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横断面调查描述痴呆患者的异常进食行为的发生现况,结合质性访谈补充痴呆患者进食评估工具外的异常进食行为,总结归纳家庭照顾者对痴呆患者进食问题的应对策略,明确照顾者应对异常进食行为的方法及所需帮助的途径,对日后制定干预措施等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研究使用会聚平行混合性研究方法,量性部分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0年10月到2021年9月在沈阳市三所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及养老机构痴呆照护专区居住的74例痴呆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选用异常进食行为量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及一般资料调查表作为研究工具收集痴呆患者的相关资料。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量性资料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中位数、四分位数、频数及百分比描述,使用~2检验对痴呆患者异常进食行为发生率进行差异性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异常进食行为发生率的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质性部分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选取量性部分的8位家庭照顾者进行面对面半结构访谈并录音,访谈后24小时内转为文本并使用内容分析法借助于质性分析软件MAXQDA对资料进行整理、编码、分类、并形成主题。结果:量性研究部分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74例痴呆患者,痴呆患者至少有一项异常进食行为的发生率为64.86%,患者最多同时存在17项异常进食行为,平均每位患者有3(0,7)项异常进食行为,发生异常进食行为患者的异常行为问卷总分为14(4,30)。(2)因子“吞咽障碍”的发生率最高为44.6%,其次为“食欲下降”(43.2%)、“进食依赖”(41.9%)、“用餐时间延长”(31.1%)“食欲增加”(24.3%)及“就餐礼仪变差”(20.3%)。异常进食行为发生率最高的前五个条目是:进食时需要照看与看护(35.1%)、吞咽时呛咳或窒息(33.8%)、食欲不振(32.4%)、进餐需要花费很长时间(29.7%)及吞咽需要花很长时间(24.3%)。(3)老年痴呆患者异常进食发生率在教育程度(P<0.05)、认知功能损伤程度(P<0.001)上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认知功能损伤程度是异常进食行为及“吞咽障碍、食欲下降、进餐依赖、进餐时间延长、就餐礼仪变差”5个因子发生的影响因素。中重度认知功能损伤的痴呆患者异常进食行为发生率显著高于轻度认知功能损伤患者,是轻度认知功能损伤患者的9.13倍(95%CI:3.04-27.35;P<0.001)。质性研究部分结果:(1)质性结果补充了“自我进食意识低,忘记吃饭动作,吃饭速度过快过急,淌食、淌口水,进食量、体重下降,饮食偏好改变”6项异常进食行为,并归纳了吞咽食物困难、吞咽时呛咳或窒息、把食物含在嘴里,但不咀嚼也不咽下、食欲不振等13项异常进食行为的应对策略。(2)家庭照顾者对患者异常进食行为应对存在积极应对、利我应对及消极应对,据相关标准将照顾者的应对策略分为“适宜的应对方式,不适宜的应对方式”2个主题。除认知功能损伤程度外,患者个人状态、周围环境及照护者也可能是影响患者异常进食行为发生率的因素。(3)74名照顾者中,仅有12.2%的照顾者曾接受过痴呆相关知识的宣传科普,1.4%的照顾者接受过痴呆患者进食问题的相关内容宣教。照顾者希望的知识宣教方式有手机微视频及公众号等线上方式,也有宣传手册及医疗机构的线下讲座等传统手段。结论:痴呆患者异常进食行为的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且随着认知功能下降的严重程度的加重而上升。家庭照顾者在进食照护中总结自己的应对策略,其中大部分的应对方式是适宜的,但也存在以直接喂饭代替患者自行进食、进餐时以其他方式吸引患者注意力可能导致进食注意力分散的照护误区。在日后工作中,临床工作者应重视并注意纠正家庭照顾者的进食照护误区。目前家庭照顾者对部分异常进食行为仍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这可以为日后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时提供方向。除了认知损伤程度外,患者的个人状态、照顾者因素及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患者的进食,照顾者在进食照护中应尽量保证患者良好的心情及睡眠状态、固定且熟悉的照护对象、避免嘈杂的进食环境,减少无关人员。目前痴呆患者的照护者对痴呆及痴呆患者进食的相关照护知识仍有很大的空缺与需求,亟需更多的信息支持和健康宣教,期望的宣教方式也因照顾对象的不同而呈现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