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唐代送别诗中的隐喻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merqua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朝是古代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辉煌时期,而其中送别诗在唐诗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唐代送别诗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内容丰富,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唐朝的人文、自然和社会现状。前人对唐代送别诗的研究很多,但很少人对其中的隐喻进行研究,从认知的角度对其中的隐喻进行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但是隐喻与诗歌密切相关,可以说,诗歌是隐喻的重要载体,隐喻是诗歌建构的重要手段,送别诗中存在大量的隐喻,认知语言学认为,从本质上讲人类的思维是隐喻的,隐喻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于人们的语言、思想和行为中,是人类为了理解事物和认识周围世界而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工具,通过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来用一种事物理解另一种事物,是将简单、具体的源域映射到复杂、抽象的目标域来实现人类对复杂、抽象事物的理解。分析概念隐喻的认知过程能更好地理解隐喻,从而帮助对中国古典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代送别诗。  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依据,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对全唐诗库中1322首送别诗中典型隐喻进行分析,本文设计了两个研究问题:1.唐代送别诗中有哪些典型的概念隐喻?2.这些概念隐喻蕴含什么样的认知过程?  本文将在语料中出现超过三次以上的隐喻归为典型隐喻。研究发现典型的概念隐喻有四类:生命隐喻、社会隐喻、功名隐喻和情感隐喻。诗人倾向于把复杂、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具体化。基于对世界的体验来理解人类自身,具体表现为用自身对动物、植物和自然界中的某些物质的认识来理解人类自身;基于对具体的物质的感知来形象地表达抽象的社会环境和功名;基于对自然现象的感知去清晰地表达抽象的情感。这些隐喻不仅揭示了诗人和友人的生活状态,也饱含着对即将远去友人的劝勉和对自身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更体现了唐朝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和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对文人墨客实现政治前途的深刻影响。  总之,对唐诗送别诗中典型的隐喻进行认知分析,有助于加深对唐代送别诗的理解,从而促进中国古典文化的学习和传播。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而全面的发展,社会对于毕业生英语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等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应该突出应用性和
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包括导入、新授、练习、反馈等环节,优秀的导入过程就如一部电影精彩的宣传片,在简短的时间内抽出重点,设置悬疑,留下关键片段,引起观众浓厚的兴
期刊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描写性译学研究和语料库语言学的蓬勃发展,新型研究范式—语料库翻译学应运而生。译者风格就是语料库翻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黛茜·密勒》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