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情绪解读训练模型与实验研究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w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绪解读是指对他人面部表情以及内在情绪的推测和理解。识别他人面部表情和理解他人情绪方面的障碍直接影响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发展。因此,构建有效的孤独症儿童情绪解读训练是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国内外文献资料和相关案例成果,设计儿童情绪解读的社交情景,包括高兴、伤心、生气、害怕、吃惊和讨厌等六种基本情绪和基于信念与愿望的复杂情绪,构建孤独症儿童情绪解读训练模型。该模型根据情绪认知难度将训练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基本情绪,基于愿望的情绪和基于信念的情绪,每个层次训练分别包含“学一学”、“认一认”、“找一找”、“配一配”、“说一说”这几个步骤。其次,在该模型指导下,撰写儿童社交情景的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拍摄社交情景训练的微视频,制作孤独症儿童情绪解读训练多媒体课件。  接着,本研究采用单一被试实验设计方案,在杭州市某孤独症康复中心选取3名研究被试,按照本研究构建的孤独症儿童情绪解读训练模型,采用孤独症儿童情绪解读训练多媒体课件,开展孤独症儿童情绪解读训练的单一被试实验。实验研究发现:(1)孤独症儿童情绪解读训练模型能有效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基本情绪解读能力。(2)社交情景微视频能提高孤独症儿童情绪训练的维持成效。(3)口语提示和社交情景微视频有助于孤独症儿童情绪认知的泛化。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能培养孤独症儿童识别他人面部表情并解读表情隐含的情绪,提高他们的“察言观色”社会技能,为其发展社会交往和沟通奠定了情绪认知基础,也为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表达和情绪控制的干预奠定认知基础。
其他文献
学习者自主性早已成为国内外教育发展的目标。人们普遍认识到要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者应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去,并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我国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在课堂教学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者更希望通过学习伙伴间的讨论、思想争鸣的形式来主动建构知识。因此,移动技术支持的协作学习(mCSCL)应运而生,
拜昂是英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是20世纪后半期最具影响力的客体关系思想家和实践者之一。他在个体精神分析和精神分析团体心理学两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并极大地影响了这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两种理论基础上衍生而来,通过对理论和实践两种教学方式的合理组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和能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高度普及,人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以“提问—回答—反馈”为基准模式的问答社区因能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而
动机是指激发、引导、维持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种力量。动机推动着人们从事一定的活动,在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