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汗孔特性的指纹活性检测及指纹识别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tvnba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目前被认为最便捷和最可靠的个人身份识别技术,它利用人体自身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识别身份,摒弃了传统密码验证体系密码易丢失、被盗且不易记住的缺陷。人体的指纹由于具有独特的纹理信息,并且具有普遍性、唯一性、稳定性和易于采集的特点,成为现在研究得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然而,随着自动指纹识别系统的广泛应用,指纹采集仪的安全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一些研究标明,目前的指纹识别系统呈现了一些致命的缺陷-指纹采集仪很容易被精心伪造或复制的指纹样本欺骗,导致系统的防护瞬间瓦解,给系统造成重大损失。怎样抵御这种欺骗,成为目前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一个日益迫切的问题。活性检测技术(Liveness Detection)是这方面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指纹识别系统的应用已经从传统的刑侦领域扩展到社保、身份证、安检、公司考勤、门禁系统、信用卡、移动设备等民用领域,指纹识别的应用逐步趋向数字化、移动化和网络化,这就对自动指纹识别系统(AFIS)的微型化、轻便化和低功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尽量减小指纹取像的面积。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指纹图像的特征点减少,甚至不足以满足匹配的最低要求。 本文简述了指纹识别技术的发展,介绍了指纹识别的基本流程,对指纹识别系统受到的欺骗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做了伪造指纹攻击实验加以验证。在此基础上,结合皮肤的生理特性,对根据指纹皮肤表面汗孔的特性进行的活性检测技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方法。另外,为解决减小指纹取像面积带来的特征点不足问题,引入基于指纹皮肤表面汗孔分布特征的比对技术来提高指纹匹配的可靠性。 本文对目前指纹识别技术面临的两个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经典的指纹识别技术基础上,尝试结合基于指纹皮肤表面汗孔生理特性和分布特性的指纹识别技术,对防止伪造指纹的攻击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方法;对基于汗孔分布的指纹匹配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其他文献
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之战中,博世科用科技正能量阻击新冠病毒疫情.依托二氧化氯、次氯酸钠等工业、民用的消毒及污
期刊
本论文的工作主要涉及蛋白质结构基因学研究,经过了从基因选择,到克隆表达与鉴定之后,最终解析了两个人源蛋白质的空间三维结构,一个是人源mitoNEET,我们解析其晶体结构并进行了功
混沌学是八十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对自然进行描述。目前,对混沌的研究已遍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在有些领域里已有成功的实际应用。把混沌应用于
关于神经元发育时程及其树突发育的过程及调控机制的研究正备受关注,而随着现在筛选目的基因的方法如SAGE等技术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可能与发育相关的基因被克隆,要对这么大量
早期人们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高速骨干网和城域网,而太少的注意力放在宽带接入网,因而没有很好地解决骨干网与终端用户之间信息的高速传输与交换问题,即所谓的“最后一公里”问
在超低频通信的发射系统中,本文采用的发射信号设计方式,即卷积编码方式和二进制最小移频键控(MSK)调制体制,有效地降低了信息传输的误码率,并提高了通信系统的保密性和抗干
长期以来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以下简称SRAM)作为高性能存储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芯片规模的日益增大,大容量高速低功耗的SRAM设计难度也在逐渐加大。目前,SRAM设计主要遇到两
长期以来,栎树(即壳斗科栎属所有物种)因其物种界限混乱而备受关注。物种间繁殖隔离发育的不完全使得众多研究者对传统的物种概念在栎属中的应用产生了质疑。然而,正是由于其种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系统芯片(SoC)已经成为当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主流,芯片规模越来越大,时钟频率不断提高。作为时钟信号的传播网络,时钟树质量对于系统性能、面
微带阵列天线广泛应用于车载、机载、星载及卫星通信地球站等系统中,与其他卫星天线相比,它具有尺寸小,重量轻等优点,同时天线还可以与馈电网络共型设计,降低了旋转惯量,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