改变而导致原有的生态平衡遭到破环,微生物的数量和结构以及各种与之相关的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最终造成了水库中实际CH4和CO2排放具有更大不确定性。因此,本论文以长江流域营养状态不
学位
咬合桩支护结构作为一种新技术、新工艺,近年来在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国内诸多学者对其受力机理、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随着基坑工程逐渐加深加大,工程概况愈加复杂多样以及对咬合桩支护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提出的更高要求,特殊形状的咬合桩支护结构应运而生。相对于应用较为广泛的直线型咬合桩,弧形排列咬合桩支护结构在受力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且目前对其研究较少。本文开
结构振动特征能够反映结构的健康状态,传统传感器测量仅能够获取结构表面单点动力响应信息。数字摄影和图像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结构动态响应提供了新的获取方法。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影像轮廓线叠差分析获取桥梁全息变形及结构状态演绎方法研究(51778094)”的资助下,基于机器视觉开展了悬臂梁及悬索桥的振动试验,实现了结构的模态识别和损伤判断,同时通过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及传统测量对结果进行了验证。主
学位
在以往的桥梁建设管理中,由于建设期信息化程度低、施工监控时目标不清晰、监测手段落后等因素造成桥梁的真实状态无法被准确的监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根据三维扫描技术的高精度、高效率以及全面性的独特优势,将其应用在拱桥的施工控制中,主要进行了如下内容的研究:  (1)阐述了目前桥梁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三维扫描技术和钢筋混凝土拱桥施工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2)通过试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交通建设朝着交通网络更高效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特大断面隧道工程得以修建。目前对于特大断面隧道多采用分部开挖,将大断面转化为小断面,全断面贯通后再二衬跟进。但实际施工中,更多考虑的是施工开挖方法和支护结构,仅要求二衬紧跟,具体的二衬跟进距离要求并不明确。因此,研究隧道不同开挖方式下空间效应的影响及二衬跟进距离对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大实际意义。  本文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火如荼,技术上的成熟和经济上的保证使得隧道及地下空间建设飞速发展。本文针对隧道排水系统结晶堵塞对隧道结构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依托实际工程进行室内试验和计算分析,主要研究隧道排水系统易结晶位置以及隧道排水系统不同位置的堵塞对隧道结构产生的影响分析,然后根据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意见。本文的主成果有:  (1)随着隧道排水系统内水流量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