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区中层夏季回波频率特性和南极中山站夏季Es研究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0wche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极区中层夏季回波是通过雷达在高纬中层顶附近探测到的异常强大雷达回波,是一种非常奇特的自然现象,自从1979年被Ecklund和Balsley发现以来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同北半球极区中层夏季回波(PMSE)观测历史相比,对南半球PMSE的观测历史非常短,相关的了解仍然非常匮乏,这和在南半球缺少合适的雷达设备有关。为了进一步详细地研究南极洲PMSE现象,澄清南北半球PMSE出现率的差异,克服在南半球VHF雷达少的缺陷,选择其他合适的设备去研究南极洲PMSE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首先介绍了PMSE和测高仪的一些知识,PMSE发生的背景条件,展望了PMSE的研究前景。其次说明了对PMSE的观测频段现在已不仅仅局限在甚高频范围,已经扩展到中频、高频和超高频频段。虽然不同雷达的参数不尽相同,但仍能得到雷达体反射率对数和雷达观测频率对数成线性关系。不同频率的观测雷达对应的雷达体反射率差别巨大:雷达体反射率随观测频率的增加而急剧的下降。最后通过不同的雷达在不同的频段都发现极区中层夏季回波具有规律性变化。为了更好的研究南极洲PMSE出现率的变化,本文应用南极中山站数字式测高仪对PMSE进行研究,证实了在中频和高频频段可以观测到PMSE现象,并发现其出现率规律性变化,如:日变化、半日变化、季节性变化等等,和北半球观测到的结果非常相似。另外本文对南北极PMSE出现率的差异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这将可以对使南、北半球极区中层夏季回波进行系统地对比研究。
其他文献
由于激光在成像、通信和探测等方面的应用,一直受到研究界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傅立叶望远术进行了广泛研究。它是一种主动式干涉成像技术,这一技术通过时域内的相位的调
本文利用二维三分量(2.5D)的混合模拟方法研究了远磁尾磁场重联的过程及出流区离子的动力学问题。我们模拟的区域是远磁尾X线周围xz平面内的一个矩形区域。初始电流片将在x方
本论文应用我们发明的简单,高效的浆料旋涂制膜方法,制备阳极支撑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m0.2Ce0.8O1.9 (SDC)电解质薄膜。并进行了与SDC薄膜的制备和性能相关的一些材料,工艺和理论方面的研究。采用甘氨酸硝酸盐法制备SDC电解质粉体。XRD测试显示在不同温度预烧的粉体均成立方萤石结构。TEM和SEM结构显示,由于SDC样品的粒径较小,表面活性高因而易产生团聚现象。样品中的软团聚可以通过球
本文基于离子簇模型,采用Marcfarlne强场微扰法得到四角和斜方畸变的压缩八面体中3d1离子的g因子和超精细结构常数的三阶微扰公式,并将这些公式应用于(NH4)2SBCl5中的四角V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